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对每一件事情都有自己的认识,一方面,这些认识可能是正确的,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另一方面,由于受年龄、学习方法和经验等方面的限制,这些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错误的。本文用“迷思概念”来表示幼儿在教学活动前已拥有的朴素看法。幼儿的迷思概念是科学教学的起点。只有充分理解迷思概念的本质及其在每一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才能找到科学概念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2.
李成 《教学月刊》2023,(5):44-48
“迷思概念”会严重影响概念教学的成效,教师应分析“迷思概念”的成因,明确其类型,然后有针对性地解构“迷思概念”。这是帮助学生实现概念转变、建构科学概念的关键。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基于体验、实验、问题链、模型而引发冲突、创设情境、引导思辨、拓展应用,使学生解构“迷思概念”之不足、认识科学概念之合理、体会科学概念之本质、应用科学概念于实践,进而不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迁移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一、迷思概念的定义迷思概念是台湾学者对单词"misconception"的趣译,它的主要意思是会造成不利或错误的概念或想法.本文所探讨的化学迷思概念是高中生在化学课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与公认的科学知识不同的想法.二、高中生化学迷思概念的特点笔者通过访谈、问卷、课堂提问等途径探测高中生存在的迷思概念,分析这些迷思概念的特点如下.1主观性高中生存在的一些化学迷思概念来源于他们的生活经  相似文献   

4.
陆林忠 《中国教师》2012,(17):62-65
<正>一、初中科学迷思概念和科学概念的区别初中学生在接受正统科学教育之前,就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许多概念。在这些概念中,一些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朴素概念,但更多的是有悖于科学的错误概念。我们把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叫做迷思概念。迷思概念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而仅仅反映事物的一些表面现象,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形成正确的认识造成一定的障碍。[1]学生头脑中的迷思概念是形成正确科学概念的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学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迷思概念”来源,介绍了生物概念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出了“迷思概念”转变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常常遇到如此情况:对于课堂所学概念,学生似乎是清楚明白了,但在实际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且屡做屡错.其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透彻而全面地把握概念本质,概念较为模糊或认识错误,产生“迷思概念”,即学生所理解的概念和课本上表述的概念不一致,影响了概念的正确运用,影响了知识的有效运用.所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学生出现“迷思概念”的原因,然后采取有效的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克服迷思概念,形成正确的概念,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即有的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生活中某些新现象,导致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形成迷思概念。迷思概念对小学生科学认知负面影响很大。本文从迷思概念说起,通过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成因分析,就如何转变迷思概念做了简要论述,旨在人们对迷思概念转变教学有一个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8.
瞿晓峰 《科学课》2009,(12):6-8
有研究者认为,学生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在接受正式的科学教育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现象观察和过程体验,并由此产生“似理论般”的概念雏形,这种相对原始、不够精确的初始概念就叫做前概念,也有学者称之为私人概念、朴素概念、另有概念、迷思概念……  相似文献   

9.
1 错误概念的界定 错误概念,它与“前科学概念”、“相异概念”等有着相近的意思.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并且使用时也会有不同的选择。错误概念是历史上研究之初,学者们首选的术语,意思是“对事物含糊的(vague)、不完善的(inperfect)或者错误的(mistaken)理解(understanding)”。本文探讨如何转化学生头脑中的不符合科学事实的错误的概念,  相似文献   

10.
一年级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往往以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知识,形成不科学的迷思概念。对此,教师要通过情境教学、任务挑战、学生互评等方式,及时破解学生已形成的迷思概念,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科学概念,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科学教育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怎样对待学生的"迷思概念"。本文旨在探讨迷思概念的意义,以及迷思概念的发生机制,进而寻找迷思概念及其转变的途径,探讨科学活动与概念构建的关系,为科学课堂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化学核心概念的学习受学生“认识方式”的影响.教师从学生的认识方式及认识发展出发,展开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围绕五则“迷思概念”提升教学针对性,可以有效实现迷思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让学生在体验科学学习的过程中达成从认识到认知升级,并提高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3.
迷思概念是学生头脑中存在的错误概念或与科学概念不完全一致的认识,它违背了科学道理,对学生正确地掌握科学概念造成一定的障碍.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个体的认知方式和教师授课方式等的影响是迷思概念形成的原因.教师应认真研究转变学生迷思概念的策略,并认真加以实施.  相似文献   

14.
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初三学生关于“溶液”相关的迷思概念进行探查,结果发现学生在“溶液的形成”、“溶解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迷思概念,而且这些迷思概念的产生有以下原因:(1)学生对“溶液”概念只有宏观上而没有微观上的认识;(2)生活上的经验也会对学生的概念理解造成影响;(3)学生习惯将自己学习过的知识扩大到对所有关于“溶液”概念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迷思概念的隐蔽性和顽固性是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障碍,将其显性化并进行认知诊断有利于概念转变教学。采用自编高中生摩擦力概念四阶测试卷,对一轮复习前的高三学生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学生的迷思概念主要有:惯用二力平衡分析问题以致分析受力时出现错误;混淆“运动”和“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和“阻力”等概念;不能很好地分析组合体的摩擦力等。而其主要成因是思维定势,语意辨析错误以及相关动力学概念理解不足等。  相似文献   

16.
陈静 《考试周刊》2009,(33):180-182
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迷思概念”会影响学生对化学科学概念的正确认识,本文作者通过探讨化学迷思概念的成因、特征,提出了有效促进学生化学迷思概念转变的裳略。  相似文献   

17.
“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这一部分概念性知识众多且比较抽象,迷思概念的存在阻碍了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为尽可能地消除高三学生存在的迷思概念,通过制定二段式概念量表,施测诊断出错误率较高、较典型的概念,分析后针对性地进行概念转变策略教学,教学后再次施测,经方差分析发现迷思概念占有率显著下降,表明教学转变策略有效。  相似文献   

18.
5D教学模型包括迷思探查、迷思肯定、冲突否定、概念建构、迷思瓦解5个环节,以“酶的作用”的概念转变教学为例,阐述如何运用5D教学模型促成迷思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在新课程理念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迷思概念对科学概念教学带来的影响,通过问题情境、直观教学、合作学习、利用模型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转变学生的迷思概念,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迷思概念""相异构想"是儿童在日常生活、数学的类化概念、儿童的自我思维定势或心理暗示中所形成的错误概念或思维结构。儿童的数学迷思概念或相异构想具有自发性、肤浅性、隐蔽性、顽固性等特性。在儿童数学教学中,我们必须探析迷思概念、相异构想的转变策略,进而帮助儿童判断、识别并纠正数学的迷思概念、相异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