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问题的基础上,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教育范式;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以缓解由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带来的压力、紧张和困惑;培养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文化自觉。从而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本民族风格又具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2.
由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地域差异、宗教文化、历史背景、自然环境等一系列外部或者内部因素,特别是民族学生进入校园后个人的自然落差感、沟通问题的渠道、教师对民族学生的了解程度等一系列因素。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得尤为重要。研究民族学生心理因素的相关文献较多,但是都较单一,本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综述,旨在全面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采取有针对少数民族特点的干预措施,促进对少数民族学生心理正确认知,突显作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促使中华民族大团结,增进和谐校园的氛围。  相似文献   

3.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音乐教育中都包含着各个民族的学生,任何一名学生都有着特定的民族所属和赖以成长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态环境。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师,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差异和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如何正确对待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民族特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对待学生并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仅汉族有古老传统的年节,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民族喜庆欢乐的年节。有的同汉族相同,有的与汉族不同,这些年节都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研究它,也就是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风土人情和文化素养,对我国民族大团结,对研究开掘我国民间文学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问题,学者们有不少研究,但对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婚恋问题研究还未见报道。文章以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为例,对出生地、年级、性别、民族等不同的大学生的婚恋问题进行研究,在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传统的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 由于各个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和传统文化习惯不同,传统体育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充分反映了传统体育的民族特点。任何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地方的特点和本民族的特色,都是在长期的自然、社会、教化、风俗、习惯等条件的演变中逐渐形成的。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的调查分析,认为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总体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但也存在对本民族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和民族认同观念弱化的倾向。这些问题可尝试通过拓展历史文化课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等途径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教育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先就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民族中学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民族中学的地位和作用,肯定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及少数民族群众对民族中学的厚爱。进一步总结了民族中学教育统一性、多样性、继承性、开放性、平等竞争和民族特点相互结合的规律。同时还提出了师资匮乏、经费不足、生源质量低等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的压力、经济拮据的压力和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压力,又担忧未来的就业和本民族权益能否得到维护,这些压力和困惑是引起他们思想波动的主要原因。要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应该对这些压力和困惑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但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许多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因此,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将考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生涯发展理论视角提出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2.
民族认同是少数民族地区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进行民族心理认同研究对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对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意义长远。因此,从教育而言,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成为许多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他们以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大学生民族认同进行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将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维护祖国统一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的必修课,承担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祖国观、文化观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  相似文献   

14.
中国钢琴曲的民族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钢琴曲从选材、作曲、演奏诸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钢琴曲只有扎根于民族土壤,反映民族文化,体现民族风格,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和喜爱,也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高校的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已经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但是由于受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宗教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与汉族大学生许多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因此,如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学生工作者的重视.笔者将考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从生涯发展理论视角提出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管理和培养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民族院校应走在研究、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前列赵昌毅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的浓郁的民族特点。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有的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多彩,是按各民族不同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珠三角地区少数民族人口日益增加,基于有着不同生活学习经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逐渐被社会所重视,并成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五十六个民族的团结融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珠三角地区民族团结工作的开展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8.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768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采用问卷法,分析了大学生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的特点,以自尊和幸福感为心理健康的两个指标,探讨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民族认同以自尊为中介变量,对抑郁幸福感产生影响。(2)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呈正相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3)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与对主流群体态度呈负相关;(4)民族认同具有情景性,随着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民族认同逐渐减弱;(5)民族认同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主流文化社会中采取的文化适应策略,采取不同文化适应策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和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了解云南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真实状况,本研究对云南省10所高校的6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实证调研。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少数民族不同社会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性显著;母亲的文化程度对子女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校有显著性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倾向于进入收费比较低的公立大学等结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尊评分表和成就动机量表为研究工具,对西北民族大学220名汉、回、藏族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民族院校大学生自尊与成就动机的关系以及不同民族大学生在自尊与成就动机上的差异。结果发现:(1)不同民族在成就动机与自尊上有差异,但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2)成就动机在追求成功维度存在性别差异,且差异显著;(3)在自尊与成就动机的相关上,追求成功与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而避免失败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少数民族大学生自尊与成就动机虽不存在民族之间差异,但在某些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因此,要培养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就动机,需要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等方面的自尊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