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受教育权是每个人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努力实现人人平等的受教育权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之于社会公正的一种伦理诉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公正是教育公正之最基本的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个人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应满足每一个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为每个儿童提供高效、优质的教育服务,这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关怀。  相似文献   

2.
卷首导读     
正家庭教育中如何做父母、如何教育子女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教育的问题不仅来自于政府、来自于学校,同样来自家庭。家庭教育基本为应试教育所绑架,家长只知成功不知幸福,甚至不惜以牺牲儿童的身体健康,心智的健全为代价追求所谓外在的成功。(摘自本刊第4页)——杨东平保障每个人的学习权利已经成了基本人权。基础教育的第一大特性是公共性,教育具有公共的使命,要实行"有教无类",使每一个人得到应当的发展,这也是每一个人的追求。第二个特性是基础性,基础性是指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一定是培养国家公民基本修养与核心素养。学校里教的,学生学的都是基础性的东西,不是专业教育。(摘自本刊7页)——钟启泉  相似文献   

3.
卷首语     
<正>教师要站在儿童的立场去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人格,有教无类是大爱;我们要尊重每一位儿童的个性,因材施教是智慧;总之,好老师一定要懂得尊重每一位儿童成长的权利,这才是儿童教育的真谛!我的"儿童观",想来想去就两句话:一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我认为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善待儿童、学会对每一个儿童心存期待,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一个个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是针对儿童,为了儿童的教育,但在教育中我们却很少看到儿童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思想和观念:儿童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但是我们却悲哀的发现儿童探究的权利被剥夺,被动地接受来自外界的所谓的“知识”。当教育沦为一种训练,当儿童沦为做题机器或知识口袋时.教育已经产生了异化。探究是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儿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的探究对其建构意义、理解世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若想成就“智慧人”,就必须向儿童归还探究的权利.让儿童在探究中成长。  相似文献   

5.
一、就近入学政策——对教育公平的保障 为保障我国义务教育的正常实施,早在1986年,国家在《义务教育法》第九条就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适当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这一规定,明确了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的权利,明确了地方各级政府保障其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权利的义务和责任。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就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确保教育的公平原则。但是,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  相似文献   

6.
张晓震 《教育》2010,(1):24-25
中国教育要改革已经喊了很多年,但至今不尽如人意。对教育,每一个关心的人都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建议想提。随着新部长上任,人们对其将给中国的教育改革带来什么样的新气象寄予厚望,甚至有网友把新部长以往对教育问题的一些发言都整理成了“语录”。当然,不少网友也明白,教育的问题很多都是综合问题,不是教育部一个部门和教育部长一个人就能解决得了的,  相似文献   

7.
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师生生活,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受什么样的教育。基于"为每一个儿童聪慧而美好的人生奠基"办学使命和"让儿童站在课程中央"的理念,学校从儿童出发,建构让更多学生向往、让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发展的童真课程,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美好生长。  相似文献   

8.
依据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维护自然法无法有效保障的自然权利,与他人达成协议,创建了政府,并赋予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即是说,政府源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就教育而言,政府有责任去建设安全的校舍,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样,从自然权利哲学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契约关系,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有义务去保障学生的生命免受外部侵害。  相似文献   

9.
一、受教育者的权利平等,对实施教育公平提出了本质要求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教育的权利问题,或者叫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教育公平的理解有三种:一是机会公平;二是过程公平,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三是结果公平,是指根据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条件得到相应的发展。每一个区域内的教育,首先是要解决机会均等,其次是解决因材施教,能够按照学生的能力给学生以适当的教育,这就是公平。有了教育公平,才谈得上教育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依据洛克的自然权利哲学,自然状态下的人们为了维护自然法无法有效保障的自然权利,与他人达成协议,创建了政府,并赋予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即是说,政府源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公民的自然权利.就教育而言,政府有责任去建设安全的校舍,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受教育权.同样,从自然权利哲学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代表者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契约关系,教师在享有权利的同时,有义务去保障学生的生命免受外部侵害.  相似文献   

11.
就近入学:是权利还是义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就近入学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政策,其根本宗旨在于保障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是对政府行为做出的必要规范,但并非学生及其家长必须履行的责任,或必须作出的行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就近、平等受教育应是一个整体,都是为了保证居民子女享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择校是学生与家长维护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正当要求;限制择校是为了维护社会公正、保障施教区内儿童、少年的就学权利。义务教育的标准化均衡化是顺利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人类社会明进步的标志,是保护人权的具体体现。我们不能因为教育均衡没有绝对性,就不去探究、不去思考、不去实践,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是各级党委、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  相似文献   

13.
曹阳明 《中国德育》2007,2(2):63-65
基础教育承担着为儿童一生奠基的重任。儿童时期所接受的各种教育和文化将影响儿童的一生。有文化、有品味的学校,培养、造就有文化、有品味的教师;有文化、有品味的教师,熏陶、塑造有文化、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必须深入思考:我们将给学生什么样的教育和文化;什么样的教育和文化才能使孩子成长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国家有责任为每一个公民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同时,公民有权利并有义务接受基础教育。多年来,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坚持就近入学。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变换教育方式感化他们,让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因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表现在智力、感官、情绪、肢体、行为或言语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一、正确理解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涵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终极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全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第一,均衡发展不是搞平均发展,而是要在积极发展和扩大增量中缩小差距,让所有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都能接受他所应享受到的社会给予他的公平的教育。我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应该有这样几个含义,一是区域内的均衡发展。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中心城镇、农村之…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尊重每一个儿童的生存权利,或是从国家教改发展角度思考,实施听障儿童术后(本文即指教育康复后)融合教育(指目前的随班就读模式)都有着重要意义。听障儿童同样有受教育权利。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的好环境,促进他们融入社会并且达到从小培养健全的听障儿童、关爱弱势群体的目的。本文从涵义、意义、现状、具体创新途径实践等方面探讨听障儿童的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9.
一平民教育之效能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我们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我们深信读书的能力是各种教育的基础。会读书的人对于人类和国家应尽之责任,应享之权利,可以多明白些。他们读了  相似文献   

20.
提到基础教育的法律主体,人们往往会想到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义务,而学生应该履行哪些法律义务和责任,则少有人关心,相反,不少人关注学生权利的保护。这就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教育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义务,不是学生的义务;学生是教育的权利主体,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则不是权利的主体。换句话说,在当代教育法规当中,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是错位的、不同一的。显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