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抓住课堂上的细节,关注学生有句话说得好:"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也是我们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如一个招聘会上就因为一个学生弯腰捡起了一张废纸而录用了他,来年招聘的都开始注重细节,我们就更加要重视细节了。下面,我谈谈对有关细节方面的几点看法:(1)课堂上要仔细地听学生的声音。在课堂上要学会倾听,听听学生的说话声音就可以判断出,该学生是否学会了。如果说他说话声音很轻,越说越轻的话,就说明该学生还在犹豫中,还是不  相似文献   

2.
"细节"一词,在许多人的眼里是觉得是细微的、不值一提的小事,因此很多人从而忽略了细节,导致细节酿成了大错。香港商业巨子李嘉诚就是一个很注重细节的人,他无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与人的交往中都很注重细节,他的巨大成功可以说离不开他对细节的要求。他曾在一次讲学中说道:"栽种细节,成就行为;栽种行为,成就习惯;栽种习惯,成就性格;栽种性格,成就命运。"可见"细节"这个行为习惯的日积月累对人有多大的影响,因此关于利用细节,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感染也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超级大情圣     
"呜呜呜,徐典典……我……我爱你!呜呜呜,你怎么也抛弃我了?"哈哈!这就是我们班的大情圣——刘同学。这位"超级大情圣"已经哭泣了整整一堂课,他那痴情的模样惹得老师和同学们哭笑不得。早在三年级时,刘同学就是我们班的"大情圣"了。在一次大课间,同学们有的在斗卡牌,有的在下棋,还有的在做作业、看书……  相似文献   

4.
自新课改规定实施之后,高中数学不再是一味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更加注重了对学生的素质化教育.作为一名高中数学老师,我坚决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要充分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细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只有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才能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从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出发,寻找出能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教材中有60%以上的知识是通过实验引入或阐述的.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环保问题,不仅可以大大减少环境污染,而且能使学生经常地受到直观的环境保护教育.本文由一堂公开课上的实验细节入手,主要从几个实验的改进上来探讨如何在实验细节中关注环保问题.  相似文献   

6.
有人曾说,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教师精心地设计细节、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笔者有幸在浙江省特级教师送教下乡活动中聆听了浙江省特级教师陈彤执教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课中,陈彤老师以他那精湛的教学功力给与会的听课者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科学课,许多教师都为陈彤老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所折服,学生也在教师艺术式的组织下愉快轻松地掌握了知识.课后,笔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也上过这一课,为什么我上得不成功呢?反思自己上课的经历,细细回味着陈老师的这节课,在寻找自己与陈老师之间的差距时,"细节"一词出现在笔者的脑海中.显然,陈老师的成功与他深厚的教学功力是分不开的,细节的成功处理是这堂课的精彩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初一(2)班班主任罗老师调走了,学校让我教这个班的语文,并担任班主任.罗老师临走前把班上的情况对我说了一下,印象深刻的是班上的小刘同学,因为这名学生成绩较差,但很诚实,从不说假话,学生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傻子刘".  相似文献   

8.
"六心"教育即忠心献给祖国、恭心献给自然、关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孝心献给父母.我们以"六心"教育为德育的支点,从小处着手,注重细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人格尊严、孝心、环保心等,给学生提供和谐、快乐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故事一:别伤害我的骄傲-- 在"我的愿望是什么"的班队会上,一个小个子男同学举手说自己的愿望:"我的愿望是修补鞋子."班主任还没来得及说什么,班上的同学轰然大笑,七嘴八舌地高声议论起来.这个男同学气愤的大声叫道:"笑什么!你们伤害了我的骄傲!"笑声、议论声更大了.  相似文献   

9.
正时常回想起20年前的一个教育细节,那是在学校一次选拔学生会新干部的面试现场。一位很有经验的政教主任事先故意将一把笤帚倒放在会议室门口,并把一个纸团扔在地上,一学生进入办公室时,顺便扶正了笤帚并捡起地上的纸团。主任笑着说:"面试结束,恭喜你已通过了学生会干部考察。"那一幕给初涉教坛的我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艺术指导课,他说:"行为规范的条文不过是些抽象的文字,真正的教育应体现在学生日常的言行举止和每一个生活小细节  相似文献   

10.
规范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措施之一,是素质教育的有力体现。规范教育是注重细节教育的一种教育,细节来源于态度,体现素质。在规范教育中,我采取注重细节,从学生感悟、体验入手。  相似文献   

11.
马辉 《辅导员》2012,(27):63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从小事开始的"。细节是指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班级的细节管理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管理班级时发现细节,并对细节进行感知、洞察、思考和处理,从而使班级处于正常的发展态势的一种管理方式。作为教师,要懂得细节教育的重要性,更要懂得抓住每一个细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一、细节是一种关注。见微知著,从细节中认识学生提到细节,我想到了著名的墨菲定律:一匹马的马掌上由于少了一颗铁钉而失去了一个马掌;这匹  相似文献   

12.
教育,不能忽视细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在谈教育时曾说:"具体具体再具体,细节细节再细节."只有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读完李希贵的《学生第二》,感触最深的就是他善于从细节处做教育、搞管理.  相似文献   

13.
宽松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最要紧的是学生的情感要起来。往往有这样一些场面 ,学生情感起来了 ,一发而不可收 ,这时我就会调整教学计划 ,把时间让给“情感”。比如 ,上《项脊轩志》这一课 ,课文中有一段写归有光回忆祖母和母亲对他的关怀的文字 ,很是感人。我抓住这个时机 ,来调动学生的感情 ,我说 :这里 ,母亲的爱 ,祖母的情 ,都是通过一些细节得以展现的。议论一下 ,我们学过的或是看过的作品中 ,有没有类似的细节 ?学生回忆了朱自清《背影》中的一段话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 ,蹒跚地走到铁道边 ,慢慢探身下…  相似文献   

14.
苏新民 《初中生》2005,(7):34-35
爱因斯坦未成名时,经常穿一件旧大衣,步行在纽约繁华的大街上.有一次,有位朋友碰见他,发现他穿着一件破旧大衣,就劝他买件新的.爱因斯坦笑着说:"没关系,反正在纽约谁也不认识我."数年之后,他已成了赫赫有名的物理学家,可他仍穿着那件旧大衣,甚至在接见客人时也是如此.凑巧,他又和那位朋友相遇,朋友再三劝他换件新大衣,否则实在太不相称了.爱因斯坦却不以为然,说:"没关系,反正这里的人对我很熟悉."  相似文献   

15.
正一天深夜,学生给我发来一条短信。他化学竞赛成绩很好,最近正在"南大"参加集训。短信的内容却和竞赛无关:"今天是集训的最后一天,动力学的老师讲的是与考试无关的内容。他谈学科的前景,谈自己从事科研工作的愉快,开始时站着讲,后来坐着讲,讲了很久很久……我感动地听着,像上‘最后一课’。"我这样回复他:"有这样的老师,有这样的学生,学校就还是学校,教育就还是教育。"在教育日趋功利化、考试化的今天,教学工作正变得越来越  相似文献   

16.
陈菊娣 《小学生》2013,(10):42-42
时光淙淙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十多年的光阴在孩子们渴求知识的眼神中一晃而过,许多精彩的瞬间历历在目,值得我细细品味,深深反思,那感觉甘醇无比,我为孩子们的发现、探索欣喜,为孩子们的进步、成长喝彩。记得执教《春笋》一课,孩子们那瞬间进发的创新火花,令我记忆犹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春笋》一课中"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一句描写了春笋破土而出的样子。我让学生站起来读这一句话,一位学生将"裹着"读成"穿着"。我顺势让学生评价他读得怎样?学生们评价:老师,他把"裹着"读成了"穿着"。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的奥秘……".纵观我们的课堂,"幸福都去哪儿了?",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许多观念没有变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能给损毁殆尽,一个个变成干巴巴的"教书匠",教学成为一对"矛"与"盾",自然效率低下,毫无幸福感可言.实际上,幸福感就在我们身边的每个角落,只要用心去发现,去创造,就能找回来.教师的幸福感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细节  相似文献   

18.
细节虽小,魅力无穷. 好的细节描写,能建造文学艺术的瑰丽殿堂.法国大画家莫奈说:"天堂就在细节中." 小小说<隔膜>中写道:"我走进继父家中,带着隔膜的心态……他拿着一本书,陪我到深夜,300多个夜晚的伴读,渐渐愈合了父子间的距离.我的录取通知书到了……邮递员让他签字,他只顾笑,望着我说:‘你来写,我不识字……'"  相似文献   

19.
正我一直在思考,一位班主任怎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怎样才能让学生知道班主任的所作所为是在帮助他,而不是伤害他。作为班主任,我一直有这样的感慨:学生怎么就不理解老师的心呢!直到最近处理班级一些小事情的时候才感悟到:"细节教育是班级管理中一面永远飘扬的旗帜"。虽然只是几个很小的细节,但却成为开启学生心灵的有效钥匙。走进思源的校门,左手边的教学楼上有几个醒目的大字:"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以前每天上下班都会看到  相似文献   

20.
卜玉刚 《考试周刊》2012,(24):176-176
在考前复习期间,一节晚自习的自习课上,我到教室外面巡视,辅导老师正在埋头认真给同学答疑。底下有几个不安分的学生就像炸开了锅一样。其中,刘同学先是和前面倚在墙上的同学有说有笑,场面相当热闹。此时,他眼角的余光探测到了站在窗口的我,他若无其事地假装回头找后面的同学借了一本书,然后埋头做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