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多级形式的“反讽式观照”─—再论《了不起的盖茨比》杨爱唐菲兹杰拉德是美国“迷惘的一代”中的知名度很高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是美国小说史上的一部杰作。它在艺术上匠心独运,多处运用“反讽式观照”,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反讽(...  相似文献   

2.
《广西教育》2006,(11B):7-7
温欣荣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年第4期上撰文认为,陌生化,本是文学创作上的概念,我们在这里借用作对文本阅读时一种感觉状态。阅读文本要有独到的见解,没有自已独到的见解,就谈不到对话,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捕捉作品中这种言语陌生化的表现手法,更要主动寻求阅读的陌生化的效果。这里所说的“陌生化”指教师对文本要保持新鲜感,尤其对熟悉的文章而言。这是一种良好的阅读状态,  相似文献   

3.
小月 《英语沙龙》2009,(5):64-64
最初,一个比特(bit)是指一枚硬币。说得更精确些,它是说英语的北美洲人用以称呼西班牙货币单位雷阿尔(real)的名字。八个比特构成一个西班牙“元”,在西班牙文里叫作比索(peso)。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原理本来是针对文学艺术而言的,是指文学语言的反常化。用“陌生化”原理进行文学创作,会收到特殊的审美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灵活运用“陌生化”原理进行教学,那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很大作用的。  相似文献   

5.
卞之琳前期诗歌意象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卞之琳前期的诗歌意象多取材自日常生活、古典学、自然科技及宗教典籍,这与他的诗歌创作三大主题:生命存在的困惑、精神皈依的寻求及人与理性的和谐相对应。他遵循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非个性化”的诗学理论,通过戏剧化、小说化等手法完成了意象与主题的智性组合,在抒情主体与诗歌意象之间产生一种距离之美,自觉消解抒情主体的中心地位,从而使他的诗歌具有浓厚的反讽与陌生化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学生阅读,能带给学生永远鲜活的教学体验,使学生容易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运用陌生化理论指导阅读的要点是指实现以下四个转变:(1)分析文章主题应由单一封闭性向多元化、开放性转变;(2)文学形象分析应由框架式向多样性、复杂化转变;(3)文章“空白”的填补应由僵化的思维定式向大胆想象转变;(4)阅读指导应由文内向文外、课内向课外迁移转变。  相似文献   

7.
何朝辉 《文教资料》2010,(11):29-31
当代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蝇王》中的叙事基调是反讽的,它的叙事中充满了“创造性的讽刺意识”。在小说中作者将词语反讽、情景反讽(戏剧反讽)和结构反讽等叙事手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了一种巨大的反讽张力.旨在揭示这样的主题:人性的黑暗具有普遍性,人类的暴力与杀戮源于人类自身中的人性之“恶”。  相似文献   

8.
“陌生化”在写作中是指这样一种技巧:作者把与人太切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的,无法称呼,于是要重新认识和描述它。其目的是为了使我们重建对生活的感觉。对司空见惯的事物产生生疏感和奇特的新鲜感,从而加强感受的强度,增加审美的快感。如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其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中写一个第一次看到火车的人的反应:“那,那边来了一个可怕的东西”,她好不容易才解说清楚她眼中的火车。“好像一个厨房拖着一个村庄。”在语言使用上,“陌生化”手法指  相似文献   

9.
“陌生化”作为一个标志性概念,由俄国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最早提出,近百年来,已经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重要策略和方法。然而,“陌生化”不是对文本读者的硬性要求,而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阅读效果。读者进入文本去寻找的,往往是能够与阅读对象产生亲和力的“知音”和“知己”,是再现自身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在书面文化(文章和文学)的大视野里,“陌生化”不仅是一个心智过程,更多的是诸方阅读主体通过文本中介与创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这种对话既是潜在的,又是显露的;是开放的,又是有界的。而这些对话的基础源于阅读主体对读物的“新”感受。这种“新”感受的最大特点就是其所具备的不确定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此“新”:感受一旦确定下来,对于特定的阅读主体来说,对于“他”的阅读过程就结束了;随着新的阅读过程的开始,“新”的感受仍在继续产生着。如此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个无限循环的触发点,便是“阅读的陌生感”。陌生感不是文本中固有的,而是在阅读主体与写作主体之间的对话过程中不断建构起来、不断变换体验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认为韩东及其新生代中国作家们的创作实质无非是在主动追求语言艺术的陌生化效果(相对传统而言);是一种明显的另辟蹊径的艺术人性关怀。简单地,新生代的创作非常善于用平俗甚至于平庸的艺术视界以及与这种视界相匹配的平俗的甚至于平庸的语言(“拼凑”、“亵渎性模仿”、“反讽”等等手段)来揭示现在正日趋物质化的社会角落里人性普遍存在的种种尴尬,以此引起人们警醒。  相似文献   

11.
东西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澄明的洞悉,他善于用委婉幽隐的反讽叙事来冲击悖立的本真生活。他的反讽叙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言语反讽、结构反讽和情境反讽。他的反讽叙事不仅揭示了生存的艰辛与苦难,颠覆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等神话,颠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直指我们的心灵,对中国人当下的人性给予了犀利深刻而又不失诗意的剖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伤逝》的内涵是双层否定 ,我们既要从显在的层面读解出小说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更应将《伤逝》置于“国民性”的天平上衡量 ,透过“诚与爱”的地平线 ,从隐含的层面进入文本 ,发现作品还有对“缺乏诚与爱”和怯懦虚伪等的国民劣性的隐性的深沉否定。《伤逝》实质上就是鲁迅构建的双重否定的忏悔迷宫。忏悔只是构成反讽的一种手段 ,并在效果上形成“陌生化”。  相似文献   

13.
吴坤 《学语文》2011,(4):29-29
所谓备教“陌生化”,是指备课时,对熟悉的课文、传统的教法进行“陌生化”处理,力求有新颖独到的见解.力求有新的突破。即人们常说的“素备教材”、“熟课生备”:下面我从几个方面结合语文教学的实践.说说备教“陌生化”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4.
1“陌生化复习”的提出“陌生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由俄国文艺理论家首次提出,指的是把与人太接近的事物或现象推陈出新,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更新人对世界感受的方法.“陌生化复习”是尝试将“陌生化”理论引入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即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实际和数学的复习策略,灵活运用陌生化艺术,把熟悉的内容“陌生化”了给学生看.  相似文献   

15.
“东西”一词出现在唐朝以后。在元朝的白话作品中大量使用,一些被指认为“(南)宋话本”的话本中也有“东西”一词,很明显,“东西”流行于元代,但或许在南宋时已经出现。因此,“东西”一词最早只能出现于五代至宋之间。  相似文献   

16.
“弱智化叙事”是新时期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所谓“弱智化叙事”,是指叙述者身份的异常,他们往往是智力低下、思维混乱、理性缺失、行为疯癫的痴傻或精神病患者.此种叙述类型不仅拉开了读者与文本的审美距离,造成了“陌生化”的艺术效果,也使作者意图与读者接受之间形成了张力结构,由此容纳了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叙事技巧.文章以阿来的《尘埃落定》为例,集中从不可靠叙述、反讽艺术、视角越限等方面,对“弱智化叙事”进行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17.
反讽原为古希腊的词语.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即“佯作无知者”。后来演变为一种艺术手法.在新批评理论中.反讽是指“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歪曲”。即词语在上下文中发生意义的改变.也就是“言非所指”。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陌生化”解读?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这里借用是对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19.
刘震云的反讽蕴含在他的日常“关系”叙事中。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面和心不和”、事与事之间的“芝麻变西瓜”以及人与自我的“说得着”与“说不着”。“面和心不和”以事实与表象的对立凸显贫困、欲望、权力(秩序、规则)对人的奴役及造成的悖逆存在状态;“芝麻变西瓜”展现出世界的荒诞本质;“说得着”与“说不着”则以“反讽式自我”观照个体心灵孤独。这一反讽显然超越了修辞与叙事层面,是典型的存在论视阈中的反讽。它凸显着作家对悖论式存在状态的否定与批判,对荒诞的体认和对自我精神的召唤,是作家反讽精神的体现。刘震云的反讽拓宽了中国当代文学反讽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活跃于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坛的作家,她的创作观深受新批评大师的影响,强调形式对意义的重要性。《善良的乡下人》的主题正是通过视角切换所产生的文体效果凸现的。本文试从视角切换着手,指出这一手法不仅产生了延宕和陌生化的效果,而且使文本呈现“结构性对比”,同时导致了文本中多层次的反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