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海女孩》是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邝丽莎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伦理。在叙述过程中,邝丽莎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互切换的叙述方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叙述阐释的过程之中,并引导读者对华人的生存伦理做出特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将当代美国剧作家阿尔比的代表作品《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置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伦理现场之中,考察当时的社会与文化如何成为伦理混乱的滋生地,导致男女主人公乔治和玛莎的斯芬克斯因子失衡;进而分析男女主人公在斯芬克斯因子重归平衡的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子"与"弑子"两次伦理选择,前者符合伦理却使他们在伦理失衡中越陷越深,后者原为伦理禁忌却使他们重归伦理自觉。  相似文献   

3.
《觉醒》是美国女性文学中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从伦理学批评的角度解读该小说的伦理意义,为重估其文学价值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主要观点:在父权制伦理与资本主义伦理双重压迫下,主人公埃德娜陷入伦理困境中,经历了"叛逆—顺从—挣扎—超越"的心路历程,最终在自杀中实现了自我的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觉醒》是一出伦理悲剧,是肖班对美国19世纪末的女性如何建构伦理秩序的自觉探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苦行记》表现了19世纪美国西部的社会生活。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种族伦理叙事和马克·吐温对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的种族伦理观,指出19世纪土著印第安人和华人遭受了来自美国主流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马克·吐温对印第安人进行极力丑化,表现出极度的仇视。对华人的同情和赞美,以及对华人负面形象的塑造仍然流露出白人种族的优越意识和文化优越感。  相似文献   

5.
美国饱受争议的"哥特式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摸彩》讲述的是战后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村落里,一个女人如何以民主抽签的方式被选为全村的祈求丰收的祭品,进而被村民及自己的家人用乱石砸死的骇人故事。杰克逊将一个本应只可能在伦理混沌的古代社会发生的故事转化为现代美国社会伦理困境的某种夸大而深刻的表现,目的在于通过揭示美国核心伦理精神—"平等的自由精神"对美国社会伦理构建的负面影响,表达对美国社会伦理现实的担忧并同时抒发了自己的社会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在儒家关系主义背景下,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是指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关系"、"面子"与"人情"是海内外华人在应对社会关系中最常碰到的问题,也是华人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一面镜子。中小学教育领导在面对"关系"、"面子"与"人情"时遇到诸多伦理问题。适应法制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道德领导要尽可能具备以下伦理信念:一视同仁的"亲疏"关系理念、公私分明的人情观、为学校和儿童发展的面子观。  相似文献   

7.
雷霆超的小说《吃碗茶》真实反映了由美国政府的排华政策造成的畸形百年华人"单身汉"社会和20世纪40年代"单身汉"社会向家庭社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小说延续了美国华裔文学对家庭伦理问题的关注。从社会、婚姻、家庭与代际关系等维度探讨20世纪初以纽约唐人街为代表的美国华人社会中由种族歧视、性别比例失调和中西伦理观碰撞等原因造成的潜在的伦理困境,可以带来以融合的方式解决中西伦理观念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纸上儿女”是美国移民史上特定时期的一个特殊现象,文章主要通过论述19世纪华人移民的社会背景、社会结构、在美生存状态以及美国的反华运动和排华法案的实施,分析“纸上儿女”现象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外部及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美国历史上,从早期的全面排华到现代华人被称为"模范少数民族",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状况虽有所改善,但是各种歧视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简要论述了美国社会对华人歧视的现当代状况,探析了成因及华人如何改变自身处境,彻底消除歧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华人企业的非凡成就让世人瞩目并成为研究焦点。在华人企业家伦理构成因素中,中华传统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分析,发现中华传统化对三代华人企业家伦理的影响呈递减趋势。伦理构成的不同,致使三代华人企业家在管理企业时展现出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此给华人企业带来了不同的影响及变化。  相似文献   

11.
母婴资讯     
怀孕生子会令女性更聪明有了宝宝几乎就和缺觉、少眠、筋疲力尽画上了等号。但一个美国科研小组在最新一期的《科学美国》杂志上撰文指出,对女性而言, 怀孕生子虽然是巨大的挑战,但也能令她们变得更聪明。  相似文献   

12.
何剑 《神州学人》2007,(3):30-32
本文将引用美国2000年人口普查及抽样调查的数据,对美国华人,特别是华人女性的现状做一相对客观、全面、理性的描述和分析。在全美国及全亚裔人口的大背景下做比较,使读者对目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女性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1月20日,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詹姆斯·汤姆森实验室的华人科学家俞君英作为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快讯》(Science Express)上发表研究报告,宣布成功地把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类似胚胎干细胞的"万能细胞"。学术界认为,该成果是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可用于人体组织形成及功能研究、发现和试验新药、器官移植等多种用途。学界对这一研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因为这种被称为"直接改造"的技术不仅能避免人体胚胎克隆技术引发的伦理争议,  相似文献   

14.
颠覆与重塑——汤亭亭小说人物文化身份的探寻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主流文化中存在的华人刻板形象严重阻碍了华人自身的发展。因此,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把抗衡主流话语中对"华人形象"的规约性描述作为其写作的重要宗旨。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以"华裔"为背景,以"女性"为主题,重塑了融合男女性格优势的女勇士形象。  相似文献   

15.
裘帕·拉希莉的短篇小说《疾病解说者》讲述了一对出生于美国的印度移民后裔达斯夫妇举家回乡探亲旅游的故事。达斯夫人向汽车司机兼疾病解说者卡帕西坦白隐藏八年的出轨生子的秘密,试图从他那获得心理疾病的医治。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为研究视角,沿着“疾病解说”这一伦理主线,通过解构伦理环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伦理意识等不同伦理结,剖析拉希莉作品深处的伦理主旨:需要疾病解说的现代社会个体,只有肩负伦理责任,才能找到治病的良方。  相似文献   

16.
时尚扫描     
丘成桐:中国学生读书未必有美国学生多中国的数理化基础教育并不见得比美国好"现在最糟糕的情况莫过于学生不爱看书!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多看点书很重要,什么书都可以看。"日前,世界著名华人数学家"、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首位华人获得者丘成桐在广州谈及  相似文献   

17.
分析近年5部具有代表性的美国警匪类电视剧,可见其中主要出现了4类华人男性形象:冷血的中国政客、黑心残忍的华人商人、目无法纪的华人黑帮以及边缘异类的华人平民。在美国警匪片中出现的华人男性基本上都是负面形象,这迎合了华人作为美国“他者”的想象构筑,强化了跨文化下美国民族中心主义中自我身份优越意识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18.
《无声告白》作为美国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处女作,讲述了一个跨种族结合的家庭在美国社会的艰难融合。文章通过运用解构主义批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小说中实际上被颠覆的传统婚姻伦理关系、亲子伦理关系和对"美国梦"的祛魅,以求得出对文本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人的自传文学传统开始于早期华人移民为生存所讲述的并非完全真实的个人历史,这种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文学创作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华人在美国的艰难处境,另一方面也使华人失去了在美国历史中应有的地位。现代华裔美国作家特别是汤婷婷和谭恩美等人在继承这种自传文学传统的基础上,刻意在她们的自传作品中重新书写中国人在美国的历史,并力图塑造"混合文化"这一新的华裔美国人的自传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在《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后简称《再度出洋》)这部小说中,以美国人的视角构建了一个华人劳工"艾送喜"的形象。华人形象作为美国文学中的异国形象,成为"他者",成为"非自我"的存在。本文试从失判的"他者"身份和渗透的"他者"身份两方面入手分析小说,来阐释异国形象作为"他者"的文化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