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提出研究哲学有三个条件:惊讶、闲暇、自由。惊讶是西方哲学"存在"意义上的本体论起源,这种起源使西方哲学迈出了由宇宙论向本体论跨越的关键一步;闲暇是面向哲学的一种纯粹向度,这种向度决定了西方哲学与世俗无关而走向形式化的纯粹品性;而自由则体现了西方哲学追求生命之真、追求伦理之善与追求品格之美的统一,它构成现代人性所追求的理想人格,逐渐演变为西方政治思想中的民主诉求。今天,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研究哲学的三个条件中看到中西哲学德性和知识的根本分野。面向未来,我们正处于一个学习西方、超越西方的心理诉求期,那么我们必将正视这一分野,并从与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中发现自身的缺陷,从中汲取为我所用的东西,以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
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将西方传统哲学研究的范围扩大到了单一的理性范围之外,将人文研究纳入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人、符号、文化是理解卡西尔符号形式哲学的三个重要维度,卡西尔用"人是符号的动物"取代了"人是理性的动物".文化符号是功能、形式和意义,人的本性体现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只有在创造文化符号的过程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文化的核心是自由.语言、神话、宗教、艺术、诗歌、历史、科学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的文化符号共同构建了人类精神的理想家园.  相似文献   

3.
论闲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将闲暇定义为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最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并从三个方面对闲暇活动作了分类,最后分析了闲暇的发展规律,认为闲暇的时间量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享受闲暇的人的分布则决定于社会制度;人类闲暇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总有一天闲暇时间会包括人的生活的全部时间,享有闲暇的人会复盖全社会所有的人。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递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3):29-32,84
试图为实现人之自由与解放的理论旨趣而拟取道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哲学研讨中坚持了人本主义、实践原则、实证精神的哲学态度,人本、实践、实证因而也成为该书之本体论的三个重要向度,表明了马克思一种反本体论论述的非实在论的哲学立场,同时也预示了现代哲学反体系、反概念、关注人之生存与发展的新风向。  相似文献   

5.
闲暇并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休闲"、"度假",而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精神状态。在"闲暇"中人能摆脱日常俗务的困扰,能以一种崭新的视野去审视、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即能使人对之产生"惊异"。"惊异"不仅是哲学的开端,也是哲学之恒在、内在的源头。因此,我们说闲暇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闲暇是哲学得以产生、存在、发展并保有鲜活生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闲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闲暇定义为个人没有必须做的事情因而最感到自由和最能表现个性特点的时间,并从三个方面对闲暇活动作了分类,最后分析了闲暇的发展规律,认为闲暇的时间量决定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享受闲暇的人的分布则决定子社会制度;人类闲暇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总有一天闲暇时间会包括人的生活的全部时间,享有闲暇的人会复盖全社会所有的人,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研究成果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教学机智背后存在教师个体的教学哲学。教师个体教学哲学的价值体系当中存在着"聚焦-非聚焦"的向度"内部-外部"的向度,其中又包括了四种不同作用的价值观类型。个体教学哲学遵循着实践的逻辑与教学机智发生关联,体现在教师知识的实践获取,教学情境的实践融合,师生关系的实践生长三个方面。个体教学哲学与教学机智之间的相互生成是在教师的元认知过程,也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过程,还需要厘清两者之间必要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维度     
自由是人类力图实现的价值,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命题。自由具有三个维度,第一维是边界,第二维是形式,第三维是矛盾。三个维度构建起了一个"自由金字塔"模型,向人们揭示了自由的属性。而人们也将通过对自由三层维度的了解来得到对于"自由"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三个理性"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都内在地包含于马克思主义中,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运用"三个理性"原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作一番扫描和梳理,可以发现我党理论创新成果具有真善美三个向度。  相似文献   

10.
对于儿童来说,"闲暇"是基于"自由"的,在儿童的闲暇世界里,生命是一种自然状态,没有刻意。儿童习作,是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伴随着理性或激情打开心智"地图"的。因此,闲暇也应成为儿童习作的一个向度。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闲暇心态"与"自由表达"、"闲暇情态"与"自信表达"。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主要散见于<形而上学>各章节的亚里士多德哲学观的梳理与诠释,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把哲学定位为研究某些本原和原因的思辨科学,是如何与实践科学、创制科学相区分的;产生哲学的两个条件"好奇"和"闲暇";哲学的自由、求真性质和崇高地位;哲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含义等构成其哲学观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2.
自由是人的内在本性和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的自由实现的历史.自由是每一个思想家不容回避的问题,一切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都不能不对此做出自己的回答.然而,国内外理论界对马克思自由观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许多混乱和误区,文中立主在理论上予以澄清.在哲学观念上研究自由问题不等同于在政治、体制上研究自由问题,自由问题无禁区,自由与人不可分离,自由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与发展的问题.本文力求揭示马克思立足于人的解放发展,揭示自由与人的"类生命"本质之间的联系.真正解答了哲学史上关于自由问题的"斯芬克斯之谜"--人在本性上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存在方式,自由是人的"类生命"的实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理论与社会科学哲学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辩证法"思路从三个方面来探讨:第一,理论来源问题;第二,哲学与科学基础;第三,相互关系的基本向度.尽管在这三个方面二者都有较大区别,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共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的主旨是讨论什么是哲学。以词源分析的方式,论把哲学与真理和自由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由是哲学发生的唯一境域,它具体体现为闲暇,论讨论了古希腊语境中闲暇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论进一步表明,是惊奇唤醒了哲思,惊奇使一个自由了的人深长地深入思之中,在对哲学发生的基本境域和机制作了探究之后,论对哲思本身作了分析,指出哲学作为一种理论思维其本质是一种神圣的静观,由此静观,事物本真的面目得以展现。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人对自由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即使是自由主义者之间也有不同的见识,这不仅存在于不同国家之中,而且存在于同一国家的不同人之中。《新民丛报》学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自由学说,并试图用中国文化加以解释。总的来说,《新民丛报》的自由思想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即自由是进化的、自由非自然发生、英国人的自由精神值得学习。  相似文献   

16.
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将老子之"道"人情化、审美化,侧重于探讨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万物之中,追求精神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主张"大美","大美"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真美,是一种不着人为因素的原初之美,无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处于顺应自然的自由状态,超越于世俗的美丑观念,是"道"的境界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的惊讶是哲学的源头,晦涩的哲学具有为人所理解的世俗基础。"哲学始于惊讶"说明了哲学产生之目的、功用,而且只有哲学才能探讨某些特定的"惊讶"。"哲学始于惊讶"道出了哲学和惊讶情绪的不同,凸显哲学的生成依赖于求索。《生活与哲学》教材开篇提出"哲学始于惊讶"的观点具有深意,旨在授课之初就打消学生对哲学的畏难感,培养学生的哲学兴趣,激励学生钻研哲学。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存在,而人自由本质的实现是通过审美的途径予以揭示的。审美对人自由本质的实现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使得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我"即纯粹的认识主体的在场,以摆脱表象的奴役;其次是为作为纯粹认识主体的"我"提供自由的体验,表明实现人的自由本质是可能的和现实的;最后是为其禁欲哲学奠定形而上学的认识基础,以指明人终极自由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有限性和超越性是萨特自由论哲学的本体论结构。文章通过对此本体论结构的分析,“有限性”显现为是“虚无”或“自为”的一种永远摆脱而又永远无法摆脱的“存在之匮乏”状态。而“超越性”对“有限性”的不断克服和对匮乏的执着排除,正是“有限性”发动出来的三雏向度上的“超越性”锻造了人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人都看到了"乐"之"和谐",也都以和谐为切入点探讨世界的存在方式,并且都认可"不同"是和谐的前提与基础。然而,毕达哥拉斯专注于用数的和谐解释乐的和谐,符合西方人注重的真理性认识传统;中国古人则更加关注"乐"之"和人心"的功能,体现出其重实用的思维传统。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是上帝设定的,具有神恩性;中国古人也认为世界是和谐的,但这种和谐不是天定的,而是需要人类努力争取实现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不同"是"和谐"的基础,但他强调斗争是实现和谐的手段,甚至认为和谐是斗争中的和谐;中国古人也认为"和谐"的前提是"不同",但他们主张实现和谐的主要方式是协调。在一定意义上,中西方关于和谐思想的不同倾向折射出中西方人所遵循的不同偏好。前者重实用,后者重理论;前者重综合,后者重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