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贞成 《英语广场》2021,(10):12-16
《孤独的孩子》是美国著名犹太女作家安琪亚·叶捷尔斯卡的短篇小说之一。“冲突”主题对呈现犹太家庭的代际冲突、描绘犹太年轻一代女孩女性意识的觉醒、记录年轻女性移民对爱情的渴望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该主题也进一步展现了身在美国的犹太女性移民这一群体,她们面临多重压力困境:渴望融入主流社会却又无法彻底剥离犹太族裔特性,而她们的性别身份更是加剧了这一冲突。  相似文献   

2.
代丽春 《考试周刊》2010,(26):34-35
《银冠》是马拉默德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本文旨在通过阐释阿尔伯特和拉比的犹太身份和独特的犹太式的精神变化历程进一步分析小说中隐含的犹太主题和犹太身份的特点,并揭示了新时期的犹太移民在回归民族精神时所面临的怀疑和困惑。  相似文献   

3.
从十七世纪中期直至二十世纪初,大量欧洲犹太人移民至美国。恪守传统的犹太人怀着美好的幢憬来到美国后,经历了很多他们始料未及的文化上,信仰上以及价值观的冲突。一些敏感的犹太作家开始用小说、诗歌等形式来表达犹太人期望在美国找到精神家园的梦想,刻画犹太人移民至美国后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时内心的矛盾和挣扎,表现犹太移民在美国化道路上举步维艰的两难境地,早期美国犹太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本文阐述了早期美国犹太文学的产生及其代表作家,早期美国犹太作家关注的主题以及他们的共性和个性。  相似文献   

4.
《反生活》是菲利普·罗斯"朱克曼"系列作品的第五部,它讲述朱克曼在参加弟弟亨利的葬礼后产生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反思。本文将从伦理环境和伦理冲突的角度对朱克曼进行解读,通过对朱克曼在巴以等犹太国家所遇到的伦理冲突和他在欧美国家遇到的伦理冲突,以及在家庭伦理环境中的伦理冲突分析,得出他追寻犹太伦理身份的根源:是什么驱使着他去追寻自己的犹太身份,他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犹太人。在伦理环境下的伦理冲突驱使着他对犹太身份的追寻:他在坚持犹太本性的同时走出传统的伦理环境的约束,走出历史的禁锢。  相似文献   

5.
《大连大学学报》2020,(5):41-46
15—18世纪,地理大发现与接踵而来的欧洲移民,促使大西洋世界的经济重心由旧大陆逐渐转移到新大陆,犹太人在延绵数百年移民与开发北美历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早期美国犹太移民在强化族群身份认同的同时,与主流社会展开互动,逐渐形成殖民地归属感与身份认同。该群体与外界交流时适用于殖民地当局的法律,在犹太社区内则回归于犹太传统律法,这种观念、行为的双重性使得犹太人与主体社会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隔离。  相似文献   

6.
随着犹太文化在新一代美国犹太作家笔下复兴,以色列成为当代犹太美国文学的书写热点。作为引发母性联想的犹太人家园,作为父权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前沿,作为在与四邻纷争中艰难求存的主权国家,以色列尤其为美国犹太女作家们的文学想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她们的以色列书写往往以女主人公离开美国前往以色列寻求自我身份认同为叙事模型,是较为典型的成长小说,本文以此为视角,结合女性身份构建、女性本真生存、姐妹情谊等女性文学要素,探索《慈爱》、《来自一个封锁的房间》、《七次福佑》三部作品的女性人物在以色列完成主体性构建的成长历程,讨论其在主题探索与叙事审美维度呈现出的特性与共性,并分析以色列在美国犹太女性身份建构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用雅克·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谭恩美作品《喜福会》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与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由于文化差异、民族身份等因素引起的充满冲突的、微妙而复杂的关系,探讨具有模糊身份的美籍华裔母女们在西方主流话语下寻求身份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牧歌》中罗斯解析了父子冲突这一犹太文化母题。与以往作品不同的是,冲突的焦点从对犹太传统的反叛转向了对美国价值观的背离。母题的内核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由狭隘走向普遍。  相似文献   

9.
身份困惑困扰着阿莫司.奥兹笔下的20世纪巴勒斯坦犹太移民,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危机四伏。伴随着大流散,犹太人分散地生存于异质文化中。在犹太文化与异质文化的接触中,文化同化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关系取向。文化同化使犹太民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犹太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与自我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10.
谭恩美的作品大多围绕美国华裔家庭中的代际冲突与文化冲突展开,且冲突往往最终达成谅解,家人关系趋于和美。这一从误解到谅解的过程,也正是移民家庭确立自己新文化身份的过程。《接骨师之女》一文中的三位女主人公虽然生活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性格上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说明本源文化正是通过家庭血脉的传承渗入到每个人的性格和价值观中,是移民身上既不可否认,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跨文化生活的移民只有承认自己的本源文化,才能在目标文化中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具有多重文化属性的新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1.
简悦 《外国语文》2021,(3):52-57
《晃来晃去的人》是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二战期间芝加哥犹太青年约瑟夫入伍前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生活.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芝加哥城市社会空间以及犹太移民的家庭生活空间书写,揭示犹太移民在反犹主义浪潮以及犹太教日渐式微现实的双重作用下,所遭受的身份危机,表达出"...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百万俄裔犹太移民移居到以色列,成为以色列国内最大的移民群体。他们在文化上俄罗斯化倾向显著,构建内部的族群认同,在政治上建立移民政党、争取话语权。基于俄裔犹太移民的特质,以色列社会对他们的认知大相径庭:以色列犹太政治精英认识到俄裔犹太移民的重要性,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他们的权益;宗教人士在对待俄裔犹太移民的问题上分化为正统派和改革派的较量,正统派认为俄裔犹太移民正在侵蚀以色列的"犹太"属性,而改革派则坚称俄裔犹太移民为犹太教注入了新的活力;普通公众对俄裔犹太移民的认知比较复杂,一些公众认可他们对以色列的积极作用,但因生活习惯和经济因素等缘由逐渐表现出对他们的不满,而以色列阿拉伯人则认为俄裔犹太移民正在挤占阿拉伯人的生存空间,坚决反对他们。总体来看,由于以色列犹太政治精英的主导性,以色列社会认可俄裔犹太移民,但却存在着不同群体认知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以色列宗教与世俗、新旧移民以及犹太人与少数族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提起美国犹太文学,任何同一或连贯的文化和宗教模式都不能成为衡量它的尺码,因为在美国,社会结构的熔炉性特征、经济的高速发展、思想意识和文化价值观的不断更新,使犹太作家从创作主题到风格上都颇具特色。随着19世纪大量犹太移民离开故乡带着希望与梦想进入美国,描写犹太移民生活的美国犹太文学逐渐兴起,并在美国文学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二战以后,在美国文学的各个领域和各种思潮中,涌现出一大批有代表性的犹太裔作家,像贝娄、罗思、  相似文献   

14.
赵苗 《现代语文》2009,(6):129-130
《赫索格》在叙事策略上运用了流浪汉叙述方式与意识流手法,展现出美国文化和犹太文化的冲突,彰显了身份焦虑的叙事意旨。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许多人在考虑帮助自己的兄弟姐妹以及外甥、侄子办理移民美国的手续,还有部分永居获得者欲想办理父母  相似文献   

16.
《湖畔女郎》塑造了具有犹太母性的少女伊莎贝拉和对自己身份困惑的犹太青年弗里曼形象,小说超出爱情悲剧的囿限而突出了犹太文化品性。犹太女性的民族身份对男性有着特殊意义:犹太女性促使男性道德意识成长、寻求新生活的文化含义,是男性精神追寻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7.
伯纳德·马拉默德,二战后蜚声美国文坛的著名犹太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特,内容平实,读来恬淡、自然。作为一个身居美国的俄国犹太移民后裔,他的特殊身份和深厚的犹太文化素养使他自觉地将犹太民族的历史和生存现状,纳入自己作品的考察范围之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促使他在一系列小说中塑造了诸多受苦受难者形象,真实记录了犹太民族在不同阶段的苦难生活。谈及马拉默德在美国犹太文学中的作用,笔者认为用当代瑞典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心理学与文学》中论“艺术家”角色的一段话来描绘最恰当不过了:“他从集体精神中召唤出治疗和拯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上海犹太流亡杂志《论坛》中的文学文本与文化身份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亡上海的犹太难民曾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特例.这些报刊通过讨论交流将移民凝聚成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有意识地或在无形中塑造移民的文化自立意识,以补偿由纳粹迫害带来的身份丧失.文章从符号运动的角度,通过具体分析德文杂志<论坛>上发表的文学文本及其中的符号间相互指涉,揭示这种文化身份建构的一些重要侧面,从而为理解上海犹太难民在流散处境中展示的精神努力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奈保尔是一位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移民知识分子的身份追寻和文化认同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探讨的主题。他的文学创作生涯是寻求身份的一生,也是知识分子不同心理阶段的一个体现:对自己贫瘠故乡的否定,追求身份的流亡,模仿,最终还是成为一个永远的异乡人。  相似文献   

20.
扎迪·史密斯的小说《签名收藏家》聚焦伦敦北部移民社区中以亚历克斯为代表的第二代移民的身份困境。血缘、种族、心理和文化等多重意义上的"流放"状态迫使亚历克斯以签名收藏家的身份为寄生之所,并试图于宗教与民族文化中弥合撕裂的身份,找回完整的自我。然而,犹太卡巴拉密教与佛教禅宗的精神之旅都没有指向分裂的世界与分裂的自我重新统一的出路。在这个种族、民族、宗教等各种边界日益模糊的今天,身份的流放状态以及渗透性和动态性本身或许正是现代性不可忽视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