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王红宇  悟道子 《武当》2014,(4):26-28
当今大成拳界,谈功法者有之,试力者有之,推手、发力、试声、实作等等均有之,然而对筋骨的锻炼却闭口不谈,无人提及,仿若筋骨锻炼是大成拳习练的“禁区”。其实,筋骨的锻炼并不神秘,它贯穿于大成拳的每一步功法,但所占比例较小。我师王选杰在教导弟子时,第一课就讲大成拳练的是筋骨之力。  相似文献   

2.
王红宇  悟道子 《武当》2014,(7):33-34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是练拳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的一项训练。在此所指的力,主要指筋骨之力,从生理学的角度讲,筋骨主要起着连接和支撑的作用。我们的身体主要靠筋骨的力量才得以站立和行走,四肢才能屈伸。  相似文献   

3.
贾新建 《武当》2013,(2):29-30
大成拳包含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和实作七步功法,简称为大成拳的"奇妙法门"。"奇妙法门"中的站桩是重要的基础功法。站桩分养生桩和技击桩。其中,技击桩的第一重要桩法是"矛盾桩"。矛盾桩不但以培养锻炼"内劲"为见长,而且还具有独到的技击作用。  相似文献   

4.
答疑大成拳     
李照山 《精武》2004,(10):46-47
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习武者,以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笔者提出大成拳方面的问题。笔者择其所要,加以整理,权作答疑,愿对大家有所帮助。 1.李老师,您所传授的大成拳里有"筋骨训练"吗?是在什么功法里?很多武友对我说,有"筋骨训练"才是大成拳的真传,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5.
大成拳试力     
王红宇 《武当》2003,(12):34-35
“试力”又称之为“摸劲”、“找劲”,是大成拳七步功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训练内容。芗斋老人曾说:“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由此可见,其在大成拳系列功法训练中的重要性。“试力”是在桩功有了一定的基础,也就是在静止不动的站桩状态求出了力(内劲)的情况下所进行  相似文献   

6.
哈达 《中华武术》2006,(10):29-29
我认为谈大成拳的技击实战方法,就应该围绕大成拳(意拳)的功法,也就是站桩、试力、走步等功法展开,而不能够脱离他们而独立练习。这样有可能背离我们练习大成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7.
李照山 《精武》2004,(10):19-19
在《大成拳论》中,王芗斋先生把大成拳的练习步骤分为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和技击桩法。如果把技击桩法归纳在站桩功法中,则主要有四个练习步骤。在现在流行的"七妙法门"中,站桩亦为首要功法。由此可见,站桩是大成拳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功法,但桩功的重要性,也误导了不少人。在一段时间内,我们曾听到一种怪论,即"桩功万能论",意思是只要练好桩功,就什么都有了,也能成为技击高手,你一出手,即可置人于死地。在此论调下,有人过分延长站桩时间。  相似文献   

8.
王涛 《精武》2008,(1):27-27
大成拳训练本无捷径可走,七步功法(桩功、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需扎扎实实、步步到位。然而大成拳前辈要求后学者绝不要墨守成规、画地为牢,所谓“尚精神,不重形式”,从训练模式之规范到作拳风格之养成,学者均可独自探悟,只要合乎拳理、顺乎生理,一切好的方法、好的思路,何尝不可帮助学者节省精力,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9.
刘理航  蔡星生 《武当》2000,(11):6-7
武当纯阳大功是道家功法之精华,由全真教龙门派二十二代纯阳门一代宗师刘理航所传授,此功法是纯阳门的护体防身必须修炼的功法。此功内外双修,动静结合,内练五脏六腑,外练筋骨皮,通过长期吸运、闭、喷气,并配合身体外部、躯干、四肢的一系列特定动作的锻炼和排打,达到却邪扶正,治伤除病,外可抗击承打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精武》2009,(4)
王玉芳先生简介王玉芳先生是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之次女。王玉芳先生1919年生于北京,13岁开始随父意拳(大成拳)宗师王芗斋先生习拳练功,悉得芗老之心法,她精湛的武学造诣为国内外武术界所公认。她在继承和弘扬意拳(大成拳)的事业上,始终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在中华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王玉芳先生的功法,深  相似文献   

11.
意拳入门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意拳(大成拳)的锻炼内容有了了解.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推手、散手、试声等。但是有一部分意拳爱好者在练习时不得要领,不知如何入门。  相似文献   

12.
郑东炬 《武当》2012,(4):31-32
在大成拳中,站桩、试力、走摩擦步和发力,既是重要的基础功法,又是高级劲力的有效途径。站桩可培养锻炼内劲,试力可使站桩所具有的功感力量向空间延伸,步法训练可使定态定式的力量得以"活化",发力的目的是为了使聚集的内在功力得以瞬间爆发。在打得准的前提下,只有爆发力十足,才能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技击时,若能将高效能的劲力形式用于放人,对方必跌于丈外;若用于击人,其穿透效果定然威力无穷。  相似文献   

13.
陈代明  黄飞剑 《武当》2011,(11):24-25
鸡形滚丹田功是心意六合拳十大行功中的一大重要功法,被历代传人和练家所重视,视其为修炼下节劲、根节劲的核心功法。鸡形滚丹田功以鸡形站桩为主,行桩为辅,动作起落开合相随,形神意气俱备,身法六艺相聚,前后丹田相合,是一套培养元气、坚腿固根、强化筋骨、增强人之整体劲、丹田劲的上好功法,长期修炼,可练成心意六合千斤坠之高深功夫。笔者师兄黄飞剑曾凭此功应邀与加拿大友人空手道黑带乔治和太极拳爱好者查理较劲试力,均无法撼动师兄,足见功法之妙。  相似文献   

14.
赵继锋 《精武》2006,(8):43-43
拳谚中有“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之说,并非单指实际运用时凭腿法击人制胜,亦指运用灵活步法与敌周旋,以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走步作为大成拳七步功法中一个独立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摩擦步又是大成拳其它  相似文献   

15.
王选杰 《武当》2003,(12):28-30
推手,又称揉手、搭手、打手。是中国武术所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八卦掌、太极拳、大成拳、鹤拳等诸多拳法均有推手练习。大成拳推手是大成拳“七妙法门”之一,可以这么说,“力由站桩而得,由试而知,由推手而懂”。这里所说的力不是简单的力的概念,而是特指大成拳之劲力。换句话说,不经过推手训练,在实作中就不  相似文献   

16.
陈代明  黄飞剑 《武当》2010,(11):24-24
龙形滚丹田是心意六合拳内功修炼的核心功法之一。该功法为定步动桩,主练丹田内劲,动作气势宏阔,劲力十足,是增强人体筋骨之力,修炼内劲的上好功法。笔者习此功法后,甚感长劲颇快。现实录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少林童子功     
周建勇 《精武》2007,(7):35-38
少林童子功共由十八式组合而成,是少林武术之筑基训练功法。童子二字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这套功法少年儿童练习最为适宜,其实成年人训练后同样显奇效;二是指常练此功夫可使丹田真气充足、筋骨柔韧,犹如童身,是提高技击水平的必修功  相似文献   

18.
大成拳自问世以来,以其技击性闻名武林。大成拳创造者王芗斋先生40年代在《实报》登报比武,大败中外拳坛高手令人信服(芗老的弟子赵道新、姚宗勋诸先生也以赫赫战绩证明了大成拳的威力)。为弘扬真传武术,芗老将中华真传武术的核心功法站桩大白于天下。于是,成千上万求真功实技者开始重视站桩,想以此步人大成拳正轨。  相似文献   

19.
赵祯永  佟贵春 《精武》2006,(11):18-19
崩拳原为形意拳五行拳法之一。崩拳名称的确定,取其动作有挽弓放箭或飞崩弹丸之意,故作崩拳时,应特别注意需有弹性。大成拳崩拳与形意拳崩拳在练法上稍有区别,形意崩拳为走趟子练习,大成拳则先作定步练习,然后再作活步练习,步法之配合多取三角步加崩拳,此即所谓崩拳单操手。崩拳的动作形态看上去为直线进击,实际上在练用时应略有弧度。如欲更好地掌握崩拳技法与发力,在练单操手之前还应回练浮云桩及崩拳试力。有了桩功与试力的基础锻炼,做单操手时便会十分得劲儿。崩拳是大成拳重要技击拳法之一。当年,形意门大师郭云深就精通崩拳,素有“半步崩拳打遍天下”之美称。据老一辈人讲,大成拳宗师王芗斋老先生亦擅用崩拳,其崩拳作法与郭老稍有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崩拳之作法,位置较低,与拳击中之刺拳有些相似。此种作法易于蓄力,且有利于形成争力,故为众多拳家所采用。在实战中,崩拳既可以用于一次打击(即直接打击)亦可以用于二次打击(即间接打击);既可以单独使用,亦可以与其它拳法配合使用。只要用法得当,便可收到奇效。  相似文献   

20.
赵祯永 《精武》2007,(1):12-13
大成拳作为实战拳法,断手(即实作)为其精髓。至于断手之术,宗师王芗斋老先生曾列出打法三十余类,运用时变化当不下百种。由于大成拳注重功力的锻炼(以桩法换劲,将后天僵力转换为先天功力)和体质的改造(将原有之普通人的血肉之体变为“钢筋铁骨”),所以大成拳任何一种打法皆有重创敌方的可能。但本文所讲“伤元夺命攻击术”因为是直取敌方要害部位,杀伤力十分巨大。故此类打法决不可轻易使用,以免造成重大伤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