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每当人们提到“传统教育”,就不自觉地认为是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不合理、落后之处的代名词。[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李世宏 《今日教育》2006,(7S):89-90
如今,一提到中国传统教育,许多人就不住摇头。不要说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朱熹了,就连近代的陶行知、蔡元培,许多人也都是一脸茫然,不知其为何许人也:其实这只是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面临危机的“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教育理论都生长在一定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国,应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的教育理论也应与西方一样得到蓬勃发展。但是,虽然中国很早就有了教育思想,可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是从20世纪初由国外“引入”的。回顾20世纪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说中国的教育学一直充当着国外教育理论的“消费者”的角色,而非“扩大再生产者”。这里的“消费者”和“扩大再生产者”是借用了经济学上的两个术语来对教育理论主体进行形象化的描述。  相似文献   

4.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文化。积淀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然而,中国教育理论却并未在自身的理论传统根基上完成本土生成。相反则在“西学东渐”之后走上了引进的道路,成了西学东渐的产物。本文通过探寻这一现象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方面的原因。从“儒学文化”到“西方文化”再到新文化运动这一文化转型过程对中国教育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剖析当前我国教育理论所处的境遇,最后得出结论:在新的文化转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必须关注教育事实,树立学科的自我意识.从教育问题入手。改进教育研究的评价,从而繁荣中国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一个腾飞发展的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不断发展的世纪。世纪伊始,教育乘着“与时俱进”的春风,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喜人形式,各地区各学校不断开发的课题研究,东西方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碰撞与融汇,教育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真是一浪高过一浪,你方唱罢我登场,然而,“春风不度玉门关”,与城市及发达地区热闹的气氛极不协调的是,农村教育却呈现出一派冷落萧条的气象,诸多现状,另人忧虑。  相似文献   

6.
谈网络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网络课程”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探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也促进了从传统教育模式到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并在学生个别化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为现代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动力。然而,由于受网络技术发展异常迅猛,教育界对其技术应用、信息传播特性掌握和研究还不够深入,网络教育应用历史太短,可资借鉴的经验有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界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对人的价值和地位问题重视得不够。在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重教师而轻学生,重传授而轻探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期间,受哲学界影响,“人的问题”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的中心课题,弘扬人的主体性,唤起人的主体意识,发挥人的主体活动能力,就成为了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8.
一、何谓当前中国教育界的“保守主义”传统? “保守主义”在中国教育界的兴起,有着深厚的教育思想史背景和强烈的教育问题意识。它反对剧烈的社会变革,却并不排斥教育中的自由与民主,而且积极主张不同派别和观点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更为重要的是“保守主义者”并不是无原则地“维持现状”,而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喜欢用生僻的、不加创造性转化的外来理论规约现实,反对用空洞的时髦名词、先验逻辑来宰制现实。  相似文献   

9.
建构主义进一步强调了知识学习的建构性和认知主体的主动性,从而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主流理论,中国教育界也掀起了研究建构主义的热潮。发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不可能与中国教育天然融合,加之建构主义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还存在着诸多局限性,因此,中国教育需要理性应对建构主义。  相似文献   

10.
审视20世纪中国教育学的整个发展历程,“引进”成为中国教育学形成和发展的起点,此现象的出现在一定意义上是‘时代的客观需要。”但“引进也导致形成了一种照搬外国教育学模式的倾向”,而且不少教育研究者不加批判地用西方的话语去诠释中国教育实践,参照西方的理论框架去比照中国的教育实践,以至于中国教育研究结不出中国自己的教育理论果实,也无法回答中国的教育实践问题。此现象的沿袭一直延续到21世纪初,但依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观。当然,期间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但就整个教育学的发展而言是较为“悲壮”的。审视近年来的诸多教育研究成果,堪称为立意新颖、见解深刻,  相似文献   

11.
陈鹤琴(1892—1982)是中国近现代名教育家,幼儿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活教育”理论的创立。建国以来,教育界对陈鹤琴教育思想展开了持久、深入的研究和争鸣,形成了学术探讨的一个热点,椎动了各阶段教育理论的建设和教育实践的发展,收到了“重新发现陈鹤琴”之功。陈鹤琴研究离不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关键是“从总体上探讨教育研究中对象与方法的关系及适宜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对中国教育传统的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借鉴、模仿、学习西方高等教育并扎根于教育传统的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其发展注定走不同于西方大学发展之路。近代大学校长和教育家认识到教育传统不可能引导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但是作为民族教育之魂的教育传统,却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大学发展,完全切断传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13.
本次课改的理论支撑基本上是西方后现代课程论,这些理论是否可以问诊中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看到的是,主观的想象多于客观的求证。具体表现为:(1)源自民族责任感的浪漫主义色彩。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只是基于中西方教育现状的横向比较暴露出的差距,就一概对中国的教育传统予以否定。(2)书斋式的学术作秀。极力引进西方的理论碎片进行拼装与重构,与中国基础教育的“田野”相距太远,  相似文献   

14.
“教师即研究者”,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必须具有研究意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仅仅是提高学历已远远不够了。当前,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诸多问题,要求中小学教师首先应具有强烈的研究意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能清醒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具有积极主动地探究的态度和追求理想教育的热情。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新课程也就难以推进。  相似文献   

15.
《职业技术教育》2006,(6):14-14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袁本涛在《文汇报》上指出,目前中国人存在着两种异常的教育消费现象。一是教育的高消费。指教育消费者不从需要和实际出发,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水准的教育。二是教育的滥消费。主要指教育消费者不问是否值得或必要,一味追风,别人学什么自己也要学什么。产生这些非理性教育消费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人才观问题、传统文化问题,也有教育政策问题、企事业单位用人高消费的问题等。首先是人才观不够健全,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道理众所周知,可不少用人单位却并不理会这一套,似乎只有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才是人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低人一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中国全面引进、吸收和消化西方教育理论的世纪。在吸收西方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中国教育理论自身的主体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教育理论的交往和对话应该以承认并促进各自主体性的存在和发展为前提。中国教育理论获得新生的关键是重塑其自身的主体性,这离不开吸收现代西方教育理论的长处并激活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中的精华部分。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已经逐渐认识到家长参与教育的重要性,在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在实践中寻求有效的途径。“家长学校”在一些地方悄然兴起,“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也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采用。但是,无论从理论的深度还是实践的广度来说,都还远远不够,研究并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教育技术发展前沿问题高层论坛”于2009年11月在江南大学召开,南国农教授应邀在大会上作题为《关注学科前沿,寻求发展新路》的报告,阐述了国内教育技术最新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应关注的领域。报告中提到的建构主义问题、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问题及中国教育技术的本土化发展问题等,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思考。南先生强调,要警惕学科发展中的盲从和依附心态,要以一种“借鉴、平等对话和共同发展”的原则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基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和教育实践重构具有中国特色教育理论体系,这都给我国教育技术从业者以警醒。  相似文献   

19.
梁青 《广西教育》2005,(1A):82-83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界对主体教育理论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在普通教育领域,主体教育理论已成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但近年来,我们在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现就这方面的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0.
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时期,学校的学术研究极为活跃。究其原因,主要是占全校师资三分之二的留洋学者发挥了中坚作用。南高、东大作为“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展开了中国科学的奠基工作,成为中国科学发展的一个主要基地”。以留洋学者为骨干的“学衡派”主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参与创办《新教育》,为中国教育界开辟了一条研究、借鉴西方教育的重要渠道;竺可桢、熊庆来、秉志、茅以升、胡刚复等一批科学大师将西方现代科学引进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