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批评总要依据一定时空下的新闻主导性理论对批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这种判断既表达社会愿景、学术理想,又要遵循现实的逻辑.跨语境媒介批评是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中的产物,须在具体的场域或情景中完成理论的建构.同时又要外来场域和语境的经验作为参照以砥砺和促进,以此建构横跨国界、横跨多学科领域、横跨多种理论和多种批评方法的媒介批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
《青春有你第二季》网络偶像选秀节目在疫情防控中全方位把握数字媒介的优势,呈现出跨媒介叙事的特征,从故事世界的创造、扩张到制衡过程中,展示出媒介融合、粉丝的集体智慧和参与的特点。粉丝和节目组对元文本的互动博弈以及对世界观的塑造让该节目彰显独特与典型;粉丝在知识社区中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从媒介、叙事和世界性方面扩张故事世界;无限扩张带来了节目失控、焦虑的现实互文和资本逻辑挑战的风险,媒介与消费者进行了配合、制衡与妥协,但仍无法阻止失范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艺术运用摄影摄像、数字技术等光学媒介、电子媒介进行创作,与传统艺术有着极大的区别。新媒体的艺术特质正在逐步被人们所接触、了解和熟悉。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实现,包含着与都市感性经验的遇合。艺术场域的观看与被观看赋予新媒体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更与现实交换一种虚假真实的可能。本文将试图以新媒体艺术家章清的个展作品为例,分析新媒体艺术的审美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志远 《视听》2022,(8):130-133
粤剧《白蛇传·情》电影化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其对粤剧电影传统的兼容再造,而且是因为在媒介化走向再媒介化的过程中,其对粤剧电影传统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大胆革新、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的巧妙融合。这些承继与革新不仅是《白蛇传·情》对粤剧传承的新注解,还为跨媒介视域下未来戏曲与科技融合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思路。然而,影片在市场上大获成功的同时,也暴露出粤剧电影对粤剧艺术本体消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曹璞  朱亚希 《国际新闻界》2023,(11):144-162
本文立足媒介化和时间社会学的理论视域,从教育场域切入,聚焦“混合式教学”这一实践,运用焦点小组为主、深度访谈为辅的方法,探究了媒介技术对时间纪律的重构以及由此带来的权力关系变化。研究发现,数字媒介推动“复合时间”的形成,冲击了源于工业时代的时间纪律。为此,教师采用确认教学时段中身体的在场、规定教学活动的时刻与流程、限制数字终端的时间边界等方式修补时间纪律。学生则通过建立时点与事件的虚假关联、构建复合时空等手段尝试驯化时间控制技术。对时间进行详尽、实时的数据化监测与留痕,延续和强化了技术治理的化简逻辑,将时间从多元的主观体验中抽离,进而挑战了时间与自我的深层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之下,电影IP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单一的影像媒介延续故事,尝试与环球影城等线下实景的媒介相结合,通过跨媒介协作拓展故事世界。本文试图在厘清跨媒介叙事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后,对环球影城从电影IP到主题乐园的跨媒介叙事特征进行讨论,并对其开发的跨媒介叙事模式予以剖析,以期探究其跨媒介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凯瑞以类喻的方式诉说传播即仪式的本质,所以仪式感是塑造认同的关键。现实场域的观影与网络空间的观影构筑着电影的生态空间,观影是一种集体参与式的仪式。个体沉浸于现实虚构的环境中获得体验感,并通过参与、共享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性信仰。研究发现,塑造华莱坞概念的想象共同体的关键在于培植一种集体仪式感,以此来建构华莱坞概念的权威性与神圣性。观影本身就是一种仪式,是一种对自我身份的确认过程。但现状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知晓并未与华莱坞共同体联结在一起,个体认同的危机感是存在的。培植华莱坞共同体的集体仪式需要现实场域与网络空间的双向联动,集体仪式离不开媒介事件的塑造,以竞赛、征服、加冕的共识性媒介事件来建构华莱坞共同体的权威性,不失为一种塑造认同的关键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9.
在场域理论视域下,科学传播领域中科普书籍、游戏、综艺节目、电影、纪录片等传统的传播渠道在整个场域中均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随着“万物皆媒”的智媒时代的到来,大众对信息的获取逐渐有了更多的选择,以短视频、公众号为主要形式的新媒体传播逐渐侵入到场域中,重塑了科学传播格局。在此背景下,原本占据价值中心的科学纪录片需要明确自身定位,稳固自身“资本”,与多媒介共同打造传播合力,共创智媒时代下的科学传播健康场域。  相似文献   

10.
混合现实、空间音频等前沿技术的演进与融合,为实现仿真式、交互式沉浸体验创造了条件,极大增强了科技传播的直观性和代入感。沉浸式视听技术有望推动科技传播场景创新能力持续释放,促进科学普及跨媒介融合发展。一场技术融合带来的感官革命,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科技传播向个性化、智能化新阶段迈进。  相似文献   

11.
作为社会"子场域"之一的博物馆,是一种有着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媒介场域。此场域的活动主体之一——观众,是有意识、有知觉、有精神属性的人,认知是其在博物馆场域中主要行为类型之一。从媒介场域理论角度考察,观众作为在博物馆媒介场域中具有既定位置的存在,其认知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的认知语境作为先天图式发挥作用外,还受制于外在的博物馆媒介场域规训以及中介于观众内在与场域之间的惯习。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勃兴和广泛应用,社会实体及其延伸的不断媒介化,人们的性别观念与实践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发生微妙的变迁。与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呼应,多元价值取向的互联网场域也在不断解构并重构相关的女性话语,"反剩女"话语随之应运而生。同时,立足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语境,女性主义及话语及其表征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场域中也面临着被异化和被殖民化的双重可能。本研究将从"剩女"的话语建构路径出发,以互联网场域中的"反剩女"话语为考察对象,揭示媒介化社会语境下女性主义的现实困境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智能技术对我国出版业在出版产业链结构、出版物的媒介形态、传播方式、受众阅读习惯、反馈机制、传播速度等多方面进行着重组。本文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出版场域的构型、关键资本、出版社惯习三个维度进行考察和分析,旨在勾勒我国数字出版场域的行动者主体格局及结构变迁,探析出版社在出版场域中的竞争现状,探索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路。  相似文献   

14.
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海龙 《国际新闻界》2005,(2):53-59,75
为了更全面地研究中国的媒介改革和各种现实问题,需要一个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适合中国国情并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成熟范式作为切入口。笔者认为,“媒介场”范式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新视角。在回顾了场域理论的发展历史后,本文重点对布尔迪厄的媒介场范式进行了介绍和批判,并且对其在中国的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传统媒体向数字新媒体迁移的“跨媒介性”叙事问题,成为媒介融合语境下电视媒体跨媒介叙事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电视沉浸综艺节目《诗画中国》的跨媒介叙事文本类型、叙事模式及受众/用户叙事沉浸体验的具体表征与叙事模式。研究发现,电视沉浸综艺节目的“回旋跨层”叙事模式与具有无限衍义“开放—自生式”的数字叙事模式影响着媒介融合文化的表达与建构。在由“模拟”到“数字”的“跨媒介”过程中,从文本到叙事,再到文化属性与传播形态,原有的传统媒体文本特质被改写。跨媒介叙事不仅革新了电视媒体的视听传播范式,还催生了新的“个体叙事—社会认同”的数字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6.
景晨 《今传媒》2022,(11):23-26
伴随着人类进入媒介化时代,现实环境与媒介环境的不断交融在一步步重塑大众的认知行为。短视频的出现引发了全民狂欢的热潮,其对数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儿童群体所带来的现实问题也在印证着媒介的强大力量,短视频热潮下“童年的消逝”问题的加剧,成为电子媒介时代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的某些观点,结合当下短视频的传播特点,对数字时代下儿童群体的外在与内涵变迁进行分析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站、数字报纸、电子期刊、手机报、数字电视等新的传媒应运而生,这使得传统媒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新技术将对传媒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本文将结合我国传媒的现状,探讨新形势下新科技对传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社会媒介而形成的社会媒介公共组织本质上强调参与者话语传播的开放、分享与互动,也是一个自组织的网络传播系统。本文主张用布迪厄开创的场域视角来诠释社会媒介自组织传播实践,并为此提出了社会媒介场域的概念,分析了社会媒介场域独立存在的依据,并以新浪微博为例阐明了社会媒介场域理论建构中的相关概念,包括社会媒介场域中自组织传播行动者主体、自组织传播的幻象、自组织传播的位置关系、自组织传播的竞争工具——资本、自组织传播的逻辑——惯习等。  相似文献   

19.
朱琳 《视听》2023,(4):29-32
在数字技术美学时代,影游融合类电影的美学取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游戏叙事——既影视又游戏的跨媒介叙事,游戏视听——陌生化的光影奇观,游戏消费——超验性的想象力消费。影游融合类电影顺应了跨媒介融合的行业发展需要,显现出数字技术和艺术审美的创新性融合,在元宇宙概念逐渐成熟的影响下可能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创作者们仍然需要把握好形式美和意蕴美、物质手段和精神内涵的关系,从而真正做到忘却技术,充分发挥电影艺术的无限魅力。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正>天高云淡,桂香远溢。新的一期《文化与传播》又放在您的案头。"当代文化与传播"栏目推出刘迪博士的《规训、惯习与认知语境:论博物馆媒介场域与观众认知间的关系》。作者力图摆脱以往的认知过程分析,借助规训、惯习与认知语境三个概念分析博物馆媒介场域与观众认知间的关系;指出,观众作为在博物馆媒介场域中具有既定位置的存在,其认知行为的发生除了内在的认知语境作为先天图式发挥作用外,还受制于外在的博物馆媒介场域规训以及中介于观众内在与场域之间的惯习,对观众与博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