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夏冬梅 《家教世界》2013,(2):182-183
关于宫体诗的界定,学界主要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进行界定,存在诸多不足。萧纲是宫体诗的创作旗手,他的宫体诗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把宫体诗从萧纲整体诗歌中抽取出来,再进行界定,有助于得到完整的宫体诗定义。  相似文献   

2.
在宫体诗的界定问题上,学术界一直以来存在争议。由于宫体诗诞生后前人从未给其严谨的下过定义,后又受道德观念及意识形态影响而对宫体诗评价不高,故随着时代推移,争议愈多。许多学者企图探寻宫体诗的源头,从狭义和广义、内涵和外延等角度给宫体诗进行界定,这些新的研究观点若能成立,将是对"宫体诗"的一种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4.
宫体诗反思     
千百年来,宫体诗被视为"色情文学"、"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绝大多数人接受.然而"宫体诗"既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存在于文学史上,则必有其存在之合理性.文章对"宫体诗"加以界定,并探讨其题材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代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萧衍及其子萧统、萧纲、萧绎与这个过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的来说,萧纲和萧绎乃宫体诗的旗手,提出过宫体诗的重要理论;而萧衍和萧统对宫体诗理论的产生则有铺垫之功。  相似文献   

6.
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产生于大致相同的时代,对产生于相似背景下的不同文学体裁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可行性和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主要对齐梁宫体诗与南朝民歌在产生与发展的条件、题材内容、表现形式、风格、描写手法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研究与论证。  相似文献   

7.
萧衍不是宫体诗人,但对宫体诗的兴起有铺垫作用。他爱好文学,创作了大量的“准宫体诗”:提携后进,积极引纳文学之士,并以才取士,为宫体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文学氛围;笃信佛教,将佛经的欲色描写带入诗歌创作,对宫体诗描写女性娇艳之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宫体诗创作之所以能够自成一体,是有其特定原因的。学者们对宫体诗之义界多有研究,倘以"新变"二字为着眼点,则可从宫体诗的内容、形式、功用三方面进一步审视佛教在其新变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南北朝时期文学革新的意识增强,文学开始崇尚声色之美。在这个特定时期产生的宫体诗,是作家为了摆脱玄言诗的影响、山水题材的束缚,追求"新变"的产物。注重女性审美和个人情感的抒发是宫体诗产生之际所追求的诗歌理想。尽管宫体诗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然而有许多描绘女性及其与女性相关物事的作品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教促进了人们文学观念和描写女性方式的转变,这为宫体诗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同时佛经也为宫体诗创作提供了范例。为了使众生免于色欲的诱惑,佛经教导众生将女性视为丑陋的有害的物品,同时面对美色不失其清净心和无染心。佛教观照女性的方式对宫体诗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导致了宫体诗创作中情感的失落和女性形象的物化,也导致了审美距离和审美心态的产生,使得诗人创作出许多富有美的意味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1.
唐代宫怨诗以作者身份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女诗人的自我抒发与男诗人的代言之作。女诗人包括有名号的后妃、和亲的公主、普通的宫女三类。这些女诗人的宫怨诗可以说是女性话语的自发者,以我手写我心,真实地透露了她们的心声,其诗歌中哀怨的内容不同而艺术风格相近,都呈现出明显的女性色彩的情感基调和抒情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列举了若干宫廷钓鱼诗加以鉴赏评析 ,分别从不同角度评价了它们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3.
阮大铖是明末著名的诗人和戏剧家。在他的诗集里 ,除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外 ,还有三、四十首“志时诗”。这些有感于“寇警”、“虏警”和朝政民生的诗歌 ,不仅与作者“诗而不能志时者 ,非诗也”的诗论相吻合 ,而且反映出作者处在人生低谷时期的特殊心态 ,同时也真实地映照出明末社会阶级矛盾、民族矛盾错综复杂 ,朝廷党争激烈 ,百姓痛苦不堪的时代风云 ,具有相当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昌龄是盛唐著名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和委婉含蓄的宫怨诗,而且还创作了大量内容丰富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诗人一生坎坷,忧伤感是其送别诗的基本格调.王昌龄的送别诗多方面地展示了诗人的生活和心灵,表现了他的忧伤之情、真挚友情、高洁情操、归隐之情和诗人奋发向上的壮志.王昌龄的送别诗以他独特的风格,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力,从而成为唐诗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相似文献   

15.
苏轼、秦观在词中通过泪、月、春景、秋景等意象,把个体的生命悲剧感引向命运慨叹的深度。词里既承继艳情思致,又结合各自身世表现出各自的人生观,进而在这个外忧离愁内忧生命的模式中渗透了生命的悲剧意识。虽然苏轼、秦观二人的家世、经历境遇大同小异,但由于人生观不同,他们的生命悲剧意识也是互有异同。苏轼的豪放旷达,让他超越现实,使其理想、抱负酣畅淋漓地宣泄。秦观始终无法摆脱现实的困扰,因而感伤凄婉,令人凄绝。  相似文献   

16.
以梁武帝为核心的萧梁宫廷音乐建设雅、俗乐并重,富于新变特征,直接促成了萧梁时代乐府诗的总体繁荣,推动了汉魏旧曲的创作热潮以及吴声西曲的宫廷化历程,产生了新的俗乐歌词体式、风格和新的俗乐创作方式,由此反映出宫廷雅俗乐建设、宫廷音乐审美旨趣与乐府诗发展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activation of aesthetics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of an acute sensitivity to melancholy and time permeating the literary and pictorial arts of Japan. In medieval court circles, this sensitivity was activated through a pervasive sense of aware, a poignant reflection on the pathos of things. This sensibility became the motivating force for court verse, and through this medium, for the mature projects of the ukiyo-e ‘floating world picture’ artist Katsushika Hokusai. Hokusai reached back to aware sensibilities, subjects and conventions in celebrations of the poetic that sustained cultural memories resonating classical lyric and pastoral themes.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this elegiac sensibility activated Hokusai’s preoccupations with poetic allusion in his late representations of scholar-poets and the unfinished series of Hyakunin isshu uba-ga etoki, ‘One hundred poems, by one hundred poets, explained by the nurse’. It examines four works to explain how their synthesis of the visual and poetic could sustain aware themes and tropes over time to maintain a distinctive sense of this aesthetic sensibility in Japan.  相似文献   

18.
元上都扈从诗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作者大多数是扈从大臣,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的创作视角广阔,给后人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形象、具体的素材;其作品多属于纪行诗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扈从诗作者"自注"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扈从诗也与这些作者的其他作品形成互补关系;客观上,像舞蹈等文化形态,诗歌形象描绘的表象方式也恰能使后人准确了解其具体风貌。这些因素,一起构成了元上都扈从诗巨大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9.
郭小川是新时期的政治抒情诗的代表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叙事诗是突破时代禁区的创作,在十七年文学中有独特的价值。作为长篇叙事诗,这三部诗歌的爱情题材,独特的女性视角,情与理的矛盾都表现得较为充分。  相似文献   

20.
陈后主为太子和继皇位后,以他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文学群体,他们把娱乐情性、集宴赏乐等作为文学创作感兴的条件。其文学群体的文风受宫体诗风的影响而呈现出浮华侧艳之风和细腻婉约之致,受其诗歌创作的集体性、欢娱性的影响,其文风亦展现出滑稽娱情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