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4月,台湾海峡两岸的体育交往取得了重大突破,双方代表达成了进行体育接触、交往的协议,促成了台北的运动队在1949年以来首次到大陆参加比赛。海峡两岸的体育界是怎样进行接触和谈判的呢?双方的协议是如何达成的呢?在海峡两岸体育交往协议达成一周年之际,我们将一位香港记者访问台北奥委会秘书长李庆华的手记奉献给读者,读者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了解这一历史性接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对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往情况进行了分析与论证。指出:服从并服务于祖国统一大业,不失时机地引进先进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是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往的两大特征;体育文化交往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台湾依附祖国大陆发展竞技体育是必由之路;两岸体育交往仍将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3.
回顾总结自1979年以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事务处理的进程,从体育、社会、文化等视角,剖析海峡两岸体育事务的内涵及在"一个中国"前提下的妥当处理方式、方法和途径.前瞻今后一个阶段内,海峡两岸体育事务处理的发展取向,为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合作事务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20多年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曲折历程划为3个阶段:发端阶段、拓展阶段、发展阶段,并分析其成因、特点和作用.认为两岸体育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打破两岸关系的僵局,实现和平统一,有利于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以及两岸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两岸的体育交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海峡两岸奥委会在89年4月7日上午10时分别在北京和台北同时宣布,今后台湾的体育团队可以使用“中华台北”的名称前往中国大陆参加各种国际体育竞赛,这一历史性的声明仿佛一声春雷,把封闭了整整四十年之久的海峡两岸体育交往的大门打开,炎黄子孙无不兴高采烈,拍手称快,国人不啻为一大精神鼓舞。九月中旬台北男子篮球队作为台湾第一支篮球队,荣登大陆赴京参加第十五届亚洲杯男篮锦标赛,开创了先河,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  相似文献   

6.
今年4月7日,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在北京宣布:台湾方面可以用“中华台北”名义赴大陆参加体育比赛。这一重大新闻翻开了海峡两岸体育交流史上新的一页。 4月17日下午,中华台北青年体操队从香港抵达北京,参加亚洲青年体操锦标赛。台北选手踏上大陆的土地,成为历史性的一幕。然而,人们觉得惊奇的是,海峡两岸体育交往多年困扰的难题何以如此迅速地一解百了。3月下旬,中国奥委会秘书长魏纪中在国家体育宣传司的一次例行的新闻通气会上还表示:鉴于台湾当局对“中华台北”的调子越唱越高我看这不利于问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研究结论:服从并服务于中国统一大业,不失时机引进先进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机制,是海峡两岸体育文化交往的两大特征,体育文化交往对两岸关系的发展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台湾依附祖国大陆发展竞技体育是必由之路;两岸体育交往仍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8.
厦台两地历史、血缘、文化、习俗相近,为两地人民的体育文化交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海峡两岸双方的共同努力,厦台体育交流合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从两岸发展的需求或同两岸经贸关系进展相比较,厦台体育交流合作的现状仍不尽人意.因此,要充分发挥厦门对台得天独厚的地缘、人文、历史、文化和政策、区位优势,选择适合厦台现状和民情的体育交往方式和沟通渠道,开创厦台体育交流合作的新局面,以崭新的姿态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中国体育对外交往,不仅在形式上曾经历了奥运模式、海外军团、引进外援等重大事件,而且在发展阶段上也形成了许多重要特征,出现了由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对外交往,逐渐向双轨制、多元格局的过渡.由此引发的结果是:不仅带来了中国体育发展的全面繁荣,而且也增加了世界范围内的体育对话与交流机会,使体育的全球化和多极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相似文献   

10.
体育作为海峡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形式之一,在长期的交流合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情报搜集、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20余年来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过程、现状进行回顾与分析,归纳出各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并对其未来的走向与前景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文献资料法,回顾海峡两岸体育交流从初始阶段的艰难起步、单向主导到双向互动,再到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展进程,分析了不同时期两岸体育交流的内容和特点,针对交流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海峡两岸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社会体育团体、场地设施、体育经费、体育锻炼情况、体育活动内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海峡两岸社区体育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3.
叶林海  佘国华 《精武》2011,(5):73-75
以海西体育旅游文化交流发展为依据,探讨海峡两岸体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依托两岸文缘、地缘、血缘、商缘、法缘、政策与文化优势资源。经调查、分析与研究,引进国际体育赛事、全国大型体育赛事落户海西,进一步开拓海西体育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打造海西特色体育旅游品牌。为海峡两岸体育旅游与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可行性操作方案。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体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对外交往作为体育强国建设的五大战略任务之一,是助力体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的重要突破口。以国际政治心理学为方法引领,对体育对外交往促进和平的作用进行理论剖析。研究认为,体育对外交往对于化解国家间“外交信任困境”具有重要作用,能够通过塑造国家间的内部知觉实现理解与共识;体育对外交往分为官方体育对外交往与民间体育对外交往,两种形式通过不同的功效与目标对传统外交的功能进行补足。通过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我国体育对外交往实践进行剖析认为,我国民间体育对外交往囿于“定域”思维;体育对外交往缺少高知名度的全球性体育公共产品;体育国际话语权处于弱势地位;体育对外交往人才队伍无法满足“多轨道外交”需要;体育对外交往智库建设不充分。基于以上现实问题,提出后续的实践路径:完善体育对外交往的预演与评估机制;保证民间体育对外交往的间接性;建立“强体育弱外交”的体育对外交往模式;构建“输出兼输入”的体育对外交往实践路径;制定专门的体育对外交往指导文件。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往出现了两次高峰期。第一次是在公元前后,从亚历山大东征开始,到北匈奴进入欧洲腹地结束,这一时期的交往表现出互相推进的姿态。第二次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直到今天,这一阶段的交往以西方体育文化向东倾泻为基本特征,直到最近30年才稍有改观。推动中西方体育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有军事战争、民族迁徙、商业往来和文化融合。就某一区域和时间段而言,包括体育在内的文化流动不一定总是从先进到落后,或从文明到愚昧。在国家林立的国际环境里,文化的流动更多地受制于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力量。民族体育文化在与异域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做到既兼容又自信,首先必须建立在国家的强盛之上。  相似文献   

16.
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综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育改革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体育社会结构的分化以及体育体制的转轨两个方面。依据中国体育改革二十年的发展进程,分为体育改革的酝酿阶段(1978年至1984年)、体育改革的摸索阶段(1984年至1993年)和体育改革的深入阶段(1993年至今)三个阶段。中国体育改革具有四个总体特征:紧迫性、渐进性、滞后性、长期性。今后,中国体育改革在宏观上将围绕着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体育将全面加入全球化进程、体育将与社会各方面进一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剖析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现状,结合体育社团的功能、特点,分析体育社团对海峡两岸体育交流的影响。研究认为,体育社团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两岸体育交流;扩大两岸体育交流内涵,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整合两岸体育资源,缩小两岸体育发展差距,营造和谐的两岸体育文化氛围;传播中华体育文化,促进文化认同,遏制台湾“本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融突"与"和合"——体育文化理解与交往的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与沟通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交往的过程进行分析与梳理。认为:中西体育文化在交往的过程中寻求差异性与强化互补性是辩证统一的;中西体育文化交往的障碍是文化偏执心态;中西体育文化最终将会实现双方的“融突”与各民族体育文化自身“转生”过程中的“和合”。  相似文献   

19.
曾有权威的论文在评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时提出:体育教学内容应包括的第一部分为“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交往,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引自王占春先生“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与体育教学改革一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4)。笔者对此观点表示赞同的同时,又在疑问:什么是“学生走向社会后,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交往,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呢,本文想在此就这一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体育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 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体育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体育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必要性,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