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非 《课外阅读》2010,(12):46-47
我们的教学中是否有“劳动”这样的词语?我们是怎样向学生表述“劳动”的?劳动,应当是个重要的教育命题,其重要性绝对不亚于“生命”、“信仰”和“爱情”。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集中论述了“劳动创造人”的伟大思想。在文中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命题,即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及“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对此,有的同志认为:“恩格斯在文中对劳动的定义和劳动创造人这两个命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逻辑矛盾。”在他们看来,既然“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而且只有人才能劳动,猿若能劳动,说明人类已经产生,怎么谈得上劳动创造了人呢?如果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已经是人了,创造人的劳动怎么会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艺术起源于劳动”的命题,他们只是认为人类起源于劳动,因而自然地人类的艺术也与劳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的艺术起源“劳动说”可以称为广义的劳动说。历来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劳动说”有很大的误解。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检讨并初步提出了我们的疑问。  相似文献   

4.
命题为了促使儿童独立思维,大胆想象,我采用了教师命题与儿童自已命题相结合的办法。这期的七次命题是:“战斗在突击周”“读了黄大光”“祖国的春天”“在劳动课堂里”“五一那几天”“幻想”“总路线”。这些题联系了阅读课和当前社会实际。儿童自拟题目,也是根据他们日常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比如一次作文,要他们写最近一段时间周围生活中有意义的事,儿童拟了“老鼠和麻雀”“说普通话”“小树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有劳动无教育”现象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是对“劳动教育”的概念内涵、逻辑定位以及“劳动”与“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不同,劳动教育是一个复合性的教育概念,是一般教育到真实劳动世界的中介环节。让“劳动”成为“劳动教育”,或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就是要让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实践与德、智、体、美诸素养的培育建立自觉、自然、有机的关联。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因而应当与日常教育生活建立全面的联系。让劳动成为一种教育,或者让“劳动”具有“教育性”命题的确立,不仅对纠正“有劳动无教育”的实践偏颇,而且对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正确认识和有效建立劳动教育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关系、防止“反劳动教育”错误思维、依据学段与类型实际开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劳动教育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人化自然”命题曾以其特有的新鲜感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理论热情,问题在于究竟怎样理解这个例题的真正涵义。考察“人化自然”命题要从理解和把握异化劳动逻辑的二重性入手。从马克思《手稿》的逻辑思路来看,“人化自然”是作为异化劳动逻辑的自然前提给予的。这个命题内涵着合理性与虚幻性的二重特征。从审美关系和人生价值的抽象意义来说,应该承认这个命题具有最高的合理性,然后这种合理性所展现的美好图景仅仅存在于哲人的头脑之中。在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中,则从来未曾出现过人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完全和谐与统一的状态。“人化自然”命题之所以存在二重性特征,归根到底由于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完全走出人本主义历史观的思想基地。  相似文献   

7.
杨琴  吴笑伟 《河南教育》2022,(10):59-60
高职院校根据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要求,在抓好专业教育的同时强化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育,已成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识岗、习岗、适岗、实岗的“四岗轮动”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旨在强化学生劳动意识、培养学生劳动能力。实践表明,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四岗轮动”教学模式,对于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教育原理到党的教育方针都十分强调“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与现代化的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必将伴随着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教劳研三结合既是一个教育命题,又是一个社会命题。作为一个教育命题,以育人为本,强调教育过程与生.产劳动及科学研究相结合。作为一个社会命题,又赋予新的内涵,称为产学研三结合,则以发展现代化生产为目标,要求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高等学校)及科研部j”1相结合,以求加速从科学理论到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过程。教劳研三结合已…  相似文献   

9.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的美学命题,对这一命题的理解关键在于对“两个尺度”的理解上,从实践的审美观出发,“两个尺度”的统一不一定就是遵循了美的规律,要想使人类的劳动生产成为具有审美价值创造的活动,必须把内在尺度提升到精神生活需要的层面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反驳了否定医生和教师的劳动创造价值的三个流行论据,指出:马克思关于“医生和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用来支付他们报酬的基金”的涵义是医生和教师的劳动不创造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推论不出服务劳动不创造价值;把价值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等同起来,用以否定服务劳动创造价值,是错误的;“服务有价值,但不创造价值”论,是一个二律背反的命题。  相似文献   

11.
杨春生在《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撰文指出,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美学命题及马克思针对这些命题所表达的观点,开始了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体系的最初构建。马克思说:“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一论断,既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劳动的质的不同,又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与动物的本能劳动不同,人的劳动产品是人“意识”的结果、“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一个编辑学命题的论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些年,经常有人提及“编辑的劳动是创造性的劳动。”但是,至今未见有谁把其作为编辑学的一个命题展开论证。愚以为,编辑的劳动是否具有创造性,这不仅是个经验问题,更是个理论问题。“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一卷第186页)目前有关编辑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把它作为编辑学的一个命题展开论证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经验的基础上加以理论的概括和说明,才能把握其本质,从而更加有效地推进编辑活动的开展。为此,本人不揣浅陋,对这一命题的论证思路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邹林 《教学与研究》2003,4(9):64-68
在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代表全党对“劳动”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与说明 ,提出了“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的重要命题 ,形成了新的社会主义劳动观 ,并把它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要条件。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的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提出的新要求。它既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反映 ,也是党的先进性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一、劳动、劳动者劳动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  相似文献   

14.
一按照长期流行的看法,恩格斯认为劳动是人类起源的主要动力,即所谓“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其实这种看法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思格斯的确充分论证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中的动力作用,但他从没有把劳动当作导致这一转变的唯一动力。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的开头提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可见,“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命题是“在某种意义上”说的。按照逻辑,加不加这一限定性状语其意义是不同的。不  相似文献   

15.
戴立娟 《教师》2011,(34):112-112
文章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高效这一命题,结合学校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从物理教学的“质量、容量、难易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得出了如下结论:如果我们每堂课在“质、量、度”上做到科学合理,那么我认为我们的劳动就是有效劳动,我们的教学就是有效性教学。  相似文献   

16.
论教师劳动的生产性─—兼与张晓彬先生商榷苏志宏拜读张晓彬先生《论教师劳动的非生产性》(刊《江西教育科研》1993年第3期,以下简称“《论》文”)一文后,获益匪浅。《论》文提出的从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这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中的基本命题出发来探讨教师...  相似文献   

17.
一、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基础 1.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这三个命题紧密相连。“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是杜威对教育的根本看法。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发音器官,逐步具备可说话的能力。共同的劳动又有了交流思想的必要,如恩格斯所说的:“人们已经到了彼此之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于是,语言就在劳动中“并且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由此可以说“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与生活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与“美是生活”的定义生死攸关的论美三命题,是车氏对西方美学所作的最大贡献。出于对现实的尊重,他率先赋予“生活”一词以劳动和变革旧现实的涵义,便使其审美观包含了若干唯物史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理性诉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的行动指南。因而,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显得尤为重要。“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全能发展”“全科发展”,不是靠“各育的相加”来打造的,不是由“教育”和“生产劳动”简单相加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朱燕芬 《人民教育》2022,(19):50-52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协同育人新生态,已成为十分迫切的时代新命题。“汇爱”家校社创意社群育人行动从“家风传承、心理健康、日常劳动、安全防护、科技创新、社区实践”方面建设六大社群生活,汇聚“爱”,懂得“爱”,创造“爱”,展现学生活泼泼的样态和明亮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