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文课程目标的人文性内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与“物质性”、“功利性”相对的“精神性”。人文教育就是与功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精神教育,是与职业性的、为未来生活作准备的实利主义教育相对的“立人”教育,是培养“精神成人”的教育。人的精神是有不同层面的,“精神成人”就是人在不同的精神层面逐渐成长的过程。相应地,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目标也就体现在以下不同层面之中:精神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基础性因素。精神的第二个层面是道德意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目标的重要内容。精神的第三个层面是信念,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是语文教育人文性目标的重要方面。精神的第四个层面是审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最高的人文目标。  相似文献   

2.
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 ,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课程的人文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关注人文精神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 ,而是一个自觉与否的问题。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单纯的“思想教育” ,也不是单纯的“情感教育” ;它不仅仅是“文化教育” ,也不仅仅是“美感教育”。不可否认 ,语文的人文性包含前面所述诸种因素。但是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并非是前面诸种因素的简单相加就可以达到。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育总是将丰富的人文内涵置之不理。教育理论家杨东…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因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有着十分丰富的人文内涵,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在教学中,要把情感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各项活动中,审美活动是一项最普遍的活动,又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如政治活动或生产活动不同,更少一些“实用的”和“功利的”目的,更多一些“精神的”和“文化的”意义。然而它又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活动,没有它,在某种意上说一个民族也就失去了“文明”或“精神”。对于正在成长的中学生来说,其审美活动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应该说。审美活动从人降临到这个世界上起就开始了。婴儿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强调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主要是在语文教学中凸显人文教育。而实现人文教育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审美,让学生对作品中的文学形象进行非自觉的审美体验活动,从中引发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人生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发展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李莉 《现代语文》2011,(10):89-9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等内容。重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有益于发挥语文的审美功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的情操陶冶、人格完善和悟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更新 ,随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广泛渗透 ,客观上要求语文教学活动表现出更高、更丰富的审美性。我们努力做到在“美”字上做文章 ,在“活”字上想办法 ,在“新”字上动脑筋 ,在“读”字上下功夫 ,以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挖掘教材的美育点 ,激发审美情趣语文教材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凭借。语文教材入选的名篇佳作 ,都是作家在现实美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 ,经过精心构思 ,以优美的形式 ,或展现社会生活 ,或…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工具性”对应的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人文性”,具体而言是“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意和人文性的课程,它博大精深、文思优美、意蕴隽永。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一些必要的学科知识,更有借助精美的文字所传递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提升审美情趣和丰富精神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改: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新课改是一场继承创新的改革.在语文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我认为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很有必要。一、人文性与工具性——一个统一的整体曾几何时,“工具性”论者和“人文性”论者“斗”得很厉害。笔者那时在一所重点中学担任语文教研室主任,曾认真地关注了那场争论。当时有两点感觉:一是从“论战”双方的争论中,认识到了语文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语文就是很重要的交际工具,其“工具性”无可置疑;语文又不仅有“工具性”,它承载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活”的精神,它的“人文性”也同样无可置疑的。为什么…  相似文献   

11.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事实也是如此,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已得出这样的结论:语文既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换句话说,它还具有人文性。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  相似文献   

12.
一、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不可失之偏颇。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主要的是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时下,过于强化工具性,把语文课变成了知识课或文章学习课,把积累语文知识、掌握课文内容当作语文教学的惟一目标,把本来用于积累语文、锤炼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语文训练课变成了让学生“知道什么”的知识传教课。对此新大纲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思想道德品质,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强调语文教学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引导学生做…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的语文课程改革,把语文的性质定位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别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的两个方面。这是首次将人文关怀拓展到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同时解释为思想性、审美性和文化性都属于人文性的范畴。这就要求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劳动者,应该注重从人文角度驾驭课堂活动,体现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让语文教苑的奇葩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上学期,我们在初一六年一贯制实验区开展了名著阅读活动,这项活动是基于初一语文新教材的“名著推荐与阅读”专题,利用初一原计划的每周一个阅读课时进行的。我们开展的名著阅读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带动和引导。我们相信,这项活动指向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本文从其中的一点来分析,即这项活动对于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充满色彩的社会,它给人以精神的物质的美的享受。美即生活,生活中蕴存着丰富的美;而反映人类现实生活的小说、诗歌、散文就是创美鞭丑。小学语文教材也无处不贯串着美,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目的之一。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创美的精神素质,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6.
美育与心育是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和心灵塑造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审美素质、健全的心理以及完美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终生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美就成为其永恒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美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使情感得到升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呢?现结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进行一些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唐莉 《现代语文》2009,(9):150-151
新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强调了语文的文化性质、文学性质,语文教育的精神作用、审美作用。新课标以“语感”为中心词,以“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核心命题,大大强化了语文活动、语文学习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之间的关联,把“自然状态的语文学习”也纳入到语文课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发展 ,人文精神作为教育的灵魂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 (实验修改版 )》的“教学目的”中就明确规定 :“在教学过程中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 ,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发展健康个性 ,形成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名师于漪也以“人文”释语文 :语文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学科 ,语文学科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学科。那么 ,该怎样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内涵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与人文有关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19.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新课标下“读”已被赋予了一种全新的内涵,它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越来越厚重。语文阅读已逐渐提升为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它也赋于了学生更多更大的人文关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充分地读,已是老师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