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也谈『著编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编合一"是当前编辑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比较引人注目的观点.有学者认为,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网络书刊的出版日益完善,即时出版成为可能.同时,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编辑加工平台的功能日趋完善,使编辑方法简化,编辑功能弱化,学者的编辑化轻易就能实现.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著编(著者与编辑)关系是从"分离"到"合一"的演变趋势.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后期,在网络书刊取代所有其他形式的书刊后,将形成"著编合一"的现象:即所有的学者都将实现编辑化,最终编辑就不再成为一种独立的职业,而只能作为著者的一种附带劳动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史料典籍编辑的重要朝代,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的编辑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和个体价值,他"痛感靖康之祸"修成此书,欲以"春秋笔法"惩"乱臣贼子",<北盟>亦形成了独特的"会编体",不取官书,注重史料的罗列而不加考辨从而保留了大量的珍贵史料,史家的观点隐性地体现在材料的取舍选择上面.徐梦莘的<北盟>丰富了编辑思想,表现...  相似文献   

3.
数字出版大趋势下的跨媒体融合发展是传统出版转型的必由之路。文章基于数字出版的编辑出版,提出了"众编"模式(Crowd-editing)的概念,即一种由大众在互联网上对稿件进行有偿编辑加工的组织模式,并对"众编"模式的由来、对传统编辑工作方式的改进以及适用的出版物类型等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众编"模式与现行出版制度的融合、如何对"众编"作品的著作权进行保护等问题,以证明"众编"模式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
何谓编研?简单说,就是“编”与“研”,就是“编写”与“研究”。不过,依笔理解,编研,就是“研”与‘编’.就是“研究”与“编写”。前多为编而研,而后多为研而编,尽管只是两个字的前后的置换,但所反映的本质却不同。因此,所谓编研,也是先研后编,这是早已为业界人士所认知的,只是我们在长期的编研实践当中,编的概念、编的意识往往要多于“研”的成分。要重于“研”的分量,因为,我们遵从的多是某一教科式的编研模式,即:确立编写题目(选题)、拟定编写大纲、查找编写素材(选材)等等,“编”是目的,“研”是手段,所以,常常先人为主,一切都在“编”字上面做章。  相似文献   

5.
王宜青 《编辑之友》2012,(7):110-111
美编与文编,这是两个业内通识的简称.美编,指美术编辑;文编,指文字编辑.他们统属于责任编辑这一出版工作项目之下,而又有具体的业务分工.就中国而言,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就已分野,图书期刊的美术编辑与文字编辑有着明确分工.进入新世纪,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双方的素质互补,显得更为急迫,文字编辑与美术编辑的深度融合,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6.
罗京 《北京档案》2016,(9):30-31
本文结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编研工作,从深挖馆藏开发选题;围绕选题,制定《编辑方案》与《编辑细则》;确定选题相关材料范围和版本;编研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在新时期档案编研工作者如何做好编研工作.  相似文献   

7.
魏然 《出版参考》2024,(2):32-34+43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人才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新时代的编辑肩负着新的文化使命,应站在出版高质量发展的高度,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学术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营造编研结合、编研一体的工作环境,增强编辑的职业认同感,使之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编辑,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刘池 《出版广角》2021,(13):59-61
总编办作为出版社的重要职能部门,全程参与图书出版工作,发挥着管理、协调、服务等重要职能,对保障与提高图书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文章以译林出版社总编办工作为例,从完善制度、流程监管、编辑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论述总编办如何创新服务方法,分析新时期编务人员应具备的素质,探讨加强编务管理工作对提升出版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更是著名的编辑出版家,其编辑活动长达60余年,而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作为职业编辑的从业时期,更是叶圣陶形成刊物编辑理念和主张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叶圣陶在商务印书馆及开明书店时期(1927—1949)的编刊实践为视角,以期间其以上述两所出版机构为阵地主编(编辑)的《小说月报》(1927—1929)、《妇女杂志》(1930—1931)、《中学生》(1931—1937)、《月报》《新少年》(后更名为《开明少年》)等5本刊物的编刊因由、刊物类别、稿件来源为对象,对这一阶段叶圣陶的编刊特色与规律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院校档案编研工作是档案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档案工作人员以馆藏为基础,依据一定的要求,对档案内容进行研究和选编,为院校提供档案信息资源,是一项主动地、系统地、广泛地开展提供利用服务的一种方式。但以往编研工作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①被动性。总结院校档案编研工作经验,或从已编辑、交流的编研史料看,其选题的内容和形式仅主要以完成上级指令性的编研题目为主,能够反映院校特色的自选题目甚少。②单一性。多数院校把编研的重心放在编研档案的基础数字汇总上,反映院校特点和配合中心工作的选题少,内容单一,导致编研…  相似文献   

11.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的基本工作程序是:选题,拟定编研方案,查档,调卷和收集,加工整理,对材料进行编辑或评选,撰写前言或编辑说明,审核和批准,复印或印刷出版,搜集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其最主要的工作是"编"书.但要"编"出一本本好书,成为优秀的编辑,离不开"读书".编辑家陈原曾经说过,编辑"自我修养的头一条,应当使自己成为'书迷'".  相似文献   

13.
刘凤华  王沛 《编辑学报》2012,24(5):422-424
医学期刊中常见的文责问题有:一稿两投或一稿多投;造假、拼凑实验数据;抄袭、剽窃现象;不正当的稿件署名。通过对以上文责问题的分析,提出"编责勿轻"的观点,并从医学论文的学术责任、规范化责任、道德责任、法律意识及服务责任等方面对"编责勿轻"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认为文责自负和编辑勿轻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4.
科技档案编研工作是指以科技档案为对象,根据一定的题目,以科学的编辑方法汇编成册、成书,并以公开出版的形式,向社会提供利用的工作。做好科技档案编研工作,可为科研和生产提供及时、主动的服务,并为科学技术的商品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它有效地缩短了科技成果的物化过程,提  相似文献   

15.
祝劲 《湖北档案》2006,(12):20-21
一、档案编研新理解 档案编研的"编",依赖于资料,在档案资料里按需所摘,包括库存资料和数字档案资料.经过剪裁和加工而形成的一系列书.这样的书会给需要的读者带来一定的便利,使读者能通过读它,而去喝它的原汁原味.我认为:这样的书虽然实质性的"研"很少,但是这样‘编',也是寻找读者,扩大档案利用,更好地保存档案原件.  相似文献   

16.
我国档案编研历史悠久,从孔子编纂第一部档案汇编<尚书>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档案,是编研之本.卷帙浩繁的档案馆藏资源为档案编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的档案编研工作是出版企业主动开发档案信息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这就要求档案编研工作者坚持"以开发利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拓宽思路,加大编研力度,结合出版企业实际,做到选题择材,编有素材,研有对象,不断创造和探索出版企业档案编研工作的新方法与新途径,走出一条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锐意开拓编研工作的新路.  相似文献   

17.
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在1994年《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向和新出路》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大编研"的概念,指出:"档案编研的主体和客体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形式不断更新,影响不断增强。这一切可以概括为从‘小编研’向‘大编研’的转变。"十几年来,"大编研"作为各级档案部门加强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促进了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利用率和表现力的扩展和提升,打造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地域和文化特色鲜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馆藏资源、信息共享、编研人才等方面分析档案编研工作"编"多"研"少的形成原因,并从档案编纂的特性、编研部门现实情况等阐释不需要刻意改变"编"多"研"少现状的理由.档案馆应该根据自身实际,从丰富编研素材,利用新技术开展编研,与其他机关单位和高校、民间文史专家合作,创新编研形式几个方面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提升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9.
"大编研"一词最早见于现任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发表在<档案与史学>1994年第2期的<"大编研":档案编研工作的新趋势和新出路>.该文指出: "所谓‘大编研',是相对于传统的档案编研而言的,是对传统档案编研的扩展和延伸.传统的档案编研,实际上主要就是档案馆、室以书刊为载体汇编档案在一定范围内加以公布.它的编纂者基本是档案馆、室,它的载体基本是书籍、刊物等印刷物,它的形式基本是文件汇编,它的材料基本是馆藏档案,它的发行范围一般也比较小.我们可以把这称之为‘小编研'.  相似文献   

20.
方静 《新闻前哨》2023,(6):34-35
在信息井喷式发展时代,编辑这样一份传统职业迎来了传播广、低延时、多元化等明显变化。在编辑适应新变化的过程中,笔者尝试从编务生产的高压线、节点线、高峰线三个维度探寻编务实践工作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