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梓荃 《收藏界》2011,(7):81-83
"开元通宝"是唐初货币,往往被认为是贞观盛世的代表。实际上,"开元通宝"是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所铸,属于非纪重货币,开元即"开国奠基"之意。"开元通宝"简称"开元钱"或"通宝钱",是唐朝统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影响了中  相似文献   

2.
陈瑞海 《收藏界》2010,(5):84-84
"朝鲜通宝"存世多为小平钱,而大钱则尤为罕见。"朝鲜通宝"钱是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高丽王朝李成桂将军发动军事改变,废除原高丽国王及其国号,改国号为朝鲜,其后,朝鲜国世宗李祹于公元1423年(明永乐二十一年)始铸"朝鲜通宝"平钱,至仁宗李宇于1633年(明崇祯六年)仍继续铸行"朝鲜通宝"钱,到正宗十七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即公元1793年,始试铸当十大铜钱。  相似文献   

3.
勤劳勇敢的渤海国各民族,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其中,马球运动的开展也是很有特色的。 渤海国原名震国。公元698年(武则天通天万岁三年)靺鞨族首领气气仲象之子大祚荣建立,自称震国,定都于今天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公元713年(震国五年、开元元年)唐玄宗迫于无耐,册授大祚荣;左骁卫员外大将  相似文献   

4.
王建国 《收藏界》2011,(8):75-76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王朝,素有大唐盛世之美誉。唐朝初年继续使用隋"五铢"和其他杂钱,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唐高祖李渊废掉了"五铢"和其他杂钱,鼓铸和流通"开元通宝"。  相似文献   

5.
文章借助史籍对汉高祖刘邦"三尺斩蛇剑"进行考证,结论为:(1)剑的规格起源西周,分上、中、下三种制式",三尺"是上制,长度约合0.7米;重量为"九锊",即三斤十二两,折合为0.96公斤;剑身纹有大篆书体"赤霄"两字,还饰有七采珠、九华玉,剑刃如霜雪,剑匣上镶有五色琉璃;(2)"三尺斩蛇剑"存放在位于未央宫中的"武库",吕后曾将"武库"更名为"灵金藏";惠帝即位后改称"灵金内府";神爵元年(前61),中宗孝宣皇帝建"神祠"供奉;至晋元康五年(295)因武库起火而烧毁;(3)"佩剑"的风尚在汉朝重新开启,尽管"三尺斩蛇剑"的来源与结局充斥着"神"与"灵",但却是权力的道具,是武装建国的象征。  相似文献   

6.
陈孔坛 《收藏》2018,(6):100-101
唐末藩镇割据,各地节度使纷纷扩充军队和地盘。自朱温废唐自立,建国号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闽的开创者王审知,字信通,唐末随其兄王潮率军自河南入闽,乾宁五年(898年),王潮去世后,王审知继任武威军节度使,推行保境安民政策。开平三年(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封其为闽王。为应付财政和军事上的需要,王审知决定自行铸钱,钱文仍沿用唐代"开元通宝"名称,由于福建境内铜材资源匮乏,最先铸造铅钱,以后才又铸造过铜钱和铁钱。  相似文献   

7.
吴满平 《收藏》2013,(7):78-78
笔者收藏到一套完整的"东三省造光绪元宝"机制钢模(见图),俗称造钱模,在钱币界又称"工具模"。其正面阴文反书,中央珠圈内为汉、满文"光绪元宝",珠圈外左、右两侧有一小六角星花,上方有"东三省造",下方有"库平一钱四分四厘"。面径23毫米,背径45毫米,高40毫米。背面中央为蟠龙图案,外围一周为英文地名、纪年及面值等。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廷更定东三省官制,奉  相似文献   

8.
海泉 《收藏界》2011,(8):74-75
据《金史·本纪》和《金史·食货志》记载,金章宗完颜在泰和年间(1201-1208年)铸"泰和通宝"、"泰和重宝"钱,这也是他在位近二十年所铸的第三个年号钱(第一个年号钱是"明昌元宝",其后是"承安宝货")。  相似文献   

9.
王泰初 《收藏界》2013,(10):73-76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西汉上林负责铸造钱币的"钟官"、"技巧"、"六厩"三官,史称"上林三宫",自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开始铸"五铢"钱,至汉平帝元始年终,在123年里共铸造"280亿万"(数据出自《汉书》)枚"五铢"钱。根据现有在西安西汉上林铸钱遗址发现的西汉"五铢"钱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阮元 《收藏》2011,(4):112-113
笔者数月前自翰海2010年秋拍会拍得阮元六言隶书字对一副,内容为"采南皮之高韵,诵先人之清芬",上款为"詠(咏)莪姻大世兄属",落款"弟阮元",钤有"阮元伯元"及"文选楼印"两方小印(图1)。  相似文献   

11.
董良义 《收藏》2013,(8):68-68
汉承秦制,所铸铜钱仍沿用秦"半两"钱文。先后铸行榆荚半两、八铢半两、五分钱、四铢半两等几种。至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更铸三铢钱止,汉半两钱前后流通80余年。汉半两不同于秦半两,特点是版式多变。有几种版式为汉半两独有,如"凸块半两",就是在钱面穿孔上下铸以凸块,这种版式有的泉友称之为"邓通半两"。再如"蛇目半两",其名称首见于日本奥平昌洪《东亚泉志》,特点是钱肉外缘高出较宽的一圈,  相似文献   

12.
天雨 《收藏界》2011,(9):81-81
五代十国孟昶广政年间(公元938-965年)铸,有铜、铁、铅三种平钱。公元925年前蜀灭,933年后唐四川节度使孟知祥,唐明宗之婿,曾带军入川征蜀。后乘机揽权,拥有蜀地,最终叛唐称帝于成都,国号蜀,史称"后蜀",铸行"大蜀通宝"小平钱。该钱文隶书,顺(直)读,铸工一般,书法较劣,但传世较少,较罕见。  相似文献   

13.
黄明东 《收藏界》2010,(9):80-80
别致的"道光通宝"母钱 "道光通宝",清代宣宗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铸币。这枚"道光通宝"为小平钱,直径2.3厘米,拓图直径2.2厘米(鱼脊背0.1厘米),厚度1.5厘米,重量3.9克,金黄色铜质,黑色包浆,面穿有人为的损坏痕迹,背穿显现圆形穿孔。这枚古钱的所有文字均有刻痕,而且完美无瑕,  相似文献   

14.
宋真宗赵恒于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铸"咸平元宝"钱,有诸多品种。1999年8月,马定祥批注的《历代古钱图说》出版,在咸平钱眉批上曰:"(图887),戴葆庭不认可,实真。878,戴葆庭不认可,实真。879,戴葆庭不认可,实真,稀。我另藏有如饼大之巨型钱。880(即本文所指的折十大钱),戴葆庭认为后铸品,实真,系张叔驯旧藏,真奇货也。"对于"咸平元宝"折十大钱,  相似文献   

15.
陈国友 《收藏界》2012,(1):76-76
本人集得一枚"本命元神"母钱(图1),拓片(图2)。径4.8厘米,穿0.9厘米,厚0.3厘米,重36.1克。此钱正面有九叠篆"本命元神",背面有多种吉祥物,有青松、蝙蝠、祥云、龟鹤、星官组成如愿的吉语,即"松柏同春"、"龟鹤齐寿"、"福寿双全"等,它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及演绎空间。  相似文献   

16.
邹绵绵 《收藏界》2011,(7):95-97
一、钱钟书先生的一件诗札名人书札,素受文物收藏界的青睐。在《收藏界》2002年第4期的"名家翰墨"中,刊有钱钟书致"勤庐夫子大人"的一件诗札(图1)。因素知有关钱钟书先生的"只字片言",均为"钱学"研究者视作瑰宝。而所见钱先生的这件诗札,从它的字迹、内容来看,应该是他早年的作品。由于诗札刊出时,除了附刊作者钱  相似文献   

17.
古币三品     
天雨 《收藏界》2011,(1):72-73
独具神韵的"应历通宝" "应历通宝"系辽穆宗耶律应历年间(951-968年)所铸。钱文粗糙,制式为小平,现存世仅有数枚。"应历通宝"四字楷、隶相杂,文字朴茂,单点"通",其中"历"字省略厂部的左笔,借用内穿右廓,与"天禄通宝"的书法特征如出一辙,明显见辽钱风韵。此钱多出自辽东地区,今所见五枚"应历通宝"钱拓本,面文大小各异,说明并非出自同一版式。此种辽钱十分罕见,诚如戴志强先生所言:"‘应历通宝’、‘宝宁通宝’也都是大珍之品,存世者寥若晨星,无需赘言。"  相似文献   

18.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1):80-81
日本是最早仿照中国钱币形制铸行方孔圆钱的国家,公元708年,即唐景龙二年,日本奈良朝元明天皇首次仿效中国钱型铸造了"和同开珍"小平钱,此后,各朝天皇又累计铸钱11种,即"万年通宝"、"神功开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长年大宝"、"饶益神宝"、"贞观元宝"、"宽平大宝"、"延喜通宝"、"乾元大宝"等,连同"和同开珍",日本钱币学家合称为"皇朝十二文钱",是日本铸钱的第一阶段,这些钱都是小平钱,存世少而珍贵。此后,日本还铸过"大中"及"洪武"背"治"贸易钱以及"庆长通宝"、"元和通宝"小平钱,亦未见大钱。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公元1625年),即明天启五年,日本始铸"宽永通宝"年号钱,从1625年至1867年,宽永钱前后铸行长达200余年,数量庞大,品类繁多,有大有小,  相似文献   

19.
潘龙 《收藏界》2010,(12):88-88
"五行大布"铸行于北周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同武帝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先铸的"布泉"及后来静帝于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始铸的"永通万国"钱合称为"北周三泉",皆是钱币界倍受赞誉的美品佳泉。据《周书·武帝纪》载:"建德三年六月壬子,更铸五行大布钱,以一当十,与布泉并行。"文中所言"以一当十"指的是折合布泉十枚。  相似文献   

20.
契丹文字是我国辽代(公元916-1125年)时为记录契丹民族语言而创造的契丹民族文字,分为大字和小字两种,大字创制于辽太祖神册五年(公元920年),小字创制年代略后。契丹文字主要用于刻碑记功、写诗译书、刻写墓志、制作符牌、记著乡里名称等。只可惜在金灭辽之际的战乱和漫长的历史中,使契丹文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