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会议新闻,是各媒体的必有新闻。但如何报道好会议新闻,又是各媒体深感棘手的难题。在新闻改革中,改革会议新闻似乎成了常有话题。会议里有新闻吗?当然有,而且有含金量很高的新闻。在我国,党代会、人代会等重要会议就是世界各媒体关注的焦点,境内外记者往往为多争一张入场券而费尽心机。媒体受众爱看会议新闻吗?我曾为此作过调查,答案是肯定的。市县、乡镇的干部是经常要看会议新闻的,他们需从中了解上级工作的部署、指导思想及实施意见。那么,普通百姓呢?他们虽不像干部们那样经常看,但对重要会议同样十分关注。党的十五大、去年“七一”江泽民总书记作重  相似文献   

2.
郑棉六厂各班组都确通讯员,车间有报道组,全厂形成了一个通讯报道网络。党委宣传部每年聘请新闻单位的编辑、记者到厂里给通讯员讲课,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政治业务素质。他们围绕厂里的中心任务,并以各车间班组的先进人物为重点,认真开展了新闻报道宣传工作。通讯员采写的稿件,凡被本厂或新闻单位采用者,厂党委宣传部都给以奖励,还给全厂10个通讯组各订了一份《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3.
院长视点     
《青年记者》2015,(10):67
各大高校的新闻院系是新闻传播行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新闻媒体输出新生力量的职能。新闻媒体与新闻院系需要加强沟通和协调,知己知彼,共同促进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和进步。从本期起,本刊新设“院长视点”栏目,作为新闻学界和业界交流的一个平台,让新闻媒体从业者对新闻学界特别是各大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的所思所想有所了解。本期刊发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以锦、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曾祥敏的文章,他们既谈到了新闻媒体的实践问题,也谈到了新闻  相似文献   

4.
吴永川 《军事记者》2002,(10):30-31
这些年,我在部队新闻通讯员队伍中,在部队各新闻单位的编辑记中,常常会遇到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的学员。看到他们朝气蓬勃的身影,见到他们发表在报刊上的章,我不禁会想起郑旷同志。  相似文献   

5.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最近发出《关于支持驻闽各新闻单位记者工作》的通知,要求省级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和各地(市)、县委,主动热情地支持中央各新闻单位驻闽记者的工作,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6.
新闻客户端雨后春笋般涌现,引起的市场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除了基于以上提到的几点共性运营新闻客户端之外,新闻客户端之间以及与技术流派这类新闻客户端之间的较量也在持续发酵,他们从未放松对差异化的探索。为此,大家也是忙的不亦乐乎,也正是这些差异化,使其各有各的内涵,占领用户心智,实现多项突破,诸如,技术、品牌、用户规模、市场份额等。对此,我们从传统媒体、门户网站、新媒体三个领域分别进行了深入采访,看他们在新闻客户端(或称客户端,或称信息分发渠道)建设方面的新玩法,与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7.
县(区)广播电视台一线记者是各台的支柱,他们支撑起了县(区)广播电视新闻的产出与效益,是我国庞大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网和信息传递网最基层的采编力量。从这个意义说,他们的职业认知状况,不仅关系到县(区)广播电视业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新闻舆论导向与功能的发挥,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为此笔者对他们进行了职业认知度的问卷调查。  相似文献   

8.
对四条新闻定义的评析最近拜读了宁树藩、张允若、喻权域、姚福申几位教授对新闻所作的定义及论述,颇受启发,颇多受益,尽管他们之间落点不同,也有所争议,但他们论文的质量都是很高的,很有见解的。我觉得几种定义各有欠缺,倾向于各取其长,并作些补充和修正。现不揣...  相似文献   

9.
刊中报     
刘培远、赵区医报道:截至6月底,92538部队上半年刊用的新闻稿件达1000余篇幅,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比往年有新的突破。这是该部建立新闻联络网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近年来,该部为了搞好新闻报道工作,由新闻办公室指导各下属单位精心选配报道骨干,成立了“组织不散,人员轮换”的报道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先进设备。他们还采取送出去培训、单位集中培训的方式,提高报道骨干采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基地新闻办公室还与各单位建立了新闻联络网,实现新闻资源共享,新闻线索互通,新闻素材互研。“5·7空难”发生后,他们积极组织新闻干事、报道骨干第一个赶赴现场,对救援工作进行全面报道,在各种报刊、电视上用稿200多篇,受到了上级宣传部门的高度称赞。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民生新闻"在各城市电视台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南京零距离>.<阿六头说新闻>、<第七日>等栏目强调民众视角,立足于城市普通百姓,站在他们立场上看问题,倾听他们的诉说,反映他们的呼声,相继在各个城市引起广泛关注.而元元、光头孟非,阿六头等个性化主持人则成为节目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不能改变,处理“新闻”的方式却各有各的不同。辽宁电视台的《今晚直播室》高就高在处理“新闻”的巧妙,远近高低,点面方圆,里外三新,周到而深,立体而活。一句话,比较那种单摆浮搁“咕咚”一下把新闻信息一股脑儿堆到观众面前万事大吉的陈旧做派,他们贵在有创新有责任感,善于解读新闻,以体验为灵魂,不仅告诉你生活中正在或已经发生了什么,而且  相似文献   

12.
如何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各新闻单位和新闻主管部门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金华日报》从1982年复刊以来,一直比较注重队伍建设,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是抓好新成员的入门教育。随着报社事业的发展,新成员一批又一批地进来。这些同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进取心也比较强,这是他们的长处,但大多是非“科班”出身,对新闻的了解是很有限的。他们中不少原是报社的通讯员,会写一些稿件,但进报社办报又是另一回事。对他们进行新闻基础知识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每批进人,我们都要花一周左右时间,组织他们进行集中学习,由报社领  相似文献   

13.
“小人物”是社会的主体,他们演绎着大社会。他们生活工作在社会不起眼的各层面,收入较低,待遇不高。正如先哲所说,他们是国家的脊梁,为社会的进步默默地贡献着。因此,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和社会息息相关。正如此,新闻摄影者镜头前的“小人物”,成为新闻摄影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选题。  相似文献   

14.
省记协主席周传仁: 《新闻前哨》创刊10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加强业务、干部队伍的建设,推动新闻改革,对宣传报道的帮助、新闻学术经验交流,促进全省新闻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等各个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值得庆贺,应该充分地肯定。 10年来取得的成绩,首先是因为有湖北日报社党委的领导。《新闻前哨》虽然是湖北日报社、省记协、省新闻学会联合主办的,但实际工作是湖北日报社党委在主管,人力、物力、财力是他们在承担,日常工作是他们在操劳。其次是办刊的几个同志。人少事多,任务繁重,工作很艰巨、很紧张,但他们干得很出色。另外还有全省各新闻单位的积极支持。  相似文献   

15.
赵胶东 《新闻界》2000,(5):78-78
通过天津老年时报六年来的新闻实践,通过本报编采人员与老年读者的大量接触,对来自各涉老部门信息反馈的分析归纳,我们认为老年类报刊新闻价值最大取向应该是接近性。老年人离退休后生活节奏放慢,因此他们并不要求一些时效性极强的新闻。人到老年,远离喧嚣的尘世,心远地偏,不求当官不求发财,不想讨好权贵不愿谄媚依附,因此他们并不很注意那些与己无关的新闻;老人庄重沉稳,因此也不太喜欢阅读一些“人咬狗”等或追求异常、或捕风捉影、或耸人听闻、或低级趣味的社会新闻。他们最注意的,是那些最具“接近性”的新闻。   六年来…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与李普曼是中美新闻传播领域各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而基于对新闻和政治关系的思考,在迥然不同的中西方国情差异之下,梁启超和李普曼在对于新闻传播理论的探究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于舆论。然而他们对舆论的研究又各具备不同的视觉和重点,从而构成了各不相同的舆论观,本文将从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采访,你若直接问村干部:“村里有啥新闻?”他们个个摇头;你若掏出笔记本采访农民,他们说上几句就卡壳;可你随随便便,东拉西扯地跟他们聊天,他们的话匣子就收不住了,说不定哪句话便成了新闻。我曾去黑林台村一农民家采访。这位农民购进几台草织机,组织10多名小青年加工草帘子,销往东陵区各砖场,经济效益很好。可我问他一句,他答  相似文献   

18.
为了加强企业通讯员队伍建设,提高通讯员新闻写作能力,乌鲁木齐石化总厂于11月17日至23日举办通讯员培训班,共有40名来自本厂各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参加学习,为今后加强对内对外宣传报道打下了基础。这期培训班得到新疆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他们派出六位主任编辑、主任记者讲课,给通讯员讲授新闻基础理论、新闻采访、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为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宣传艺术水平,推进新闻改革,加强队伍建设,积累传播新闻研究成果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新闻专业期刊,开始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5月30日至31日在哈尔滨举行了“全国首届新闻专业期刊交流会”并宣告成立了中国记协新闻学术委员会新闻专业期刊协作会。 据悉,全国现有40多家公开发行的新闻专业期刊,期发总数达20多万份,覆盖了全国50多万新闻从业人员所在的各新闻单位及各地宣传部门,并惠及广大新闻爱好者。新闻专业期刊因其在新闻界发挥的特殊作用而被称为“导向的导向”。多年来,各新闻专业期刊记录了几代新闻工作者的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记载了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干了二十几年新闻工作,交的通讯员朋友多。三月一日这一天,我收到他们十二篇新闻稿。在这些来稿中,有九篇的第一句话,都是他们各自工作单位的名称,以及与单位名称有关的因果过程的叙述。究竟新闻在哪里?耐心读完各篇全文,才一一找到。真是无独有偶。打开三月一日上海的一家日报,发现在它的第一版十二条本市新闻作品中,有九篇的开头第一句话,也都是单位的名称等等,至于新闻事实,是隐藏在第一句以后的字里行间的。这就难怪通讯员了,他们新闻作品第一句的作法,是在天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