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快先生     
从前有一个人,干什么都非常快,所以人们都叫他“快先生”。有一天,快先生感冒了,他马上拦了辆出租车去医院。一路上,快先生一直催着司机:“快点,蜗牛,你给我快点!”司机已用最快的速度在行驶了,可快先生还觉得不够快。这时,突然红灯亮了,司机慌忙踩刹车,这下让快先生翻了个大跟斗,头上撞了个大包,他摸着头生气地对司机大声喊道:“你这个神经病!踩刹车干吗,快点给我开!”司机见他像个疯子似的,吓坏了,赶紧踩油门,闯红灯……接下来,不用说你也猜得到,他们折腾了大半天,终于来到了医院。看着后面追来的交警,司机只好…  相似文献   

2.
江西人民出版社所出的杜子庄先生选注的《姜白石诗词》(一九八一年四月第一版),共选“姜词四十一首”、“姜诗三十九首。”(见《美白石诗词·前言》)作为一个选本,其规模也是不小的。解放后,除了夏承焘先生的《白石词编年校笺》、《白石诗词集》外,几乎再没有一本专门介绍白石作品的书,而且人们多称他的《暗香》、《疏影》、《杨州慢》,却不大知道他的诗。杜先生能够介绍如此数量的诗词作品,  相似文献   

3.
“我其实是一个平凡的文人”,“一为文人,便无足观”。这是瞿秋白同志在英勇就义前所写的《多余的话》中,对自己谦虚的评价。多年来,人们在评价瞿秋白的时候,也大都认为他在“文”的方面(如政治理论、普罗文学)有建树,有功绩;而在“武”的方面,则无甚可取,有的只是盲动主义的错误。我认为,这样评价是片面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位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取得显著成就的人民教育家,他终生都在为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而斗争。陶行知先生深知只有改革传统的旧教育,才能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需要的新教育,才能达到“唤起人们自己解放自己”的教育目的。陶行知先生这种改革旧教育的主张贯穿在他的全部教育理论之中。本文仅对他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所包含的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加以分析借鉴,以指导我们的教学改革。 一   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主张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一贯重视教学要从实际出发的…  相似文献   

5.
“把两个题目写进一篇文章”曾读过我国当代著名学者聂绀弩的《七十年前的开笔》,对写作的创新思维留下深刻的印象。聂那时上的是私塾,塾中有“大”学生,有“小”学生,算是复式班吧。一次先生出两道题,叫“大”学生选作。一为“子产不毁乡校”,一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先生宣布聂也参加作文,这引起了“大”学生的惊诧,因他仅入学半年。聂照先生的意思,写了正面又写反面,依样画葫芦,写完,蹦出一句话:“如果照先生讲的作好了,不都是先生的意思吗?自己一句话也没有作,怎算为文章?”就这一句话已很能说明他具备与众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1927年农历五月初,时年65岁的白石老人家中来了一位求画的客人。这位客人与其他求画者不同,他不求白石老人的游鱼雏鸡,也不求他的葡萄紫藤,单求白石老人从未画过的《发财图》。 齐白石有些为难,脱口便说道:“这发财门路太多,到底您要画哪一种财路呢?”客人见白石老人无法猜到自己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读书方法,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迪。1、晋陶渊明的读书方法是“不求甚解”。他曾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所谓“不求甚解”,并非浅尝辄止,而  相似文献   

8.
罗纳尔迪尼奥是巴西最有潜质的年轻选手,他控球技术出色,擅长中路快速突破,球风与罗纳尔多相似,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罗纳尔多”。2005年底,他再次获得“欧洲足球先生”称号,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编按]  相似文献   

9.
话说在萨维尔村,有个理发师挂出了一块招牌:“我只给村里所有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有人就问他:“你给不给自己理发?”理发师顿时无言以对,因为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他就属于招牌上的那一类人,有言在先,他应该给自己理发,反之,如果这个理发师给他自己理发,根据招牌上所言,他只给村中那些不给自己理发的人理发,他就不能给自己理发。因此,无论这个理发师怎么回答,都不能排除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有风的冬日,一间闲静的小茶馆里,我见到了白石——中国矿业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和他聊起远在澳大利亚作访问学者的妈妈沃亚生,羞赧的白石一脸高兴,他为妈妈感到自豪。白石和我首先谈到2002年国庆期间,他到澳洲看望母亲的事。他依旧记得,刚到澳洲,一下飞机,人海茫茫中,听到妈妈亲切地呼喊“白石,我在这儿呢!”见了面,妈妈“我想死你了”的话音未落,紧接着一个开放式的拥抱,那样热烈而直白的方式,现在想起来,白石还觉得不习惯,但看得出听得出,他还沉浸在当时重逢的喜悦中。白石发现妈妈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年轻人的奇装…  相似文献   

11.
齐白石     
著名画家齐白石(1864~1957)先生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国际和平奖金。其传世画作很多,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作品。齐白石原名纯芝,字渭青,后改名璜,字濒生,号白石,祖籍湖南湘潭人。齐白石的画作充满了“民间味”,这也许与他在15岁学雕花木工和27岁时拜两位乡间文人学画的两段经历有关。由于他十分勤奋好学,当时颇有名望的学者王湘琦又主动收他为弟子,使其在学识、修养上不断长进。后来,他远游广交又为他进入艺术殿堂铺垫了道路。他常与陈师曾切磋画艺,推崇徐渭、朱耷、原济、李(?)及吴昌硕等诸家,并在1920至1929年,以极大的毅力闭室谢客,潜心研究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艺,作画一万多幅,刻印三千余枚,形成他拙稚、老辣、浑重  相似文献   

12.
古意悠然     
美国《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杰克·伯恩斯曾给齐白石先生拍过一幅照片.照片是黑白照,色调虽然单纯,但光与影、明与暗的对比却很强烈.画面上白石老人长髯垂胸,戴一副圆圆的黑边眼镜,宽袖长袍.他悠然自得地坐在藤椅上,身边是位八九岁的小男孩,与他悄悄说话.身后的墙上,挂着白石老人自己的画作,虾、蟹与荷叶在纸上栩栩如生,自由自在.  相似文献   

13.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在儿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 一、“木匠说” 1942年8月,老舍先生曾写过一篇叫做《艺术与木匠》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我有三个小孩,除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对于小说人物的命名是十分重视的。他曾说:“创作难,就是给人取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倘使有谁能起颠扑不破的诨名的话,那么他如作评论,一定也是严肃正确的批评家,倘弄创作,一定也是深刻博大的作者。”正因为鲁迅先生十分重视小说人物的命名,在小说人物的命名上精心构思,他笔下的许多人物姓名都已成了“颠扑不破的诨名”,意味深长。例如,“阿Q”已成了”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孔乙己”已成了”书呆子”的代名词;“九斤老太”已成了“一代不如一代”的代名词;等等。那么,  相似文献   

15.
老舍先生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还称自己为“文牛”。实际上,这是他的一种人生观。 纵观他的一生,不论是办教育,还是当作家,都围绕着一个大问题——怎样做人。 在儿童教育上,他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既是针对自己的孩子的,也是泛指所有的孩子的,算是他的教育思想吧,细想起来,有以下八条:  相似文献   

16.
怀想校园     
记得那是一个初秋之夜,黑丝绒般的夜空,镶嵌着银光闪闪的群星,我们一群十来岁的孩子,围坐在学校的小操场上,听他指着天空,告诉我们:这是牛郎星,那是织女星;这是银河,那是……是他——教师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天外有天。教师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怀想。几乎每个人都有其终身难忘的恩师!中国人对“师”有特殊的感情,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长期以来,人们虔诚地称给自己传授过知识的人为“先生”、“老师”、“恩师”。教师是润泽我们心灵的一汪清泉。凡读过《藤野先生》的人都记得,藤野先生以纯真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给身处异国他乡的鲁迅以极大的温…  相似文献   

17.
先谈别号的来历。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  相似文献   

18.
石匣之谜     
五鬼不是真鬼,而是五个喜欢装神弄鬼的恶人。他们不但给自己起了“独足鬼”、“喋血鬼”、“索皮鬼”、“鬼中鬼”、“饿死鬼”这样可怕的名字,还故意把自己的屋子弄得鬼气森森。他们的屋子没有门,没有窗,只有黑色的高墙,连墙头上的草也染成了黑色。可是现在,他们的黑屋中却多了一块白,一个一尺见方的白石匣子,一个使他们恐惧的白石匣子。  相似文献   

19.
一般而言,无论是在自然科学上,还是在社会科学上,那些取得一定成就的名人,他们常常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现列举几个现代文人的例子,以飨读者。一、章太炎的“疯”章太炎先生是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文人。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都有卓著的成就。章太炎在中年后有一绰号,即“章疯子”。此号因何而来?当代著名学者刘逸生先生在《艺林小札》中的解释是:“被称为国学大师的章太炎以骂人出名,故有‘章疯子’的美称。”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师的称谓除保留有“先生”、“老师”等古称谓外,人们赋予新时代的都是以种种的喻称和誉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是人们对教师誉称,也有把教师誉之为给人类带来文明、传播文化科学知识的“普罗米修士”,孩子的“第二父母”。更有人常把教师喻称为:照亮了别人、耗尽了自己的“蜡烛”;年年岁岁吐丝不尽的“春蚕”;默默无闻让千万人踩踏的“台阶”;送攀登者上光明顶峰的“人梯”……”所有这些,都是人们对教师奉献精神的赞许,对教师崇高工作的讴歌。(摘自《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