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本课为历史(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的重要内容之一,岳麓版教材将其归入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列在该单元之首。有关“西学东渐”这一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思想界逐渐出现了主张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为标志,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学习中,既要重点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也要了解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历程中的主要贡献及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点,还要学会对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不仅涉及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还涉及三民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近代部分,在“关注民族命运”这条主线下整合内容、梳理思路,关键在于突出不同时期先进的中国人对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懈探索,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设计思路和依据 “思路”:“顺乎世界之潮流”一课是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三的教学内容。专题三主要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历程。对此,陈旭麓先生是这样评价的:“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江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在这不断涨落的思潮中,我们能感受到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艰难历程,体悟到先驱者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倾听到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脚步。  相似文献   

5.
思想是人类精神特性的集中体现,思想史的教学如果只是介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著作学说,将会由于内容的空洞抽象而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让学生领略思想的魅力。比较有效的方法应当是从思想史的特点出发展开教学活动。下面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专题”为例,试探讨思想史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张世伦  陆洪 《历史学习》2005,(11):22-23
新思想的萌发是现行统一高中教材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第一单元的复习重点。《考试大纲》有关“新思想的萌发”只是列出了一个标题:(5)新思想的萌发没有进一步列出详细子目,这给高三学生复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复习中如何处理,需认真研究。从宏观上看,“新思想的萌发”迈出了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第一步,也是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起点,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重要影响。但要注意鸦片战争爆发后萌发的新思想,与明末清初反封建民主思想没有必然联系,它主要是针对鸦片战争时期出现的社会危机萌发的。“新思想的萌发”一节,实…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主干知识,必修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和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之“戊戌变法”均有涉及,前者侧重维新思想内容,后者侧重戊戌变法经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曾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康、梁变法理论比较系统,为什么变法却如此短命?  相似文献   

8.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下称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的第1课,主要介绍19世纪中后期中国思想领域的变迁,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并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阶段。所谓思想解放,“是指从封建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中解脱出来,用资本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批判、取代旧思想、  相似文献   

9.
廖爱棠 《广东教育》2007,(10):69-70
一、课标及考点分析展示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新思想出现: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等主流思想的演变,形成了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潮流.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工业化思想,主要是指利用机器大工业、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国家建设的思想。它发轫于鸦片战争后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洋务思想中,并随着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脚步,经历了“以商立国”、“定为工国”、“棉铁主义”的思想历程,一步步走向深入,集大成于孙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它是近代中国先进人士探索如何使国家富强的思想结晶  相似文献   

11.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对此,笔者的理解是: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等思想产生的原因、内容及演变进程;着重理解维新思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或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为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理为 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马学松 《新高考》2005,(12):26-29
[学法点津] 1.了解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新思想的萌发,近代农民阶级的思想,洋务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实业救国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明确本专题的重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中国三大思想理论成果。难点:客观辩证地分析中国近代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道选择题:从世界主潮流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最根本影响是A.主权逐步丧失,沦为半殖民地B.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日益解体沦为半封建社会C.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西学东渐”趋势D.中国民主革命开始要正确回答此题,必须抓住关键词语“世界潮流”“根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方法的指导下,结合世界史的知识,对四个选项进行分析,正确答案是B。“世界潮流”在近代史上共有三股:资本主义潮流、民族主义潮流、社会主义潮流,这三股潮流在世界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主潮流是资本主义潮流,它…  相似文献   

15.
“近代”一词有两种含义,指时间和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界“近代”、“现代”说法的指称对象虽渐趋一致,但在实际教学、科研中,二者相混,难以硬性规范。“近代”应明确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其上限以鸦片战争为标志,但只具相对意义,近代史时段——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亦不能作僵化理解。应根据具体研究对象来确定研究的时空范围,淡化“上下限”概念,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视野,在更为宏大的历史时空中考察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走向,将是中国近代史学科新的突破和发展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人文思潮和思想解放潮流一直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近年各地高考命题中都备受青睐。复习中,应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西方思想解放潮流紧密结合,高精度的梳理、把握专题主干知识,多角度的探究中西思想的内在联系,深层次挖掘不同思想主张的内涵,找准命题的切入口,扎实有效的做好迎考复习。下面结合2009年的高考复习热点及近两年的高考命题趋势,对本专题复习提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受中西文化关系和中国走向现代的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制约,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始终以古今中西问题为主线,从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到戊戌、辛亥时期的维新、共和,再到五四思想解放大潮,说到底都是在试图解决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在百余年的思想解放历程中,出现了甲午战争后与五四时期的两次民族觉醒,也相应地涌现了两次思想解放高潮。  相似文献   

18.
由激进主义大显于中国近代社会而引发的现代“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争大可不必,近代激进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性,社会发展本身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内外诸多因素所左右、以其内在必然性而展开。彻底否定激进主义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至少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两种主义”相互作用的适度张力依“自然历史过程”而实现.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它的产生有其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条件,“列宁的思路”即“新经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条件之一。1921年的苏联与1978年的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有相似的历史、相似的国情、相同的社会制度、共同的任务、相似的教训,因此,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特别是“新经济政策”思想就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则是对“列宁的思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社会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线索表明这一历史时期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逐步瓦解,是由人治“逐步向法治”演变的重要历史阶段,揭示出近代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特点是围绕救亡图存这一历史背景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变化迅速、争锋激烈以及三种进步思潮纵横交错构成主流。总结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发展的历史启示,在于指出依法治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