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批评的美学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78年"生态批评"被正式提出之时,生态批评家就呼吁要构建出一个生态诗学体系和生态美学体系。生态批评不仅在思想意识方面有自己的特性,而且在审美和艺术表现评判方面也有独特的、与其他批评不同的标准。形成这种独特的审美和艺术标准的主要原因,是生态批评以生态整体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图阐述生态审美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审美的主要差异,并提出生态批评的三个主要的美学原则。从审美目的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一原则是自然性原则;从审美视域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二原则是整体性原则;从审美方法来看,生态审美的第三原则是交融性原则。  相似文献   

2.
生态批评不只是一个文学批评范畴,更是一种文化研究理论。本文试图把当前研究领域中较为分散的生态批评理论归纳为到几个重要的理论视阈中去,以便使读者形成对生态批评理论的整体印象和深入反思的系统视角。这几个理论角度既是生态批评最具创见之处,也是对当下现代人的精神生态和文化生态问题最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它们主要包括:对现代文化领域中人与自然的隔绝和自我封闭进行批判,探询符合自然精神的生态审美原则,追求理论对话中多元宽容的后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的意识形态功能包括社会评价作用和审美价值判断.我们不仅要通过评价生态文学作品来向读者宣传生态知识,批判现实生活中破坏生态的丑恶行为与现象来发挥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更要对生态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作出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决不能片面夸大生态批评的社会功能,其次,更要评价生态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性质、大小和高低.我们反对生态文学中普遍存在的执著于人类对动物戕害的血腥场景和人类残忍自私的丑恶行为的浅层次暴露的自然主义式创作倾向与审美趣味,主张生态文学更要注重艺术形式的打磨与叙事艺术的提高,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追求环境伦理的行动中,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从不同的层面阐释了同一内涵;生态美学及生态审美作为一种媒介使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达到动态平衡。在生态伦理过程中,生态审美是人类的崇高需求,更是必要需求;生态美、生态审美在生态伦理过程中影响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伦理是生态审美的创造性展现。生态伦理与生态审美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人既是生物性的存在,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还是文化和精神性的存在,生态批评对人类生态系统的关注,必然涉及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四大维度.生态学是生态批评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对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的运用,是生态批评最为核心和最为突出的话语方法.“整体关联”是生态批评一个重要的话语方法.传统艺术批评的对象一般是一个个孤立存在的个体事物,比较而言,生态批评更感兴趣、更关注的是事物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之下所体现的整体关联之生态美.这是生态批评最为独特的审美空间,也正是在这一点上,生态批评形成了对传统艺术批评的超越.生态批评关注“荒野”,关注人类生态系统,具有超学科的特点,需要从其他学科吸取知识养分和阐释模型,强调生态化综合.  相似文献   

6.
我们认为对生态美学不要做太狭窄的理解,生态美学研究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和人自身处于生态平衡的审美状态。我们将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研究放在首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生态美学首先是指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许多审美原理和法则都是由此产生并生发开来。然而如果我们把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上升到哲学审美层面,那么便具有了普遍性,这样也就必然扩大到人与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本文想通过对生态美学的对象首先是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研究,进而探求生态美学普遍的审美法则。我们认为,生态关学的基本美学法则应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自然社会文化的发展美和社会生态的多样统一美。  相似文献   

7.
生态批评旨在揭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生态思想,探索文学的生态审美及其艺术表现。《庄子》寓言中涉及文学与自然关系的言论十分丰富,其中拟人、夸张修辞手法对自然之"道"的阐释,隐喻修辞手段的"生态化"取向以及绿色修辞言说对"天人合一"精神的揭示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庄子》寓言修辞的生态批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世界性的生态审美思潮已成为当今文艺思想的主要潮流。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广西的作家和文学批评家都自觉地运用生态审美理论来建构文学批评和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生态意识"和生态批评理论来考察广西的文学创作以及文学批评的得失成败,凸显文学艺术的生态审美功能,对今后文学发展、文学批评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生态批评在国内已逐渐成为显学,在其获得认可的同时也出现了单一化、雷同化、习惯于宏大叙事以及缺乏跨学科跨文化视野等诸多问题,其话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结合布伊尔和马泽克等西方学者对生态批评发展观的理解,国内生态批评应当将生态批评的疆域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从自然生态拓展到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更应注意其现实指向,重视生态批评的进攻性和批判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生态批评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0.
生态问题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关乎我们每个人的生存、关乎我们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既显示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更显示了我党在认识生态问题实质上的一次升华。也就是说,我国在治理环境问题方面已经从实践层面、技术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意识层面、文化层面。其实,生态问题的文化根源探讨早已成为我国生态批评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并有所建树。本文主要对胡志红的专著《西方生态批评研究》的内容要点进行简要的评析,同时也指出其对我国生态批评界的学术价值及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生态伦理旨在研究自然的权利和价值以及人对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同时,以生态伦理为基础的生态批评将生态学引入文学领域,目的在于研究生态危机的精神根源,并弥补人类在破坏生态环境的同时所带来的精神缺失。  相似文献   

12.
审美发现——艺术批评的核心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艺术批评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语言学美学等视角考察,其核心功能是审美发现。即:a.发现艺术创造者所未发现;b.发现艺术接受者所未发现;c.发现艺术批评、艺术理论所未发现。本文同时认为;语言一符号批评在对艺术文本的语言结构和符号信息的具体的技术操作的分析过程中,有助于审美发现,然而这种批评以及语言学美学方法均有较大限定性,不能上升为普遍有效的艺术本体论与方法论而涵盖整个艺术领域及其艺术批评。  相似文献   

13.
陈姗姗 《海外英语》2012,(7):277-278,284
约翰·罗斯金的许多作品中都提出了他的生态主张,体现了他的生态关怀。他笔下描写的哥特式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具体要素包含了建筑领域以外更深层次的含义,从描写建筑到批判社会对生态的破坏、从忧虑生态环境到关注人性的完整,罗斯金高度融合了对建筑的艺术批评和对人整体和谐发展的关怀。他对于哥特式建筑深层次的思考与当下生态批评有许多相契合之处,也体现了他对人和谐快乐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4.
2 0世纪 90年代至今 ,伴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以及现代人精神危机的日益加剧 ,生态批评受到了文艺界的日益关注和重视。资料表明 ,我国的生态批评已开始了理论上的争鸣 ,在引进和评介西方的生态批评理论、挖掘和解读当代文学生态意蕴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2 1世纪将是生态学的世纪。  相似文献   

15.
张珍 《安康学院学报》2018,(2):58-60,90
在二十世纪全球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和人类对生存环境忧虑的大背景下,生态批评在文学批评领域掀起了绿色批评思潮.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个方面解读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探讨了战争和社会制度对生态的影响,为人类生态危机现状提供了丰富的生态主义内涵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时下,生态批评学者对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观念作了比较全面的挖掘和整理。然而,对于传统艺术生态理念却疏于研究。本土传统艺术生态理念是艺术生态批评颇具指导性、很有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的话语资源。师法自然的艺术生态理念,整体关联的艺术生态理念和精神调节的艺术生态理念,在中国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至今仍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艺术枇评从阐释学、接受美学、语言学美学等视角考察,其核心功能是审美发现。即:a.发现艺术创造者所未发现;b.发现艺术接受者所未发现;c.发现艺术批评、艺术理论所未发现。本文同时认为:语言一符号批评在对艺术文本的语言结构和符号信息的具体的技术操作的分析过程中,有助于审美发现,然而这种批评以及语言学美学方法均有较大限定性,不能上升为普遍有效的艺术本体论与方法论而涵盖整个艺术领域及其艺术批评。  相似文献   

18.
“生态”概念是一个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步进入社会科学再进入人文科学的概念,国内研究者对此概念的借用也有多种层面,这就使得对生态审美研究基本内涵的界定可能会存在着分歧,而相对统一的问题视野恰恰是生态审美研究发展为一个成熟的理论流派所必不可少的。本文试图对国内常见的几种生态审美概念进行辨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生态审美研究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20.
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的对生与共生构筑了生态审美理想。生态文艺人、绿色人生、艺术人生与自然人生是生态审美历程的四个阶段,也是生态审美理想的一般目标、中级目标、高级目标与终极目标。生态审美理想是生态规律与审美目的的统一、是生态审美历史发展与逻辑发展的统一、理念与实践的统一、自然与生命的统一、生态审美艺术化与艺术审美生态化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