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斌 《生物学教学》2002,27(3):24-24
目前使用的初一《生物》新教材将以前的“植物的主要类群”放在了第二部分 ,并改为“形形色色的植被”。在第二部分的开头语中明确将形形色色的植物从最明显的特点区分为绿色开花植物和绿色的或其它颜色的不开花植物 ,又根据形态结构、生殖方式的不同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然后按先种子植物后孢子植物的顺序进行教学。现对三类孢子植物的观察实验与旧教材略作比较 ,再提出自己的教法 ,供同行参考。1 对新旧教材观察三类孢子植物的比较总体上看 ,新教材要求观察的材料更丰富 ,以前“观察葫芦藓”、“观察铁线蕨” ,新教材改成了“观察几…  相似文献   

2.
学生自行探究自然奥秘 ,是自然课的灵魂 ,它是教师指导的重点所在。本文以义教第八册自然教材为例 ,谈谈教学实践体会。1 巧备“有结构性的材料”  自然事物既有多样性又有规律性。如植物的花 ,有完全花与不完全花之分 ,同属完全花的油菜花与桃花各部分特点也不尽相同 ;还有植物的种子、昆虫、两栖动物等无不如此。这就需要有结构的材料组 ,供学生观察、实验 ,才可达到预期目标。由于地域、季节、自然资源、学校条件的差别 ,往往满足不了实际教学所需 ,教师还得靠自己动脑在“巧”字上下功夫 ,去精心准备一组组结构充分的、可供儿童自行…  相似文献   

3.
1.1 教材体系 “花的结构”是苏教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生殖”的第一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花的结构是学习果实发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1 教学资源分析1.1 教材体系“花的结构”是苏教版第二册第八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生殖”的第一节。本章以被子植物为例讲述绿色植物的生命周期。花的结构是学习果实发育的基础。1.2 教材内容本节文字不多,知识量也较少。这  相似文献   

5.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6.
课堂小结是自然课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像一出戏的压台,如果“演”得恰当,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在自然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如下几种小结方法。一、归纳式小结。教学《植物的果实》这一课时,教师作这样的归纳;“果实是植物开花后,由花发育而成的,都包括果皮和种籽两个部分。根据果皮的情况,可将果实分为两类:果皮肥厚多肉的叫肉果;果皮干瘪无肉的叫做干果。”  相似文献   

7.
一、教材的设置 《油菜花开了》、《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三课构成了《新的生命》单元的前三课。其中《油菜花开了》包括三个内容:观察一棵油菜——观察一朵油菜花一一观察一棵油菜的花(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将后两个环节的顺序调换了一下);《各种各样的花》包括:花的专题观察——花的观察报告会——这是一朵完全花吗;《花、果实和种子》包括:花的雌蕊和雄蕊——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  相似文献   

8.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而且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主要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与细胞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就决定了本章内容的基础地位。学好本章内容是学好后续各章的基础和前提。1 教材分析本章内容包括三小节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节 细胞增殖”“第三节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本章安排有 3个学生实验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本章教材与老教材“细胞”相比 ,作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主要在于 :(1 )教材结构上的变化。新…  相似文献   

9.
六年来,通过对北师大四年制初级中学全三册《生物学》课本的反复使用,笔者感到它比三年制教材有更突出的优点,就是在教材中增加了最令学生感兴趣,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难处理的中心教学环节一“观察、实验、思考”这一栏目。仅第一册就比三年制教材的第一册增加了23个实验项目,约是三年制教材的4倍。上好这一栏目,不仅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有利于教师实施情意领域的教育,而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维能力。下面仅就这些问题,谈点做法和体会。一、上好“观察、实验、思考”,培养学生的兴趣,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分析《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是教科版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的第四课。从内容角度来看,本课是在认识了花、果实和种子的成长之后,关于植物生长进程中种子散播的介绍,其目标主要使学生认识种子散播的目的与方式,建立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一、实验前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注重“导” 从思维培养的角度来看,“有结构”的材料应是揭示学生实验的思路和方法的材料,因此它应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活动与概念相连。例如,教学《植物的花》一课,常规的做法是教师事先准备一些剖析材料油菜花、南瓜花,先通过  相似文献   

12.
1教材分析 1.1对教材的认识“种子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学生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课前活动,亲身体会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紧扣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13.
《植物的开花与结果》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中第五节内容。本节有一个很重要的实验---观察、解剖并认识花的结构。花是植物体的重要器官,识别花的结构,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果实的形成和了解植物生殖的基础,也是识别植物种类的重要依据。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存在一些困惑,所以教学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中植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高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形态、组成和作用。为增强教师教学应变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现就有关知识做扼要介绍,同时对自然中植物学内容的教学提几点建议。 植物学有关知识 高等植物即种子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组成。根、茎、叶担负着植物营养物质的吸收、合成、运输、贮藏等功能,都和营养有关,因此统称营养器官。花、果实和种子与植物的生殖有关,统称生殖器官。  相似文献   

15.
叙述了在教材的“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的基础上,课后从学生提出的探究问题中选出四个可在课堂上实施的问题,进行分组实验、课堂再探究,学生经过观察现象、对现象的解释与讨论,加深了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的理解,并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阐明猕猴桃科植物革叶猕猴桃的茎叶解剖特点,以及革叶猕猴桃、茶和肋果茶的木材横切、植物体、花、果实等解剖和形态方面的特征。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描述三种植物在植物体、花、果实、木材横切等方面的解剖特点,并结合已发表的《肋果茶茎叶解剖研究》一文的论述,对三种植物在茎叶解剖、木材切片、花、果实等方面的异同作比较,最后初步确定肋果茶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7.
包俊辉 《中学生电脑》2014,(2):15-15,17
在新课程背景下,更强调教师对教材的提炼和运用,明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具备独到见解的思维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处理、分析、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可以这样说,文科教师对教材内容得处理越科学,就越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教法分析 《各种各样的果实》这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当地一些果实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果实是多种多样的,然后根据其外形特征分类。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观察一些常见果实的外形特征,课文中只写了短短的两句话:“这些是什么植物的果实?它们是什么样的?”如果只是对照课本看看图,说一说,就会出现“着图说话”的  相似文献   

19.
新的高中化学教材体现和渗透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结构体系上都作了比较大的变动。表现在实验要求方面,新教材更加强调了实验的作用,明确指出教师要做好演示实验,演示实验要明显,对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的探索性和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验内容方面,删除了部分对环境有污染的演示实验,如“实验室制取硫化氢”,“苯跟溴的取代反应”;对部分传统实验在仪器的选用上作了改进,如分组实验“中和滴定”用碱式滴定管而不用量筒来量取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的体积,使之更合理,更具科学性;增添了不少…  相似文献   

20.
科学教材在问题聚焦、材料选择、图像信息、单元总结等板块中精心设计了“留白”,这些“留白”为学生的思考、研讨、交流及运用证据解释等探究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教材中“实体”部分的教学更具有活力。教师在深入研读和实践教材“留白”内容的基础上,巧妙地设计与应用,指导学生开展想象实验,有助于完善学生的实验结构,深化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