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裘高飞 《考试周刊》2011,(15):213-213
在上思品课《信守承诺》后,一位同学问我哪里有《厚黑学》的书,我问他:"看这本书干什么?"他说:"能学会圆滑地待人处世。"我很惊讶地对他说:"你相处的都是同学啊?"他长叹一口气说:"现在班级关系也很复杂哦!"我顿时无言。  相似文献   

2.
书痴     
正6月6日晴今天,我在家看漫画书《父与子》,里面有一组漫画叫《书痴》。说的是有这样一对父子,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读书。星期天,这对父子俩来图书馆借书,图书馆老板向他们介绍了一本书,父子俩很高兴,因为这本书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父子俩如愿以偿地借到了这本书。在回家的路上,儿子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如痴如醉地边走边读。父亲背着手、弯着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紧跟着儿子,眼睛一直盯着书。父亲想吸一口烟,可他忘记了烟斗就  相似文献   

3.
一天,我借了同学的一本书《哈利·波特》带回家去看,吃饭时随手放在一边。爸爸平时很爱看书,我看的书他都要翻翻。吃完饭,他拿起那本《哈利·波特》翻了几页,便严肃地问我:“哪儿买的?”我不在意地回答:“借同学的。”“真的是借的?”他不相信地问。“真的是借的!”我有些生气了。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有数不胜数的优秀童话, 但《小王子》却特别地打动着我,我总以为它是书籍世界里的一个奇迹。它的作者圣·德克旭贝里不是一个职业作家,但是,在西方世界,这本书的印数仅次子《圣经》,迄今发行量以亿册计。我总是感到不可思议,一个人怎么能写出这样美妙的作品?许多次我翻开它时都觉得新鲜如初,就好像第一次翻开它时觉得一见如故一样。每  相似文献   

5.
许惠英 《家庭教育》2001,(11):19-19
最近,儿子迷上了立言写给中学生看的《冰太阳红太阳》一书。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后,他就会急切地拿起这本书,躺到床上看起来,直到我催促他把灯关上。早晨起来,推开他的房间,又看到他捧着这本书在静静地看着。每当我看到孩子这样读书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觉得在教育孩子的历程中,最欣慰的一件事就是:使自己的孩子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相似文献   

6.
被甩     
看南希的《被甩》,很有共鸣,因为我也被甩过。在一个讲求实际的年龄遇到这样一个人,喜欢他,觉得在一起很舒服很愉快,也想过婚姻,想"就是这个人了吧";而他觉得我是所有与之相处过的女人中,对他最好的,他甚至哭过,我就因为他的眼泪而变得死心塌地。后来渐渐地失去自己,什么都以他为重,他的话比天大,然后他渐渐地兴味索然,凡事应付,但是我们的关系,依然继续着。有那么一天——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将《生活中的魔法数学》一书带至教室.课余时间,被一位学生借去翻阅,没多长时间,那位学生很兴奋并愉悦地对我说:"老师,能否将这本书借给我看看?"他说他很喜欢这本书,很喜欢书本里介绍的心算方法,并希望我能借给他几日,以便深入地阅读这本书.通过这一例子,给笔者一个启示:这位同学事实上文科比较强,而数学则较弱,学习数学对他来说是很"痛苦"的事情,他一直觉得数学学习很枯燥,很乏味.但今天为何一反常态,急遽转变,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位学生的兴趣改变呢?无疑,这种魔法式的数学——平常数学课堂上不会涉及到的神奇思维  相似文献   

8.
笨女孩不笨     
《淘气包马小跳》在我们班很受欢迎,许多同学都推荐我读,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有多棒。一开始读,我就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完才睡觉。书的主角是安琪儿和马小跳,安琪儿并不笨,我觉得她还特别聪明,考脑筋急转弯时,她竟然全答对了,让安妈妈另眼相看呢!  相似文献   

9.
与学生一起读《班主任之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班主任之友》曾刊登了一篇题为《习惯与命运》的文章,我觉得文中提到的情况与本班的状况很相似,于是我在班上朗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下课后有一位同学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把你这本书借给我看一看。”我把书借给了他,其他同学也争相阅读。之后,每一期的《班主任之友》,我看完后都借给学生看。想不到与学生一起阅读《班主任之友》使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变化。一、她使学生加深了对班主任的理解《班主任之友》中那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论文,使学生深刻地认识了班主任工作的性质。那些有关…  相似文献   

10.
读者俱乐部     
读者来信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忠实读者,我觉得《科学启蒙》里的每篇文章都很有趣,很吸引人,也让我获得不少知识,还让我爱上了写作。不过我觉得每月一本实在太少了,如果可以每个星期都有一本就好了。湖南省江永县新星学校31班周琴编辑的话十分感谢周琴同学对我们  相似文献   

11.
怀着欣喜,怀着好奇,我翻开了一本厚厚的书──《儒林外史》。纸页有些发黄,可还能闻到一股书香。可能是从没看过这么厚的书吧,拿在手上怪重的。书中的故事是真实的描写,是社会的重现,还没读到一半,便使我陷入了深深的感慨之中,怀着这样的心情我继续看了下去。 看完这本书,我才觉得它不只外面沉重,在里面也充满着一种强烈的不可抵抗的感情──爱憎分明,作者在他自己认识的范围内,肯定了他认为好的,批判了他认为丑恶的。读完这本书,使我感觉到当时的那样一个腐朽透顶的封建社会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如果说那时的人想过我们现在的…  相似文献   

12.
我觉得杨红樱阿姨笔下的马小跳是一个很天真、很调皮的小男孩。杨红樱把他写得栩栩如生,很逼真,和现在的一部分少年儿童很像,很贴近我们的校园生活,让我读着深有同感,觉得这件事情就发生在我的身旁。《同桌冤家》这本书里描绘的路曼曼和马小跳就让我印象很深。他们永远都是“冤家”,天天都不可能用一副好面孔去面对对方,路曼曼总是拿着一本小本子记录着马小跳的不良表现。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前进带后进”,就是成绩好的同学和成绩差的同学做同桌,然后代替老师“教育”他们,管他们。我就和一位“差同桌”坐在一起,每天他都有许许多多的作…  相似文献   

13.
图书     
陈宇熙 《小学生》2006,(12):14-15
《淘气包马小跳》在我们班很受欢迎,许多同学都推荐我读,我去书店买了一本,想看看这本书到底有多棒。 一开始读,我就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完才睡觉。书的主角是安琪儿和马小跳,安琪儿并不笨,我觉得她还特别聪明,考脑筋急转弯时,她竟然全答对了,让安妈妈另眼相看呢!  相似文献   

14.
走进朱永新     
第一次知道朱永新这个名字,是购买了他主编的《新世纪教育文库》中的两本书。读了他写的总序,觉得此人极有思想。后来,在苏州的一次培训期间,偶然读到《新教育周刊》上他写的文章《我心中的理想教师》。读罢此文,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涨涌起一种追求诗意教师人生的激情。于是,不断地寻找朱永新的文章:在《教师博览》上读到《我心中的理想智育》;在《新教育周刊》上又读到《我心中的理想体育》;通过南师大出版社邮购了《我的教育理想》;在南京的一家书店买到了久已渴望的《新教育之梦》------《新教育之梦》我读了一遍又一遍,书中写满了我的感…  相似文献   

15.
《书的故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两本书一块钱?这是怎么回事?是不是听错了?卖票工人很惊讶,……他突然想起在杂志上看见过的鲁迅先生的照片,越看越像,这时候他更惊讶了……”。这两次“惊讶”都生动地刻画了青年工人买书时的心理活动,具有很深的含义。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理解这两次“惊讶”的含义,对整篇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一次,是他听说两本书只需付一块钱,怀疑自己听错了,不敢相信,觉得意外,所以“很惊讶”,他不敢相信会有这样的好事。这一“惊讶”一方面反映出  相似文献   

16.
做了多年的教育工作,而且多半时候都带班当班主任,虽谈不上什么经验,但在管理学生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遇到不听话的学生我都是通过家长以及训斥让他们“服贴”。然而当我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乡,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羊城,踏进了一所陌生的学校面对一群陌生的学生时,我那老一套的方法却完全失灵了,我对学生越是严厉,学生就越是不听我的话,更有甚者出现了逆反的行为,我顿时傻眼了,觉得自己不会当老师了。那天周末在收拾行囊时,翻开了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这本书是张万祥老师主编的,书中收录了一大批优秀班主任的工…  相似文献   

17.
不知不觉,《小溪流》已在我手中驻足了半年。说来很偶然,结识《小溪流》,是在与小编禾木的闲聊中。他带着认真的态度向我推荐。我始终记得他当时言辞恳切地说:看看这本杂志吧,不论投稿还是阅读,我都觉得《小溪流》很适合你。今天翻开抽屉,又有一沓未寄出的信笺,拿在手里很厚实。我在信封上都画了尖下颌的少年,亦如《小溪流》封面上  相似文献   

18.
通读《谁教坏了孩子》之后,觉得该书很有味道一时却又说不出一二,仔细想想才发觉这本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朴实之中的精彩。这是一本由一线教师撰写的反思当前教育问题的书。本书涉及的面比较广,有基础教育的设置问题、教师问题、学校管理问题、家庭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等。这样一本内容丰富,问题覆盖面广的书,要让人有兴趣读下去确实不易。然而本书的作者却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案例和朴实的语言做到了,而且让人读出了精彩。我觉得这本书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东西,有许多朴实中的精彩。第一个精彩是作品的题目和作者收集的一个个鲜活真实的教育案…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书市里与教育论写作有关的作中,有从一般论写作角度,有从教育理论研究角度,有从教育实践角度,阐述了教育论写作的程序、结构、技巧与案例,该说的话都有人说了,所以当池方浩先生在两年前告诉我要写作一本类似的书时,我不禁心中嘀咕:写这样的书,除了拼凑,还能写出什么新鲜东西呢?日前当他把他们父女合作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研究稿的写作》放在我的面前时,着实令我大吃了一惊!在仔细拜读全书后,我欣喜地发现本书里有许多其它同类书所未涉及的新颖观点和未写到的罕见内容。  相似文献   

20.
周奎英 《教育文汇》2010,(10):47-49
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圣贤智者对话的过程。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有一种幸运和相见恨晚的感觉。我仿佛觉得作者佐滕学先生正在用他那跨越国界的、犀利的目光审视着全世界封闭落后而又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现实,他的目光在中国的教育现状上停留了很久很久。我真切地觉得佐滕学先生是在和我们一线教师掏心窝说话。说的是我们不会说但希望说出来的话。读完此书,我有一种直抵五脏六腑的愉悦。书中有我的影子,书中有我似曾经历的教育故事。我也相信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书中发现自己,发现自己所在的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