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本质内容是二者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文章阐述了对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认识,分析了影响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知识、人才、制度,并指出这三大要素的重要作用:知识构成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主导内容,人才是知识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能力的强力支撑,制度是发挥人才效能、提高知识运作能力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新趋势.知识、人才和制度是高校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要素.围绕核心要素,美国亚利桑那州南部若干高校充分挖掘其人力资本开发、知识溢出和文化辐射等功能,遵循区域能力建构、创新体系建设和文化品质提升层层推进的发展路径,在其发展过程中彰显出开放性、针对性与整体性的协同特色,对我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要素互动是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定位引领产业集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依赖于知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集聚助推城市化及产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投入是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保障。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困境,发挥经济链、产业链、人才链和教育链相互协同、相互促进作用,能有效强化“港澳广深”核心城市为引领的功能辐射,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倒逼产教融合发展,形成多元人才制度优势叠加的虹吸效应,激发区域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溢出效应,促进区域资源配置能力和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助推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机理与作用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子系统,主要由决策与执行文化、组织与人事文化以及管理制度文化等三个要素构成。决策与执行文化是大学制度文化的核心要素,组织与人事文化和管理制度文化是大学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大学制度文化的形成与作用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它们对大学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坚持素质教育,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宁 《教育探索》2004,(6):10-11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深对创新人才的认识 所谓创新人才,通常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构成创新人才的核心要素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知识、经验、技能、能力和个性品质等诸多方面。对于高等学校培养的创新人才,我们可以把其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简要概括为知识、能力、素质这三大要素,即高校培养的创新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首先,创新人才应该是掌握丰富知识的人。研究创新的概念可以发现,创新是在前人与他人已有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知识是创新的重要基础。高校首先要培  相似文献   

6.
增强办学体系的协同能力是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转型后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围绕开放大学体系建设这一重要热点话题,基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该文提出了由战略协同、组织协同、文化协同、资源协同、契约协同所构成的开放大学体系的协同能力,分析了影响体系协同能力生成的因素,构建了一个各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且大循环带动小循环的开放大学体系协同能力生成模式,并基于该复杂的动态系统从战略导向机制、互动耦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契约治理机制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开放大学体系能力协同的实现机制,为开放大学的体系建设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8.
跨学科研究合作是大学智库开展政策知识生产的重要科研形式。深入探究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关键要素与运行策略,对于促进大学智库研究成果满足政府决策需求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美国5所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进行案例分析发现,跨学科研究合作的关键要素主要有发展理念要素、研究人才要素、研究对象要素、研究资金要素、研究技术要素和研究平台要素。通过制定并运行发展规划指导、多元化人才聚集、团队知识共享、科研资源协同、研究成果管理等策略,促进了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关键要素的有机融合和政策知识生产的有效实现。美国5所世界一流大学智库跨学科研究合作的经验,为我国特色新型大学智库建设提供了诸如坚持问题解决导向,建立中国特色的“旋转门”机制,重视非正式沟通网络在跨学科研究合作中的作用,整合校内、校外两个层面资源,健全大学智库治理结构等启示。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人文协同育人的作用及它们的同体互补性,构成了大学的科学与人文契合的基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契合,构成大学完整之教育,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之人才。大学完整教育的有效实现需要从制度环境、课程结构和价值行为三个层面着手,把大学作为全面发展人才的培育场来创设。  相似文献   

10.
前置教育是指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所接受的普通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前置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基础,它影响到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的塑造和提升。本文探讨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构成的三个基本要素---理性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服务社会能力,从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性质三个维度归纳总结当前高层次人才前置教育的基本特征,剖析前置教育对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要素产生的重要影响。针对前置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重视素质培养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螺旋理论是研究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产业与政府协同创新的一种新范式。大学使命的拓展、知识观的转变、三个知识空间的提出是三螺旋理论形成的基础。以大学为主体,从三螺旋理论的视角,考察大学、产业、政府的协同创新关系,对于大学治理创新有重要作用。大学应提升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知识转化能力,增强创业意识,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大学课堂教学的七个协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经济全球化和人才需求广博化对人才培养规格及大学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为基本元素的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诸要素、诸层面的许多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只有通过这些关系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即协同,才能实现大学课堂教学系统的有序运行.大学课堂教学应实现教与学、知识与能力、形式与内容、个体与团体、过程与结果、理论与实践、教书与育人的协同.  相似文献   

13.
郑莉 《江苏高教》2021,(5):32-33
一、大学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大学由社会边缘进入社会中心,大学的社会性日益凸显,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愈发密切.在新的发展模式下,区域发展的差距已经不是物质资源的差距,而是知识资本的差异.大学作为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的主体在推动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大学又如何引领区域发展,推动区域社会进步?根据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理论,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包括自然、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要素等,这其中,大学在提高区域的劳动力状况、资本投入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应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创业型大学支撑区域创新发展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动能。针对当前大学显性指标繁荣与有效创新对接不足的问题,本文以共生视角切入,分析创业型大学支撑区域创新发展的共生概念框架,提出大学应锚定区域创新发展需求,以学术创业优势融合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与区域形成“结构适切-人才匹配-知识嵌合”的相容发展。基于国内外创业型大学的创新实践,文章从共生界面、知识流动、人才生态、制度驱动四个方面,提出了创业型大学与区域创新发展共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同发展模式及区域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是空间载体与产业内容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结与依存,具有推动经济要素集聚、促进农村市场发育、加速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协同发展效应和以龙头企业模式、市场网络模式、专业区域模式为主导的协同发展类型。以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区域发展三大策略是发展产业集群、建设专业城镇和推动区域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6.
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理论对于技术技能人才的跨域、跨界协同培养研究具有较强的适切性。从实践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对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制度运行体系而言,规制性要素是其产生的必要条件,其为规制性要素与文化-认知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守约是其得以维持的主要原因,制度固化及价值间距是致其弱化乃至消退的两大主因。在建立和发展跨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协同培养制度运行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科学的外部政策支持系统和配套完善的内部治理体系,在共识基础上进行共治,方可优化其结构,为其提供更为充足的合法性,以实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目标。  相似文献   

17.
协同创新是一种复杂的创新组织模式,核心是通过对区域内创新资源和要素进行有效配置来实现增值。文章以协同创新理论为基础,对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概念、构成要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战略协同导向、知识协同整合、动力协同驱动、环境协同保障等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教师是高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随着大学历史的发展和大学职能的演变,教师角色逐渐转变为"高深学问传播者、科学研究者和社会服务者"。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大学,教学都是教师必须履行的首要任务,对大学教师教学的评价亦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产物,并逐渐实现制度化。文章从大学教师教学评价发展逻辑出发,通过分析价值取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要素,以Y大学为例,介绍了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成,并讨论了评价实施过程中的多元协同——校院两级协同、利益相关者协同、部门协同。通过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评价制度的实施,重在形成质量文化,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学习发展、管理者服务水平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远程教育的协同发展是助推京津冀区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而地域文化生态又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形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本文采用文化学中常用的民族志和知识考古方法进行研究后认为,地域文化生态对京津冀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软实力形成的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地域地理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凝聚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二是地域创新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感召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三是地域共享文化生态对京津冀区域远程教育协同发展行动力的形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文章最后指出,软实力正是京津冀开放大学远程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相似文献   

20.
大学知识生产呈现出不同要素之间的协同演化特征。由于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分离、知识的公共性以及在社会进程中功能的凸显为知识生产提供了可能,使得大学在面对时代背景变迁的条件下,需要通过构建以交往为特征的学术组织结构、多学科背景知识的教师、灵活的教师科研评价制度、混合式的科研方式以及多样化的知识生产材料来实现大学知识生产的协同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