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在<老子>诠释史中,佛教的诠释是其重要而独特的一翼.汉晋时期,佛教般若学借助玄学而得以流行,<老子>也在佛教的解读中被进一步本体化.晋唐时期,<老子>在佛、道互动中被以"重玄"的理论形态做了深度的义理开启,同时,在佛、道的互释中,<老子>的解读也逐渐出现心性化转向.宋明时期,在三教合一、归同心性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发展趋势下,佛教对<老子>的解读,不仅不离三教合一之旨,且<老子>也愈益被纳入心性论的思想轨道.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刻画了大量性格鲜明、敢爱敢恨的妒妇形象,她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敢于主动争取自由幸福的生活,表现出了对人性的自觉.对爱情、婚姻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而在文化、国力极度繁荣的唐代,妒妇的出现是存在其特有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的.  相似文献   

3.
结合历代目录对《洛阳伽蓝记》的著录及该书本身,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此书文体的归属是复杂的,却并不影响对它的认识,反而更能证明《洛阳伽蓝记》内涵的丰富性,文体的包融性,其价值的体现决不是划归某一种文体所能完成的。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5.
幼儿美术表现力的提高取决于他们对美术创作的直接兴趣、愿望以及积极的审美情趣,名画欣赏对于提高幼儿美术表现力、 美术技巧的运用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作用.通过对名画作品的欣赏,幼儿能够直接感知艺术家的作画方式、线条造型、色彩运用等,其中的某些艺术语言也潜移默化地丰富幼儿的艺术感觉.因此,名画欣赏对于提高幼儿的美术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相似文献   

6.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首次提出了六法论,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影响最深远的美学理论之一。六法是一个非常严密的理论体系,六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较为复杂。在具体应用中,六法包含两重意义,即绘画技能和品评要素。作为绘画技能来讲,六法之间没有主次之分,都是绘画创作的必要技能之一;但作为品评来讲,六法之间的关系随时代而变化,基本上呈现出渐重气韵生动而轻骨法用笔和应物象形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浅议"气韵"     
千余年来,气韵生动一直被看作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追求和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其内涵也在历代画论的不同阐释中演化、丰富.气韵生动既合于宇宙的运化节奏又合于人体的节律感应,既融贯了物(客观物象)我(画家),而又与观者心交,由此,才生发出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相似文献   

8.
浅议"气韵"     
千余年来,气韵生动一直被看作中国绘画创作的最高追求和绘画品评的最高标准,其内涵也在历代画论的不同阐释中演化、丰富.气韵生动既合于宇宙的运化节奏又合于人体的节律感应,既融贯了物(客观物象)我(画家),而又与观者心交,由此,才生发出无限的美感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儒道佛三种文化思想的融合,形成了苏轼独特的思想内涵。在政治上,他表现出积极入世、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在仕途处于逆境时,他又表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和佛家的"静达圆通",他在本为玄虚缥缈的佛老思想中去追求一种简易、粗浅和实用的思想境界。苏轼对儒道佛三教思想兼收并蓄,铢分毫析,臻于化境,从而构筑了诗人完美的文艺境界。  相似文献   

10.
清代骈文创作兴盛,名家名作纷呈,而骈文话的撰写却少人问津,总数只在十部左右.这与当时普遍流行的“骈散合一”的观念有关:清人关于骈文的讨论,更多地被置于古文话之中,希冀以此验证骈、散文理论的相通,而专门的骈文话反而少人撰著.对于这种现象的揭示和原因的探析,也有助于深入理解批评文体的编撰与文艺思潮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儒、释、道思想对《水浒传》人格模式有所影响,如原儒仁爱思想与宋江的“全施仁德于民”,鲁智深的救世精神和佛家慈悲观,道家自然天放与李逵直道而行。多元文化传统未经整合的混杂在一起,加深了水浒英雄人格与正史人格的断裂。  相似文献   

12.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4.
苏轼在诗词创作、文学理论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树一帜的见解,而他的书法在书法史上亦是文人字的典型代表.他的诸多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互渗透的,且映射在其书法作品之中,在其代表作之一<赤壁赋>中具体表现为尚意、尊古、重神.  相似文献   

15.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大家,一生蹭蹬失意、宦海浮沉。其前期,基本上是一个自强不息的儒学之士;而"乌台诗案"之后,世界观变得极其复杂,表面上虽仍尊奉儒家,实际上却追慕陶潜、归诚佛玄。他的遭遇,成为中国古代士人苦难命运的表征。  相似文献   

16.
成立于1928年底的"寒之友"社,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众多书画社团之一。不同于一般的书画社团,其核心成员为经亨颐、陈树人及何香凝三位政界人士,同时又囊括了黄宾虹、刘海粟、王一亭、张大千、张善孖、李祖韩等海上名家。经亨颐是"寒之友"社的创建者、组织者,因此该社带有强烈的经氏烙印。通过对经亨颐的文人画倾向、与海上名家的交往、"经陈合作"模式方面等进行分析,可加深对"寒之友"社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7.
中国画自古就有宫廷画院的院体画、民间的画工画和文人士大夫画之分.几千年阴阳五行学说,儒、释、道的哲学思想和源远流长的文学积淀.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旧社会的交替.历代许多古今美术的相互渗透.为中国画的审美与表现奠定了极高的学术欣赏、审美内涵及存在形态.并确立了在世界绘画中无法比拟、无可取代的崇高艺术地位,自古以来一直处在世界优秀艺术之颠.成为永不凋谢的奇葩.  相似文献   

18.
苏轼在其诗中多次描写过男子簪花的习俗。其中,以诗歌《吉祥寺赏牡丹》最具特色。这首诗仅用了短短的二十八字就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众人簪花的情景,展示了一位性格饱满的苏轼。他既享受着与万民同乐的人生大乐,又追求着观览山水、自适自足的小乐。他既保持了强烈的淑世情怀,是儒家仁政的坚守者,又吸收了释、老"万物齐一"的思想,是"为老不尊"的叛逆者。这种能入能出、舒卷自如的人生境界,既是对儒家思想的坚守,又是对佛道思想的吸收,最终形成了他圆通自足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以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归纳法分析跆拳道精神所包含的儒佛哲学思想。古代花郎道为现代跆拳道的前身,主要受佛家理论思想影响,形成以“禁欲主义”和“克己思想”为主的花郎道十戒。现代跆拳道在继承古代花朗道佛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儒家“以仁为本,体用不二”、“天人合一”及“内圣外王”的理论,形成“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跆拳道精神,目的是挖掘跆拳道古代哲学理论,为其今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