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师巨儒 《现代语文》2014,(5):141-14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是现在作文教学却是一项棘手的任务,教师虽然做了精心的指导,但是学生写出来的东西要么空洞无物,要么杂乱无章。要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能见效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那么如何来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自然》教材和新课程中的《科学》教材中都有《水》这一课。同样的内容,但是反映出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同,因此,教学效果也就不同。在自然课中《水》的教学重点是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教学观念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收器。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通过书上的图或学生带来的图片材料,按图示“看一看”、“比一比”。然后老师费尽心思地讲解什么是液体,什么是固体。对学生的要求是背会相关概念。老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也是照书上的图“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最后得出结论:“水是没有颜色、…  相似文献   

3.
笔者有幸观摩了“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觉得《鸬鹚》一文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此文由绍兴钱清镇小金明东老师执教,获第一名),尤其是对文中“一抹”的理解,更是让人听后难以从脑海中“抹去”。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一、辨析“一抹”,体会内涵1.这些列队的士兵,这些灰褐色的鸬鹚在等待一个什么命令?(引出“一抹”,请一位学生板书“一抹”二字,其他学生在自备本子上写两次,老师特别提醒“抹”字右边两横上长下短。)2.“一抹”是什么意思?生:“一抹”就是一搞。生:“一抹”就是某样东西在某样东西上摩…  相似文献   

4.
对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而言,听名师大家的课自然需仰视之。但黄厚江老师用他的本色语文教学弥合着教者与听众间的距离,从《我们家的男子汉》到《给我的孩子们》,从《江南的冬景》到《葡萄月令》,从《阿房宫赋》到《谏太宗十思疏》,无不闪烁着“语文本原、本真、本位”的思维火花。一如黄老师自己所说的: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教学方法简简单单,教学活动真真切切,教学效果实实在在。于是,同样以一名学生的身份虔诚地坐在课堂里,认真聆听《黔之驴》教学,观察与思考黄老师会以怎样的方式开展文言文教学,又该给七年级学生教些什么,以激发兴趣,引领学生步入神圣的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5.
杨梅 《文教资料》2010,(15):48-50
《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的“教学软伤”说明“如果不把教学方法原理层面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那么那些所倡导的‘理念’,比如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等,很大程度上就会虚脱”。有效创生散文教学内容的思路,一是“交换角色.揣摩学情”——创生散文“教什么”的起点;二是深度解读,悟化内涵——创生散文“教什么”的基石;三是体验情感,关注反思——创生散文“教什么”的路径;四是调控课堂。有效生成——创生散文“教什么”酌活力  相似文献   

6.
教学《古井》一课之前,我让学生进行了预习。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默读思考,质疑发现,讨论交流。教学步骤是:(1)学生读课文后自由说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①明白了乡亲们、古井很好及事实和原因。②讨论后明白了古井和乡亲们为什么好,他们所共有的精神品格是什么,并辨析乡亲们的品格是不是“舍己为人”。(2)引导学生说不明白什么。学生回答不明白“陶冶”的意思。①老师讲解“陶冶”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说本课谁陶冶谁。②拓展引导:现实生活中什么东西如何陶冶你们,学生回答苹果树、蜡烛、粉笔、板擦等。(3)学生质疑不明白女儿为什么只管上班挣钱而不管老人,师引导学生讨论,女儿如何有礼貌地请乡亲们帮忙。  相似文献   

7.
教学案例 近日,笔者听了一位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这位老师把“棒打教头”即比武的经过作为本节课教学重点,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的最后,老师问:“同学们,学完了本课,大家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吗?”  相似文献   

8.
笔者在进行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苏教版必修一)的教学时.总结完全文的结构后问学生:散文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形散神不散!看到学生反应这么快,笔者心中很是高兴,因为这个答案是笔者早已预设的。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时.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习以为常的观点进行了思考,觉得这一论断需要推敲、商榷。  相似文献   

9.
王振华 《湖南教育》2002,(13):46-47
师:在上课之前,请你们听段录音,听完后告诉老师,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放录音)很多小朋友已经听出来了,一起来说,是———生:风声。师:对。(板书:“风”)风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生:风很冷。生:风有时候大有时候小。生:风能吹动很多东西。生:风没有颜色。生:……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跟它有关,题目就叫《画风》(板书:20、画风)大家把课题念一遍。生:(齐念)画风。师:小朋友们,当你看到这个课题后,你会提出些什么问题呢?想到了你就站起来说。生:谁和谁在画风?生:他们在哪儿画风?生:…  相似文献   

10.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高等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指出本课程以“培养训练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代文献,讲解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为目的”。其他院校的古汉语教学目的都是“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大纲是教学的法,大家都得遵守。 我在教学实践中感到此“目的”不够全面,有读没有写。这不适应教育“三个面向”的需要,似应修改。我认为《古代汉语》的教学目的似应修正为:“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写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王凤芹 《现代语文》2007,(7):106-106
初一学生以《真情》《感动》《伤逝》为题目、以“我爱我家”为话题写作文,结果学生的作文中普遍存在着以下的问题:要么空洞无物;要么篇幅不够,平平淡淡;要么俗不可耐,读之味同嚼蜡。学生为什么不能笔端含情,妙笔生花呢?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感情充沛,真挚感人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一谈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从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起,就一直固执地不喜欢寿镜吾先生,在我的感觉中,他算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教师。究其原因,既不是因为他胳膊下那怕人的铁戒尺,也不是因为他读书时摇头晃脑的神态,而是鲁迅作为学生,在问他“怪哉”是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回答说:“不知道!”我无法理解,先生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老师竟然回答说“不知道”。这不是冒师德之大不韪吗?  相似文献   

13.
一、说课,要让听“课”者有所得 笔者曾经观摩一位语文教师的“课前说课”,内容是鲁迅的《雪》。第一部分“说教学分析”。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鲁迅哪些作品,以及阅读这篇课文会遇到什么困难。第二部分“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来明确预期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市级教学研讨活动上,我有幸展示了一节汇报课——《黄鹤楼送别》(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整节课的前半部分总体上可以说是比较顺畅。解析课题、自读课文、指导读书等环节几乎没有什么波折。当教学进行到“请同学们默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看哪里有疑问或者是不明白的地方”这一环节时,有的学生分别提出了“烟花、碧空尽、唯见、故人”等关键词是什么意思的问题,我通过引导学生诗文对照、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比较轻松地解决了以上问题。随后,我继续引导:…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  相似文献   

15.
《背影》教学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代散文大家朱白清先生在他不很长的一生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散文作品,如大家熟知的《春》《绿》《荷塘月色》《匆匆》等,其中《背影》一文是不着粉黛,纯用白描的诚朴之作,被誉为“天地间第一等至情文学”。为什么一篇短小的文章会有如此之大的感染力,以至于具有超越时空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呢?笔者试图从两个层面来解读一下这篇著名的抒情散文。  相似文献   

16.
张晓珍 《考试周刊》2011,(78):32-33
大学者章太炎说过:读《百家姓》不如读《三字经》;读《三字经》不如读《唐诗》;读《唐诗》不如读古代散文;读古代散文不如读诸子百家:读诸子百家就读其中一本—《论语》。但是对于《论语》的教学,老师们却是想爱你不容易。  相似文献   

17.
王征 《学语文》2010,(4):8-9
常听学生说“语文课听不听没什么影响”。“上两个月语文课。几乎没有什么长进;缺两个月语文课,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体现语文课程的价值呢?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大家对语文教学的“模糊性”了解不够。应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课型:综合欣赏课授课年级:六年级教学目的:1.了解芭蕾舞剧《天鹅湖》,感受其音乐魅力。2.通过欣赏乐曲,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教学重点:欣赏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教学难点:准确理解音乐内涵,懂得音乐要素与乐曲情感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听音乐进教室,导入课题1.听《四小天鹅舞曲》进教室。问:刚才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四小天鹅舞曲》)想一想这四只小天鹅的心情怎样?(开心、高兴)2.听《场景》音乐比较乐曲情感的不同。问:我们再来听一听另外一首乐…  相似文献   

19.
郭尚民 《山东教育》2014,(Z6):80-81
导入师:人们在形容文学艺术历史悠久的时候,往往喜欢用“源远流长”这个词?那么,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呢?一般认为,其中之一是《诗经》。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课下注释1中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其他同学注意倾听。随后,请几位同学回答几个相关知识。(找同学读,并提问对《诗经》的评价、《诗经》反映的时代、《诗经》的内容等几个问题,学生回答。)初读感知师:相信大家都预习过课文了,请你根据初读的印象,判断一下《氓》应该属于诗经的哪一部分?理由是什么?生:属于“风”。“风”是地方民歌,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文化”.如今学术界尚无定论,故而“文化类散文”也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界定。但大家可以参考现代散文名家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体现了文化类散文的特点。课本上选有他的《信客》,有条件的同学还可以阅读《霜冷长河》《文化苦旅》两本书,相信对大家的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