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每一次的美国大选中,最受人瞩目的无疑是竞选双方精彩纷呈的演讲与辩论对决。美国大选总统竞选演讲和辩论——这些浓缩竞选双方终极人生智慧的语言表达形式,绝对是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了解美国总统竞选全过程、学习美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与政治制度、研习当代英语语言和文化的绝佳材料。还等什么?赶快走进最真实的总统竞选现场,体会演讲与辩论带来的无穷魅力吧!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各种利益集团的政治委员会对美国选举运动提供竞选捐款,说明政委会对美国选举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美国总统的产生要经过候选人提名、候选人竞选、选举总统选举人、选举人投票选出总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区分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对中国学生很重要,二者不能混淆在一起使用,要么美国英语,要么英国英语,二者在发音、重音、用词、拼写和语法上都有差异。而且美国英语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既保守又灵活,既简洁又复杂,是吸收了不同语言的“大杂烩”。  相似文献   

5.
布什父子竞选美国总统的成败经历,再次显现出美国总统选举中特有的“渔翁得利”和“蛇吞大象”现象。这种现象的屡屡出现,暴露出美国“总统选举人团制度”的种种弊端。  相似文献   

6.
李莹 《考试周刊》2011,(28):48-49
美国用语是了解美国社会文化的最优途径。美语很丰富.很有创造性。在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都出现了很多生动的词汇.政治词汇记录了美国政治民主的进程。而四年一次的美国大选也成了美国政治生活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跟美国总统及总统候选人以及选举策略相关的词汇来揭示独特的关式选举,从而透视美国的社会、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刘影 《文教资料》2006,(16):75-76
竞选制度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我国已逐渐具备建立竞选制度的条件,竞选活动近年来也在我国一些地区初见端倪,因此,完善竞选条件,使竞选活动制度化已成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尤其是人大代表竞选制度的建立将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到变革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熔炉(melting pot)。大部分美国人无论它来自何方,为适应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学会了使用英语(美国英语)。但同是讲英语的美国人由于他们来源不同,所居住的地区不同,他们所处环境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各自所操口音和使用的词语也不相同。美国有三大方言区,新英格兰、中西部和南方。在新英格兰多数人使用 RP 英语。  相似文献   

9.
政治营销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借助于政治营销理论,特别是布鲁斯·纽曼的分析模式,对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团队的政治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奥巴马当选得益于其政治营销的成功.这给我们对政治营销的认识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林莉 《少年月刊》2015,(Z2):59-60
猴有猴王。说起猴王,那真是八面威风。猴王躯体较大、威猛雄健(jian)、毛色油亮,与众不同。一般猴子的尾巴都向下垂,唯独猴王的尾巴高高撅(jue)起,这是王者的标志。竞选猴王颇(po)似美国的总统选举,每四年换届一次。所不同的是,猴王的竞选充满了血腥与暴力。每届猴王"任期"快满的农历十月份左右,当满山一片黄叶之时,那些觉得自己有竞争实力的公猴们便跃跃欲试。有的当着猴王的面翘(qiao)起尾巴,有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以1953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颁布为标志。从研究新中国第一次全民普选入手,是深化对这一制度认识的一个途径。照顾少数民族选举权,规定中共党组织、民主党派、选民或代表的联合提名权以及选区划分、选民登记、代表候选人提名、投票与计票制度等选举运作程序与环节的规定,基本上为1954年宪法所确认,而且大都沿用至今。1953年选举法及其实施为新中国选举制度的确立及发展创造了初步的历史经验,无疑对于今天的选举实践,尤其是整个国家基层民主建设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在美国国内国际事务日益复杂的大背景下,智库蓬勃发展并且在美国外交决策中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智库在具有传统智库特征的同时,也有着自身明显的特色,按职能标准将美国智库分为学术智库、游说智库和合同智库三种。由于美国政府决策的各阶段、各层次决策主体特点的不同,智库有针对性地采取诸如组建专业总统竞选团队、"旋转门"效应、利用大众传媒引导和教育公众、利用人脉和专有渠道举行学术会议、发布会以及午餐会、出版刊物、发布报告提供外交思想和政策建议等方式施加影响。智库对美国外交决策施加多种影响是由美国政治制度、政治传统及智库本身特点决定的。美国智库近年来出现了在数量上不断增加、研究议题多样化、工作网络日益国际化及与政府政策联系日益紧密的趋势,这些趋势使得智库研究外交政策的范围更加广泛。可以预见,美国智库在外交决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将在今后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科学院主办的一份科学普及性刊物,《科学通报》在抗美援朝这一特定的时代氛围下,除了刊载国内外科学发展方面的研究信息和成果外,还用相当的篇幅报道了中国科学界反对和抗议美国发动原子战争、宣传和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控诉和揭露美国细菌战罪行等有关抗美援朝运动的政治宣传和动员情况,不但表达了中国科学界抗美援朝的心声,而且让世人见证了中国科学界对这一关乎国运的政治事件的关注和影响,从而对新的视角下认识和研究抗美援朝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提名阶段的改革大大增强了媒体在竞选中的影响力,吸引了国外学界对新闻报道,尤其是"赛马式"报道的广泛关注和深思。通过分析《纽约时报》关于1988年民主党预选的91篇新闻报道,一方面指出该领域研究重视探究报道模式、揭示其对竞选结果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也指出其忽视或过分简单化其形成原因的缺陷。从竞选者的自我表达方式﹑媒体的特质以及竞选活动特点三方面的相互促进与制约来阐释"赛马式"报道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1976 presidential election campaign through the use of 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ttitudes of a 20‐subject panel were measured weekly for a period of 12 weeks. A series of direct pair 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 issues, political parties, candidates, candidate attributes, and the self.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voters' attitudes toward the candidates, issues and parties stabilized after the election, (2) the first two debates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of the campaign, and (3) their greatest effects were felt with a lag of between one and two weeks after the events.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受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作为民族语言的英语在美国学科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培养精英”还是“普及大众”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焦点。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作为一门外国语言学科的英语在学科发展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等方面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英语学科建设在中国的定位应当突破美国“精英”还是“大众”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因此,中美两国英语语言学科发展的比较研究,对中国英语语言学科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美国大选进一步确立了民主党在新一届国会中多数党的优势地位,这使得研究国会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关系的必要性提高.本文通过学理与实证的视角分析了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国会只是通过国会政治结构放大了公众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制造了国会山上浓郁的保护主义氛围,但鲜有实质性的保护主义法案出笼,这主要是因为其先天具有的否决票制和后天自创的快车道授权.通过考察102届至110届国会对华贸易提案,笔者亦可得出上述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64年智利总统选举,弗雷和阿连德展开了激烈竞争。此次选举结果不仅关系到未来六年智利政局的走向,而且也是对美国外交的严峻考验。基于意识形态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因素,白宫对智利发动了大规模干涉行动。美国采取经济上援助基民党、舆论上抹黑阿连德、军事上炫耀武力等方式,把弗雷送进莫内达宫,阻止了阿连德当选,成功达到预期目的。美国的干涉深刻影响了智利政局的发展和美智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选举制度和代表制度作为我国人大制度的基本制度,需要随着民主的发展不断健全和完善,包括代表候选人申请、提名制度,保障选举的自由,扩大直选范围,代表结构和构成的完善,代表专职化以及代表竞选制等。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大学教师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大学教师发展只是少数高校的自发行为,采用了一些零星的项目。到70年代,项目制逐渐确立起来,高校对教学空前重视,并得到外部基金会的资助。进入80年代,教学促进中心大量出现,这些中心拥有稳定的经费支持。90年代,大学教师发展中心普遍设立,兼职教师和终身教职教师的发展问题被提上日程。目前国内对大学教师重评价、轻发展的倾向很严重。一方面,高校没有为教师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另一方面,教师疲于应对各种考核,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个人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