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进步就是对“儿童”概念的发现,而对这一观念起重要引领和推动作用的就是周作人。五四时期,他对外国儿童文学的译介促进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滥觞。他提出的许多观点,譬如,译者应该有人类学的相关知识,翻译中应该调整作品的文体和句法特征以贴近儿童语言的思想,至今仍有鲜明的价值和意义。周作人翻译思想中的“儿童本位”观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史上重要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儿童期具有独立的意义与价值,儿童文学作品是关于儿童的生活,适应儿童的要求,能唤起儿童兴趣的作品.对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周作人是倡导翻译以“儿童为本位”的先驱,他是践行并深化这一翻译思想的著名翻译家.周作人推崇“小儿说话一样的文体”这就是儿童本位观.他认为,文学不是用来说教的,文学本身具有其艺术特点和功能.文学翻译要体现出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而不能拘泥于功利主义的需要.本语篇以美国作家E·B·怀特的小说《吹小号的天鹅》与著名翻译家任溶溶的译本对比,举出几个比较典型的翻译实例,论证以儿童的眼睛去看,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心灵去感受的儿童本位翻译思想为指导原则,翻译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是中国最早发现儿童的人,他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理论的奠基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教育价值理论的开拓者、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大胆探索者,他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是中国儿童学和儿童文学领域最初的理论建设。他提出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核心观点对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发现并强调了儿童作为生命主体的独特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需求特征,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自觉提供了观念上的巨大推动力。新时期以来,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中心任务是建设与发展,人们最为关心的是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生理、心理健康发展,推动儿童向理想人格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儿童文学的审美性与娱乐性价值,这与周作人的儿童文学观可谓是不谋而合,从而又突显出周作人的儿童文学理论体系的独创性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儿童本位论"是周作人儿童文学理论的核心,也是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所拥有的共同内核。圣·埃克苏佩利的经典儿童文学作品《小王子》,从成人与儿童关系的角度审视儿童本位的儿童观和创作观,从感性体验的标准重新评估儿童审美能力,在成人的世界呼唤儿童精神的回归,是一部真正立于儿童生命空间的儿童文学,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欢迎和广泛赞叹。  相似文献   

5.
周作人、方定焕是中韩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文章通过对于他们的"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形成的比较研究,使中韩的早期儿童观加以清晰化,明确他们各自在本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中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辨析周作人与方定焕在思想及文学观上的异同,给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儿童文学是他们新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平行比较的方法,比较论证了胡适、周作人早期的文学革命观、文学理论渊源、文学研究方法论。文章认为,在文学革命观上,胡适侧重于从文学自身谈文学革命,周作人则侧重于从社会、政治方面谈文学革命;胡适文学理论源自进化论、周作人源自人道主义理论;在文学研究上,胡适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周作人主张“宽容”,否认研究的原则、标准。  相似文献   

7.
儿童观决定儿童文学观,并进而决定儿童文学翻译观。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始于清末民初"儿童的发现",并随着儿童观的进步而发展。儿童观和儿童文学观共同作用下的儿童文学翻译,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儿童观从"成人本位"走向"儿童本位",儿童文学翻译观亦随之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儿童本位"的确立形成了"为儿童而译"的儿童文学翻译观。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在周作人看来,是无性的文化,缺乏情趣的文化,是于生命成长、生机勃勃上,即个性发育上欠缺的文化。他输入歌咏儿童的文学,提倡"梦想的精神",主张适当地禁欲,并指出婚姻生活中"爱是移动的",需夫妻双方不断地创造。就一个人的教育而言,他非常重视性的知识,于当时的复古颇盛的文化风气中坚持自己的个性。到了20世纪30年代,周作人开始了由个性的提倡到压抑的愤懑时期。他所面临的是中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时代,感慨于除却忍从屈服,生活总是为家族制度、阶级制度、资本制度、知识买卖制度而牺牲。在这一时期,周作人的文学史观、文学观也逐渐地完善,指出中国历史上晋文里开始增加了小品文的色彩,初现具有个性色彩的文学。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的周作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周作人思想观研究、文学观研究、周作人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周作人作品研究以及史料整理、翻译、批评、影响研究等几个角度。通过对2014年周作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以宏观把握2014年周作人研究领域的方向与动态,从而深入且公正地了解周作人其人、其思想、其作品以及其思想史和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五四”前后周作人人道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个人本位的人道主义。自然人性论和个人主义是其人道主义思想的两大理论支柱。周作人对现实人生是给予了较多的人道主义关怀的,其对妇女及儿童问题尤为关注。而真正体现他的人道主义社会———道德理想的是其对“新村”运动的提倡,随着“新村”理想的破灭,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也走向了无奈失落。总之,“五四”前后的周作人是人道主义的倡导者和坚持者,他为“人”的觉醒和确立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儿童诗歌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对儿童文学有着巨大贡献。辛亥革命前后 ,他主要译介国外儿童文学论文 ;2 0年代 ,他翻译撰写儿童文学论文 ,创作白话儿童诗 ;40年代末 ,他创作儿童杂事诗。他提倡儿童歌谣少教训 ,多情趣 ,题材广泛 ,语言简朴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家中 ,周作人是最重视和关心儿童、儿童文学问题的。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早年的重要文集《自己的园地》的分析 ,探究了周作人重视儿童、儿童文学问题思考的缘由 ,以及这种思考在他的“人学”观中的意义。可以说 ,周作人始终把儿童、儿童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紧密相连 ,儿童、儿童文学的思考是他对“人”自身全面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他的“人学”观中具有特殊意义。也正因此 ,周作人才始终热衷于儿童、儿童文学的思考、研究。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曾译介过日本古典随笔作家吉田兼好的《徒然草》中的部分篇章。文章拟从审美趋向上的趣味性与常识性、人生态度上的无常观与隐逸思想以及行文特色上的佛禅意识这三个方面,对周作人后期随笔创作与吉田兼好的随笔集《徒然草》做一比较。并认为周作人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对《徒然草》的翻译,正是他文学主张与创作风格于1928年前后发生转变的一个前奏。  相似文献   

15.
在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家中,周作人是最重视和关心儿童、儿童文学问题的。本文通过对周作人早年的重要文集《自己的园地》的分析,探究了周作人重视儿童、儿童文学问题思考的缘由,以及这种思考在他的“人学”观中的意义。可以说,周作人始终把儿童、儿童文学问题与“人”的问题紧密相连,儿童、儿童文学的思考是对他“人”自身全面认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他的“人学”观中具有特殊意义。也正因此,周作人才始终热衷于儿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经百年,其发展的一大动因是翻译思想的演变。本文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百年来数个代表性译本的副文本内容为研究对象,从译者所持有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以及儿童文学翻译观三个层面考察儿童文学译者的翻译思想,探究百年来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的演变特征与原因。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动因推动之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思想在百年来呈现出曲折渐进的演变历程,由五四时期的“儿童本位”到30年代后以工具性为特征的“现实本位”,继而发展到新时期对“儿童本位”的重新认识和再出发。本研究旨在以史为鉴,反观当下,梳理儿童文学翻译思想,促进相应翻译规范的提升,进而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适与周作人都是五四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奠定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的领军人物,从文学思想方面对五四时期的胡适和周作人进行比较,从文艺观、创作观和翻译观细致地探讨二人的思想异同及相互映照的关系,展现他们对五四新风气的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谈周作人的“轮回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作人轮回观在青少年时期已具雏形,之后,在社会环境、东西方文化和周作人主观世界作用下,形成了包括生命轮回、历史轮回、文化轮回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思想观念。轮回观不仅在周作人“轮回”为文化汉奸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而且对他一生的思想、创作、生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将鲁迅《小约翰》置于其整个童话译介脉络中,发现《小约翰》译本是鲁迅翻译实践与其儿童观日益紧密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品,其裂隙的产生与弥合都根源于"儿童本位"在翻译中如何实现这一命题。鲁迅独到的"儿童本位"观使他必然"追求超越儿童的思想"。译《小约翰》时,鲁迅想兼顾"儿童的语言"与"超越儿童的思想",翻译追求出现裂隙,思想陷入困境。"成人童话"的确立使鲁迅翻译思想得以厘清,成功突围。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儿童观发展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西方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教育家提出了各具特色的儿童观。西方现代儿童观肇端于18世纪法国教育家卢梭,开创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道路。20世纪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新的儿童观,为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当代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大力提倡新的儿童观的同时,又把它应用于教育实践,推动了西方现代儿童观的发展。20世纪以来,以儿童为本位的现代儿童观的提倡和应用已成为当代幼儿教育的一种趋势,这必将会推动幼儿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