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中国社会变革,传统的家庭伦理受到冲击和挑战,现代家庭伦理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家庭伦理价值观由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家庭伦理原则由家长专制向民主平等转变;夫妻伦理由重理轻情向重情轻理转变;家庭生活由亲子关系为中心向夫妻关系为中心转变;家庭伦理规范体系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实践,正推动着我们的整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而积数千年历史之久的中国家庭传统伦理关系也开始向新型法理关系转变,并随之推动了以法理关系为基础的新型家庭模式的逐步建构。  相似文献   

3.
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深入责任意识的本质,指向伦理维度;而在大学阶段个体从“家庭成员”向“社会公民”的角色过渡,又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殊性,这就涉及到其责任意识的再造、深入发展过程;所以,对于各个大学来说,既要承前启后,做好“家庭”向“社会”的角色转变责任意识教育,又要开创未来,树立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试论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伦理关系的新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中国,婚姻家庭伦理关系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特征,表现出一些新变化:婚姻家庭关系的主轴由传统的重亲子关系转变为重夫妻关系;婚姻家庭形式由相对单一变得多样化;代际关系重心由长者下移至年轻者。这一变化的发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对社会和个人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其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5.
用“中国话语”构建本土工程伦理教育体系是传统科技思想价值反映的重要方面。“以道驭术”科技思想的价值可以由当代工程伦理教育的需求决定。“价值映射”为建立“需求”和“价值”间的决定性关系提供指向性表征。定义“以道驭术”思想元素构成的“供给集”以及工程伦理教育需求元素构成的“需求集”,分析“道德跃迁”对应法则,验证了两集合之间“价值映射”关系的合理性。“价值映射”的作用在于将“个人品德修养、共同体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华传统元素”融入当代中国工程伦理教育,发挥工程伦理教育在中国话语体系下的显性功能,即立足优秀传统思想和中国实际,使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为有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处于转型期,发生了以下深刻变化:主题的转型:由统治政治向生活政治转变;手段的转型:由管制政治向服务政治转变;职能的转型:出全能政治向有限政治转变;模式的转型:由封闭政治向开放政治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主体性是存在于他我关系中的,自我依赖于“绝对他者”。为此,主体具有了为他者的“被动性”的特质,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理论主体”向“伦理主体”的转变;最后,主体性转化后的绝对伦理责任主体和诸多他者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9.
中国社会转型表现为三个方面:政治上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过渡;经济上由供给型向需求型、由封闭和半封闭向开放型、从温饱型向小康型经济的转变;文化上从依附到独立、从整体向自我意识、从以现实社会环境为主向网络为传播媒介文化的转变.转型期构成了中国新一代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背景.本文试图在分析中国社会转型的基础上探讨其对青少年自我、价值观与道德、人际关系、权威与自主等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村家庭伦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规范着农村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和谐与社会关系健康存续的支撑和保障。传统农村社会中家庭伦理主要是父子、夫妇、兄弟等“三伦”。这三伦因农村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辩证对待传统家庭伦理与道德理性积极调控相辅相成,应成为现代农村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震云的早期作品,即他写于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的中短篇小说,主要是以乡村生活为题材,主要描写乡村居民的生活困境以及随着时代的变动而引起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前期,刘震云的笔锋由贫穷的乡村转向了城市的机关大楼和都市小人物居住的狭窄公寓,以冷静而锐利的“新写实”笔法,深刻地解剖社会转型期中国官场、城市的权力关系,以及在权力结构的挤压下中国现代小市民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异化。笔者将通过对刘震云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的《一地鸡毛》《单位》《官人》《官场》等“新写实小说”的阅读和阐发,以权力为关键词,对那个时期中国城市政治经济结构的一些症状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2.
城与乡的关系史:新型城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代的城乡一体,到近代的城乡分离,直至当代的城乡割裂,中国城市的起源和进化以及城乡关系发展史,是中国未来城镇化发展的背景和前车之鉴。中国城市化的本质是关于一个植根于超过五千年农业文明的乡村社会,在经过20世纪50~70年代的高度集体化后,如何在政府主导的市场改革下迈向城市化的进程。中国未来城镇化需要跳出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传统西方思维,从历史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城市及传统乡村社会的内涵,探索如何在新一轮城镇化进程中构建互动共融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论析——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集中体现在:功利化人际关系淡化了人的感情;“人情”与“面子”仍维系人际关系;平等关系日益受重视;信任合作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策略;契约化人际关系挑战伦常关系等几方面;从社会交换理论来论析以上几种社会人际关系,并提出构建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经济伦理建设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即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各种经济行为主体都应当普遍遵循的经济伦理规范体系的建设,和主要针对企业经营过程的企业伦理建设。这两种范式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必须将它们整合起来,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本伦理关系的视角,揭示当代中国经济伦理体系形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5.
特定的生存环境促成中国当代文学独自的运行轨道与风貌。这是一个由文学的被动走向主动的过程,是一个文学觉醒的过程,是一个文学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的实质是,真、善、美的运行机制由非良性状态向良性的转化与调整。中国当代文学向诺贝尔文学奖冲刺,在于在一个新的层面上对真、善、美进行整合,都在于对世界文学潮流的认同与超越。创作模式的革新发生在历史、时代、作家与读者这四维审美情感的交汇区。文学大家应该是大哲学家、美学家与艺术家集于一身者,还要善于集中与加工群众的审美智慧。批评家、理论家既要学者化,又要作家化;既有脱俗的审美能力,又要有不同凡响的哲学修养,时代也要求理论大师的登台。  相似文献   

16.
回顾新时期30年来的许多论争,我们可以发现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问题域产生了极大的转换,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传统问题转向了西方现代美学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由形而上的问题转向了形而下的问题,由一元化问题转向了多元化的问题,由抽象思辨的问题转向了生活世界的问题等等。这些应该说是中国美学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使然,但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问题域还没有显示出本土化的趋向,因此,虽然新时期美学研究及其争论成绩斐然,但自主创新的成果还并不多见。新世纪的美学研究应该转向中国当代的现实生活问题,以构建中国特色的美学。新实践美学的努力方向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17.
转型经济研究为分析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经济转型与政府治理变革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两个基本变量。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都受制于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体制性约束。1978年以来由计划向市场的经济转型既是政府治理变革的后果.又构成后者最根本的驱动力。在经济转型背景下.政府应适时地调整治理理念,协调合法性与合理性、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重塑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建构有效政府,实现社会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政府治理也面临一系列体制性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经历了风风雨雨,文学史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文革"前以政治意识形态为指导思想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对从前的政治话语进行了颠覆,致力于追踪现当代文学的"现代化"脚步;90年代对80年代的思潮进行了深刻反思,加上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学界对文学史的理解逐渐趋向多元或者说不确定性。本文以赵树理为个案,勾勒了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历程,对各种文学史观作出了自己的评价,认为几十年来文学史观念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肯定走向怀疑,每一次的转变与其说是向真理巅峰的逼近,不如说是对文学史领域的扩展。  相似文献   

19.
贾平凹亲身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文明向以城市化为标志的现代文明转型的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他把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冲击以及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焦虑都融入作品当中。其文学作品是当代城市化进程中道德嬗变的写真。其小说中对传统世俗道德风景画的热情礼赞、对封建血缘道德关系崩溃与新型业缘道德关系形成的现实描绘、以及对道德拯救旗帜的宗教境界的神往等,无不艺术地勾勒出当代中国人从乡村生活向都市生活转换过程中复杂而痛苦的道德嬗变历程,形象地昭示着真善美作为人生终极价值目标的崇高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主要体现在:艺术话语、审美意象和艺术意象呈现出一种多重叠合与共振的特征;注重在数量众多的传统民间书法遗迹中寻觅某种可能的“现在性”,把其中的蓬勃生命力的艺术话语和自然真率的审美意象,转换成为作品的现代性因素;通过把自己的对象加以审美变形,来寻找解决矛盾与冲突的方式和途径。中国书法的现代性生产关系既规定审美意义的价值取向和尺度,又是体现为把主体的内在要求和来自现实生活的要求(新的价值指向)等因素统一起来的框架。对新时期中国书法现代性的艺术表达机制的理论分析和探讨,无疑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书法艺术在21世纪的发展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