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阿富汗战争是苏联对一个弱小国家发动的战争,是苏联实现其南下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美苏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在中亚地区争夺势力范围的结果。苏联在这场战争中削弱了国力,没有获得好处,反而使美国从中得利。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至今这个国家仍陷在内战之中。  相似文献   

2.
第四次中东战争是当代有限战争的另一种典型。它虽然不是美国直接进行的有限战争,但从酝酿、爆发、战争的进程和停火,都始终受到当时的两个超级大国——美国和苏联的掣肘。中东地区的支配权,原来是在美、法两个老牌帝国主义殖民国家手中。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帝国主义的干预,二次大战后,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多次发生武装冲突。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这一地区的支配权转移到了美、苏的手中。苏联支持阿拉伯国家,美国支持以色列。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表面上是阿以之间的军事对抗与较量,但内里则反映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较量…  相似文献   

3.
1939年3月以后,各种迹象表明德国法西斯的下一步侵略计划是先西击英法,后东攻苏联,因而,同苏联和解成为英法和德国竟相争取的目标。苏联领导人错估德国向英法开战将会旷日持久,所以,在唯一有可能制止战争的三国谈判中没有尽最大努力加以阻止,从而丧失了制止世界大战的最后机会,最终给国家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形势呈现大和平、小战争交叉并存的局面.从全球范围看,由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全球趋于和平.从地区角度看,由于冷战时期长期被压抑的民族、领士矛盾及宗教纠纷,随着冷战结束而爆发出来,地区战争接连不断,有时十分激烈.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所抬头.因此,冷战后维护国家主权仍是国际关系中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大事     
坚决支持苏联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提出的建议苏联政府在二月四日向英国和印度建议:由英国、苏联和印度三国倡议,在二月份内,在上海或新德里举行一个可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英国、苏联、法国、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和锡兰参加的会议,讨论台湾和其他中国沿海岛屿地区的危险局势的问题。这是苏联为和缓远东紧张局势的又一次努力。目前,在我国台湾地区的危险局势,完全是美国侵占我国的领土台湾、澎湖列岛,干涉中国的内政,并对我国人民进行战争挑衅和企图扩大侵略我国所造成的。为了消除美国这一侵略行为所引起的紧张局势,苏联曾在一月三十日向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提出了“关于美国在中国的台湾和其他岛屿地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侵略行为”的提案,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制止美  相似文献   

6.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亲爱的代表同志们: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仅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向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表示热烈的兄弟的祝贺,向伟大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人民表示诚挚的衷心的敬意。自从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来,苏联人民在以赫鲁晓夫同志为首的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共产主义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巨大成就,在联合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维护和平、制止战争的共同斗争中作出了许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安全格局是东南亚地区国际关系中带有全局性、整体性的问题。苏联在同美国的全球博弈过程中开始逐渐明确冷战中自身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取得第三世界亚非国家的理解和支持。苏联和美国都试图对这些新兴国家施加影响力,并控制这些国家倒向自身阵营,冷战中后期双方争夺的重点也开始转向这些新兴国家。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特别是中越边境战争期间的立场对这一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美国在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对苏联的一系列严厉警告是导致苏联最终放弃直接干涉企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谋划、实施和结束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展现出中国领导人对当时中美准同盟关系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解放战争,这是一场美苏参与、国共双方政治军事的实力较量.其间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因主矛盾冲突纵切交错,历时四页.其中苏联与中共关系的变化与发展,一定程度决定了这场战争的历史走向与结局.一、历史的回顾抗日战争时期,苏联系取了与蒋介石政府合作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给蒋政府较大的支持和征助.!938年三明回国时曾要求苏联向中共提供投助,伏罗希洛夫说;“如果没有中国国民党允许,苏联向中共供应武器是不当的。mp1940年…  相似文献   

9.
通过阐述苏德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对德国绥靖的表现,分析了苏联采取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政策各方错综复杂的原因,并主要从苏联长期形成的传统安全观方面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苏联在卫国战争前期军事战略方针的转变许国林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制定了不切实际的战略进攻方针。因此在战争爆发后,苏军统帅部即按这一战略方针部署军事行动,结果使苏军在苏德战争初期处于严重的失利局面。面对这一严重的形势,苏军统帅部决定改变其战略方针,由原...  相似文献   

11.
谈美国朝鲜战争政策中的苏联因素尚鸿朝鲜战争是美苏“冷战”在远东的升级。苏联虽然在朝鲜战场上没有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订却无时不受着苏联的牵制与制约。本文试就此进行分析和探讨。1第二次世界大战行将结束之时,美苏两国为了在远东地区达成战略平衡...  相似文献   

12.
埃及与以色列的“消耗战”历时三年之久。美国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全球战略,不仅积极展开对话,还向交战双方输入了大量的新式武器,这影响了整个战争的走向。特别是苏联,直接参与了埃及与以色列的空战。同时,“消耗战”也对美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开展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在其活动的实践中既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工具,又在一定的条件下成为苏联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障碍.苏德战争爆发之后,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使苏联与美英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随着盟国对德战争的不断胜利,美国和英国对苏联的担忧增加了,并且使得苏联与美英的关系在1942-1943年上半年出现了危机.为了消除这种危机,保障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为解决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扫除障碍,作为向西方国家作出的一种友好的姿态,1943年5月,斯大林作出了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共产国际的解散标志着苏联开始走上与美英在战后进行合作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中国人民推向灾难的深渊。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美英等国举棋不定,苏联则向中国伸出了援助之手。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根据这一条约,苏联不仅对中国的抗战给予道义支持,也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这对中国人民是极大的鼓舞。二三十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坎坷的发展。国民革命时期,苏联是世界上唯一支援国共合作和北伐的国家。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奉行反共政策,于1929年颁布《绝俄令》,中断了中苏关系。自“九一八”事变,东北…  相似文献   

15.
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波兰边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波兰边界问题几乎贯穿第二次世界大战始终。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它先是成了国际问题,之后又被赋予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粒棋子。苏联在波兰问题的最终解决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施加了重要影响。随着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作用不断上升,波兰边界问题的最终解决基本上是按照它的意愿和方式完成的。研究这一题目能告诉人们,战争条件下任何国际问题的解决,首先要适应和服从战争的逻辑和法则。  相似文献   

16.
美国是朝鲜战争的罪魁祸首,但作为名义中立国的苏联与这场战争的源起,也有着重大干系。战争期间,苏联在道义上和物质上援助中国军队抗美援朝的同时,军事上则采取了消极的不卷入政策。苏联当局这一政策是自私的,也是极其现实的,具有不可忽视的消极作用,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朝鲜战争是国际关系演变中的一场灾难,苏联则是这场灾难的最大受惠国。  相似文献   

17.
冷战期间,美国和原苏联展开了对中东石油的博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打入美国中东石油势力范围,但未能动摇美国石油财团的优势地位;“两伊战争”期间,美苏不同程度地对战争施加影响,美国不仅遏制住“两伊”争霸海湾的企图,而且通过压低油价的战略从经济上拖垮了苏联;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借助海湾战争和苏联的解体最终实现了中东石油霸权。回顾和反思美苏争霸中东石油的过程与结局,能够获得有关中国石油安全的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1947年,在以色列正式宣布成立前的几个月,斯大林下令必须保证未来的犹太国投向苏联最亲密盟友的阵营。以色列方向便成为苏联情报机关最优先的方向之一。本刊编译俄罗斯《独立报》文章,解密在以色列方向发生的秘密战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德军入侵苏联后纳粹德国的外交活动。由于侵略战争的扩大和德军的不断溃败,纳粹德国的外交与战争完全融为一体,已无独立的外交任务。其间的主要外交活动:强制意大利为侵略战争卖命,劝诱日本进攻苏联,为寻找摆脱战争出路而秘密谋求单独媾和。但这些活动仍没有挽救纳粹德国灭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根据苏德力量的对比情况,为了尽可能推迟卷入战争,为了避免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挑拨离间的牺牲品,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客观上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起了负面作用。希特勒发动苏德战争后,苏联倾其全力进行反侵略战争,于1944年将德军逐出苏联国土,1945年5月攻克柏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