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 《学校体育》1987年第3期发表了李行同志《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以下简称《讨论》)的文章,该文对发表在《学校体育》1986年第4期上杨明远、李小萍同志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一文提出了不同意见,从而展开了一场有关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本文就《讨论》与《思考》两篇文章所涉及到的几个主要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与同志们共同商榷。一、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的,但不是唯一目的《思考》一文的基本观点是: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最主要目的(职能),但不是唯一目的。对“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持否定态度。对确定学校体育目的提出了应当考虑的三个条件:1.学校教育的目的和国民体育的目的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制约;2.学校体育的目的要反映社会的客观需  相似文献   

2.
<正> 《学校体育》于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两位同志的题为《关于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若干问题》的文章,文中提到“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的理论有三点明显的不足”,主张“评定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最根本的标准,应该是学生是否积极、自觉、持久地参加体育锻炼。”笔者对此不敢苟同,下面就杨、李两位同志提出的几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于“对学生体质的评定在理论上尚缺乏科  相似文献   

3.
<正> 读《学校体育》1986年第4期和1987年第3期“探索园地”中杨明远和李小萍同志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与李行同志的《对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讨论》两篇争鸣文章后,很有感触,为此提笔参加讨论,发表一些自己的粗浅看法。学校体育既包含于教育之中,又属于体育的范畴。因此它既具有教育属性又具有体育属性,是学校教育中具有双重性的特殊学科。我们研究学校体育目的,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要辩证地进行探讨。学校体育大体可分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两大部  相似文献   

4.
<正> 在1986年第4期《学校体育》探索园地里发表了杨明远、李小萍两同志撰写的《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一文,受到了一定的启发。然而,作者对“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的三点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作者对学校体育目的以增强体质为主的第一点看法是:“只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学校体育,只反映体育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体育的社会属性。忽视了人的行为的目的性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我不赞成这种说法,恕我直言,作者离开教育这个大前提来谈体育的两个属性,这说明作者对体育和教育的关系仍未搞清。体育同教育的关系从逻辑法则角度来分析,是从  相似文献   

5.
<正> 拙作《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哲学思考》(以下简称《思考》)在1986年第4期《学校体育》“探索园地”发表以后,受到了不少同志的关注。“探索园地”还为此开展了关于学校体育目的问题的学术争鸣、这既“有利于研究问题,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入进行”,也有利于我们个人理论水平的提高。为此,我们首先对参加和关心这次讨论的同志以及“探索园地”表示由衷的感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相互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应该用全  相似文献   

6.
我的看法     
<正> 读了尹贞同志的文章(见本刊1983年第6期)颇受启发,我同意他的基本观点和主张。下面补充两点看法,供讨论。一、评定体育课成绩应以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为基点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体育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材内容是以各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来安排  相似文献   

7.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规律,心率变化是随年龄增长,锻炼水平的提高而“递减”还是“递增”?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但在一部分同志的认识还存在着根本对立的观点。自从焦矿学院倪雁宾同志公开发表与阮立本同志不同观点《商榷》的文章以后,逐渐地进行了这个问题的争论。我们用过自己的实践写了文章支持倪雁宾同志的观点以后,又引起杨明远同志的不同认识。我们认为杨明远同志的文章,根本问题是对概念不清,没有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把个别差异误认为普遍规律。因此,针对杨明远同志提出的问题,我们又写了这篇文章,与杨明远  相似文献   

8.
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学校体育》1993年第6期,刊登了《体育兴趣的培养与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读后获益非浅。作者在文中就兴趣的培养与全面开设专项体育课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该文给我的总体印象是:体育课的目的首先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有专项体育课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全面开设专项体育课。对此,我愿与孙耀鹏老师交换一下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进行体育教学改革,首先应该明确如下几个问题: 一、体育教学改革应围绕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此,必须完成锻炼学生的身体、  相似文献   

9.
对“体育=体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最近,在《学校体育》杂志和其它一些体育刊物上都可以看到许多关于学校体育或体育教学目的的争鸣文章,其中多有精辟之见,倍受教益。论者们围绕着学校体育目的是什么的论题,从历史、从国情、从方针政策、从世界潮流,各述己见,百家争鸣。记得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学校体育只能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体育就是体质教育”(我们把这种观点称之为“体质教育论”)。对于这一观点,要从所学的教育理论来看,我实在不敢苟同。但静想一下我们过去和现在的“国情”,我又不能不承认这一观点实在、强有力,具有必然性。在此我不想对  相似文献   

10.
本刊自1993年第6期发表孙耀鹏同志关于《体育兴趣的培养与课程教学改革——为专项体育课立论》一文后,在学校体育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我们陆续发表了几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文章。由于栏目篇幅所限,还有许多文章无法一一刊出,但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都已表明,为此这一讨论准备暂过一个段落。现将最后一批有一定代表性的来稿摘编如后。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神,更好地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加强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全国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本刊1996年第2期就有关夏冬生与沈远两同志发表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1995年第4期题为《谈体育考生术科考试前的心理准备》一文与刘小非同志三年前(1992年6月)发表在《安徽体育报》题为《谈谈高考前的心理准备》一文雷同及由此引起的争论,以《这是为什么?》为题,将有关情况公之于众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来稿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篇幅所限,而且观点也都基本相同,因此只能摘登部分来稿,而无法一一刊出。在此,我们谨向关心本栏目的读者和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3.
<正> 1983年第5期《学校体育》发表了我的“确定体育课的考核内容与评分方法的依据是什么”(以下简称“依据”)一文后,在讨论中,许多同志都发表了很好的见解,使我得益不浅。现在讨论的焦点已经集中到品德考核是否要参与评分这个问题上来了。对这个问题培抄同志在1984年第3期《学校体育》上以“品德考核应当参与评分”为题,发表了  相似文献   

14.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2008年9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就加强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提出意见,其中第6条规定:"初中学段要实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确保《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确保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本栏目在2008年11期开辟了关于"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的专题讨论,刊登了《推行男女生分班教学,确保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实效》、《对中学体育课男女生分班上课的探讨》、《初中生男女分班上课好处多》等文章,学者、教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他们对男女生分班上课的看法,文章普遍持肯定态度,主张推行初中体育课男女分班教学的模式。其实,男女生分班、分校上课的讨论由来已久,许多中学相继试行了男女生分班上课的举措,学者、教师、家长、学生包括媒体等众说纷纭,《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欢迎广大读者开展讨论分析,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发展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辽宁体育科技》1997年第4期学校体育专栏刊登了南京大学体育部宋杨同志的文章。题名为“普通高校排球专项课教学”以下简称“教学”,拜读之后,颇感大有可取之处,但又觉对本项课程的观点认识不同。“教学”一文主要观点为“学习战术增加比赛的实战能力”。虽与朱杨同志不同校籍,但授课对象都是普通系学生,以期与宋杨同志和同行们共同商榷。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体育教学目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读卢元镇同志的《主导论与主体论思辨》(《学校体育》1992年第3期),深受启示,文内针对两种不同的教育观,提出“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加工改造,为我所用”的观点,笔者极为赞同。联想到体育教学的另一个与此相关的问题,就是体育教学目标(又称教学目的)以及目标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问题,笔者也发表一点拙见。一目标与目标价值是联在一起的。建国40多年来,我国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7.
<正> 对于学校体育,何东昌同志曾提出要“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以经常锻炼为主”的指导思想。但他又强调指出:“为主不是唯一。学校体育工作要做的事情很多,各项工作应当有一个合适的关系,关系摆好了,工作就好办了。”何东昌同志的讲话是很清楚的,“为主不是唯一”,有主就有从。1979年由教育部和国家体委共同制定颁发的《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都明确指出:“学校体育工作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重点抓好普及;同时,也要不断  相似文献   

18.
<正>在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的大背景下,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多项政策出台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这是对学校体育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和部署。对于如何有效贯彻落实《决  相似文献   

19.
《体育师友》2011,(1):12-12
2011年学校体育、卫生与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和国防教育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推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深入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勘的全面实施,认真贯彻落实《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做好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调研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最近阅读了2007年《体育教学》第二期"专题栏目"中关于"学生体质下降问题"的几篇探讨文章。张晓东、张春宝、郑伟峰等老师的文章从学校教育方面、社会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出发,较为全面和辨证的分析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所在。本人读后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深受启发,我也想就学生的体质下降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