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已受到国家及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凸显了运动乐趣的重要性。明确培养青少年运动乐趣价值,厘清影响青少年运动乐趣提高的因素,并结合体育教学实践提出运动乐趣提升策略,是使青少年真正能够乐在其中的关键。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运动乐趣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明确运动乐趣对青少年运动参与和教学实践的积极影响,发现主观认知、个体差异和课堂氛围等因素能显著影响青少年运动乐趣。运动乐趣提升策略:1)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2)合理设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在成功中享受运动乐趣;3)关注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提高运动乐趣体验;4)充分发挥同伴和教师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运动乐趣。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探明广东省青少年体质状况成因,对广东省内珠三角、粤西、粤北、粤东为代表的广州市、茂名市、清远市和潮州市的部分城乡小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显示:在身体形态指标中五、六年级城市女生肥胖比例较大,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身体机能类指标中五六年级城市学生肺活量均低于乡村学生,差异显著;身体素质类指标中体现灵敏素质的1min跳绳城市一、二年级学生成绩优于乡村学生,差异非常显著,体现耐力素质的50m×8往返跑乡村学生优于城市学生,差异非常显著;其他各类素质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从整体综合评分上看,广东省乡村小学生体质综合评分略高于城市学生,但二者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运动乐趣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由于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所产生的高兴、愉悦、快乐等中高趋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情感体验。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以及现实需求的推动下,运动乐趣相关研究备受学界重视。目前,运动乐趣强度主要通过《运动乐趣量表(PACES)》进行测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初始PACES的基础上修订成5个版本,其中4个版本已在我国进行了本土化修订。运动乐趣强度在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差异,且运动乐趣与运动动机存在重要关联,运动自我效能感与运动乐趣存在双向互惠关系,运动乐趣是促进运动参与和运动承诺最重要的因素。未来应厘清运动乐趣的概念,丰富并完善运动乐趣的测量,深化运动乐趣与相关变量间关系研究,并进一步构建本土化的运动乐趣机制模型,挖掘运动乐趣的产生与发展规律,进而探索行之有效的运动乐趣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4.
姜小冬  辛宏 《中华武术》2023,(12):82-83
本文旨在了解不同运动习惯对医学生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为提升我国医学生整体健康水平提供依据。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体质健康监测等方法,研究沈阳医学院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运动习惯特点,及其对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沈阳医学院2017~2020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医学影像学专业同学不同性别.间肥胖情况具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运动时间与运动频率是沈阳某医学院校学生骨骼肌含量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随着运动频率以及运动时间的增加,骨骼肌含量可能随之增加,这种影响在调整了性别及年级后仍然存在。建议医学生每天增加身体活动量,学校从各方面提升运动锻炼效率等。  相似文献   

5.
刘学琼 《体育师友》2009,32(3):34-35
阳光体育活动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对增强学生体质有积极意义,要使活动充满阳光、充满活力,就应注重从内容到形式,从方法到手段等进行一系列的阳光化策略,让60分钟的时空,沐浴百分之百的阳光,享受百分之百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思想 1教学内容的开发 本节课依据新课标精神,结合水平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创新学习的品质。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自我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位学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诱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去体会、去享受快乐,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级及体质指数(BMI)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和自尊之间的差异表现,并以结构方程模型揭示自尊、身体意象与运动参与程度等变项间的因果关系。方法以西南大学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确定了741名学生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17.0及结构方程模型(AMOS)统计分析软件,其中描述性、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EFA)与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被用于对相应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身体意象对运动参与程度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自尊对运动参与也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效应;自尊在身体意象对运动参与影响中承担着显著的正向中介效应。结论欲提升当代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应高度重视其身体意象及自尊的改善,同时针对不同性别、年级和体型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宜辅导。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与重视,破解青少年体质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对现存症结的准确把握与详实分析。通过客观分析国内外青少年体质概念的内涵、深入剖析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试状况,归纳比较各类体育干预促进方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提出:吸收整合国内外运动与健康指导的宝贵经验,研制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青少年体育运动指导方案,是解决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瓶颈的关键策略;重点开发强壮青少年骨骼与肌肉的运动指导方案是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学校体育时,他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谁来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和锤炼意志呢?最重要的载体正是体育教师。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强调,要高度重视青  相似文献   

10.
<正>笔者所在学校结合实际情况,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学校“永不言败·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激发全体学生运动兴趣,以掌握运动方法为抓手设计全员运动会。以学校开展的体育与健康特色课程为基础,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评价为主要依据,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为目的,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不以某名学生的成绩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让全体学生都能享受其中。  相似文献   

11.
以区域性课题"有效性教学"为重点线索,本文对高中选项模块教学、有效性教学、选项教学与体能全面发展相结合的问题,对广州市培英中学四千多名学生在2006、2007、2008年度《体能标准》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中选项教学中各选项班级的多项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各类运动项目对学生体能发展的影响有其局限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提出了反思性的意见,就如何深化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管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力求为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高中生体育兴趣现状,探讨高中生体育兴趣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本研究对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心理健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62.82%的学生喜欢体育运动,但仍有37.18%的高中生不喜欢体育运动,男生喜欢体育运动的人数明显高于女生;(2)高中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较为广泛,主要以竞技性球类运动为主。(3)大部分高中生感兴趣的项目都集中在羽毛球、篮球和跑步上(71.9%);(4)喜欢体育运动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高于不喜欢运动的高中生,高中生体育兴趣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的关系(r=0.123,P=0.000)。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经过专家咨询后自行设计的统一的调查问卷,在取得学校的支持下对随即抽取的1000名非体育专业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动机是为了健身要求和消遣娱乐的需要;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生源的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杨宝  褚婷 《湖北体育科技》2014,(1):78-79,13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高职院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以健身和娱乐功能为主,但参与的强度和频数明显较低;男同学对待体育锻炼的态度明显高于女同学;在锻炼项目上,男同学倾向于同场对抗类和力量类运动项目,女同学更倾向于健身类和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场地器材不足、宣传不够、体育锻炼意识差是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Girls’ identity constructions are influenced by the dominant sport, health and beauty discourses in their society. Rec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port and health discourses embedded in physical education (PE) compete for influence. Some of these studies have illustrated how these discourses inform girls’ social construction of body ideals and femininities, as well as their choices among physical activities. Our purpose in posing the question, ‘How are girls’ identity construction in PE influenced by current fitness and sport discourses?’ is to explore their identity construction and how they negotiate within the PE discourse as embodied subjects, as well as how they use their body as an object of display.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ieldwork among 10th grade students (15-year-olds) in a school in Oslo, Norway. The methods used include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formal conversations with the students and two group interviews. We hope that our findings concerning how sport and fitness discourses influence the students’ concepts of both the ideal body and their choices among bodily activities in PE will contribute to the debate on the future of PE. In particular, the girls’ embrace of the fitness discourse in PE is relevant to a question of great current concern: How should schools and PE teachers meet and relate to the fitness discours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We believe that if left unchallenged and permitted to deepen its influence on PE, this discourse may well ensure that body modification becomes the primary purpose of PE.  相似文献   

16.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首先要了解需求因素,不同年龄、运动能力、情趣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需求,只有根据不同年级学生不同的需求因素,制定适合学生的运动项目,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合作学习法在足球选项课中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中运用合作学习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学习法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及足球技、战术水平的提高;2.合作学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社会性的提高,提高了体育教学质量;3.合作学习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享受了运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全面发展。但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常会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损伤,机体一旦受到运动损伤,常要休息很长时间,并重新参加训练,才能达到以前的运动水平,所以可以根据损伤部位的规律和特点,及时地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合理安排损伤后的恢复性训练的强度和负荷,以及运用一些辅助的恢复性练习方法加速机体功能的恢复。怎样使得运动损伤在青少年田径运动中最大限度地避免,使得青少年一生健康幸福,便是本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6,自引:1,他引:55  
对10所高校文、理科84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按照消费水平的高低,排在大学生体育消费前5位的分别为运动服装、健身娱乐场馆门票、运动保健饮料、体育报刊杂志、小型运动器材;而性别、生源地域、体育兴趣、运动参与、体育消费品的价格是影响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研究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学习倦怠视角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体育学习现状展开调查。掌握学前专业学生在体育课倦怠的原因:身体素质差,对体育没有兴趣;课堂学习没有目标;与教师关系不好,有抵触心理。提出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练习;改变教学方法和学生对体育的态度;给予课堂学生树立明确目标;提高教师的威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相应对策。以期为幼专体育课更深入、具体的策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