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目标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中学校本课程目标,来源于农村中学学生的需要、整个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建设的需要。农村中学开设校本课程,要帮助学生确定他们的需要,培养农村中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培养农村中学生的“爱农”情结,重视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技术;要确立培养农村新人才的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
本科院校“生产与运营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注重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目前,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并不能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因此,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提出了“获取式”、“互动式”、“仿真式”等有效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3.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是未来高校法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高等农业院校培养面对“三农”的卓越法律人才,是促进新农村发展,实现依法治农的关键力量。在界定卓越法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探讨高等农业院校卓越法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加强思政课程育人主渠道作用、提升专业课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注重实验实践类课程育人实效、健全综合素养及素质拓展课程体系等举措提升研究生课程建设质量。结合江苏大学“三全育人”改革试点情况,从理念、制度和文化层面对影响研究生课程建设优化的“梗阻点”进行逐一化解,全面保障“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5.
近年,国家大力提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本文通过简介课程衔接相关概念,结合现阶段中高职专业课程衔接的两种模式,分析中职美术课程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力求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内容等方面论述二者的有机衔接,希望能够帮助中高职在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建立系统化的专业建设方案,培养出不同层次的优质艺术人才。  相似文献   

6.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三方面对英国、加拿大、新加坡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总结。基于我国当前的免费师范生政策,结合英加新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与我国的异同,在可借鉴相关培养中小学体育教师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在构建时应注重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体育人才”为主导,注意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细化;“对号入座”完善体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推进小学与大学、中学与大学的有机衔接;落实“怎样培养体育教育人才”,建立体育免费生教育合作专线。旨在为我国体育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金属学与热处理”是材料类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极其重要作用。存在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模式严重脱节、过于重视课堂教学与一次考核而忽略实验与实践教学等过程性考核评价、应用型人才培养严重不足等问题。深入阐述地方应用型院校材料类基础课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途径和“金属学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果。增强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综合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人才市场的调查以及对其课程体系的研究,提出以“厚基础、宽口径、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指导课程设置。从优化课程结构、融合、重组专业基础课,增设“小分支专业”方向课,增加专业选修课程和能力培养专业课,丰富深入其内容等课程改革措施,以培养“有知识、有能力、会学习、会应用”的全面发展的体育保健康复专业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9.
一、课题的提出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和竞争的世纪,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培养大批会学习、会思考、会研究、有创造能力的人才。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社会活动能力,也就是能培养出适应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因此可以说,二十一世纪需要的人才要学会研究性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相似文献   

10.
课程质量文化建设是提升高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当前,应用型高校经管类实训课程存在双师型人才缺乏、实训课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僵化、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设相应的课程质量文化,即:构建外在“制度文化”,建立内在“精神文化”,强调“课程思政”建设。充分调动师生的共同力量,实现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由外部驱动转向内生自觉,从源头保障高知识、真技能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作为职业学校,我们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通过“城市详细规划设计”的课程定位,阐述了课程设计的依据和体现,务实地提出了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特色创新.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台 模块”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培养目标为核心,以弘扬个性为主线,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特点,它通过平台课程与模块课程的有机整合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地方高校要在转变观念、明确内涵,提高认识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方案,通过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按大类招生等制度的改革及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来确保培养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现场工程师是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服务国家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举措。文章分析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概念和意义,指出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困境,并提出了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改革策略:构建“政行企校”四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提出现场工程师“三双四共三同”校企协同培养育人模式,“三双”即构建校企“双院长”“双主任”“双导师”的三双协同培养团队,并建立校企双导师三级考评、双向融通机制,“四共”即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资源、共同培养人才和共建评价体系,“三同”即校企双导师同讲核心课程、同编优质教材、同建实习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4.
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出发点,MOOCs的出现为该类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ESP教学机遇与平台,将极大地促进英语基础知识和职业应用知识的融合。因此,有必要在该类院校中大力引进MOOCs课程,改革英语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国际技术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外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具备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江苏海洋大学俄语专业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将人才培养的价值内涵概括为“以德启智,德智相长;以德育人,德才兼备;以德润心,行稳致远”。并从课程思政教师、课堂教学及教材三个重要层面探究“大思政”背景下人才培养的路径,为培养高水平复合应用型俄语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从制造到创造产业的转型中,高职院校应顺应形势进行教学改革。改变以技能培训为主,以应用操作为重点的中国制造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性、独立思考能力的“中国创造”型人才。本文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探讨培养“中国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化改革,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无不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而提升质量的核心是学生、教师和课程。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如何做高端技能人才,走出学校做“可用”“好用”“经用”的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教师要做专业的学习者,爱心的传递者,理性的思考者,信念的守望者,教改的行动者,风趣的对话者,建设一支文化传统深厚、课程建设居于国内领先水平、梯队合理的教学团队;人文素质课程在服务转型的新阶段是最具竞争力与影响力的课程,要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忠诚度,让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均衡发展,手脑并用,会学乐学,让学生感受终身受益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依托英语专业培养的翻译人才数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要实现翻译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从非英语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应用翻译人才便成为顺应潮流之举.根据非英语专业学生接受翻译教育的优势和现状,运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基础翻译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用翻译教学、选择性开设基础翻译+应用翻译课程等非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策略,不断深化、完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以期培养更多的应用翻译人才.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存在着课程实验实训内容不足、教学活动缺乏创新、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性不强以及课程之间缺乏系统性整合等问题,对学生专业实践、职业转换、社会交往、综合运用方面的能力培养造成不利影响。在教学内容改革中,可以尝试对教学活动的实践性、创新性、参与性和系统整合性加以规划和选择,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人才。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详细规划”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并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试制度与形式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探讨,从而使课程发展更趋完善,满足培养高素质规划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