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永跟是浙江省巨化集团公司《巨化报》社编辑、《中国记者》特约通讯员、《警钟长鸣报》特约记者。近三十年来,他已先后在新华杜、《人民日报》、《中国记者》、《工人日报》、《新闻三昧》、《浙江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和各类体裁的文艺作品2000余篇、论文120余篇,共计几十万字。黄永跟十七岁投笔从戎,在  相似文献   

2.
由河南濮阳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鲁俊等同志编写的电视报告文学集《在大潮中扬帆》,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各新华书店发行。  相似文献   

3.
《新闻前哨》杂志特约撰稿人第五次年会6月1日至4日在思施市召开。本次年会主要议题:传达并研究贯彻全国新闻期刊会议精神;交流各地新闻理论研究信息和各特约撰稿人的研究选题;评议刊物及部署刊物工作。 参加本次特约撰稿人年会的有:宜昌日报副总编辑范长敏、三峡晚报副总编辑倪林、鄂西报要闻部主任胡仁钧、荆门日报总编室主任李国斌、襄樊日报经济部  相似文献   

4.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5.
不久前,《半月谈》杂志社举办了一次特别活动:邀请16位特约评刊员到北京参加评刊会议,评刊员是来自全国12个省、16个地区的普通工人、军人、干部、中小学教师和离退休人员。《半月谈》杂志社出资把这些特约评刊员请到编辑部来,奉为上宾,热情招待,从总编辑到普通编辑和负责版面设计、广告发行的人员,都放下手中的工作,听取评刊员对《半月谈》系列刊物  相似文献   

6.
为满足企业报、专业报编辑记者及企业宣传干部系统学习新闻业务知识的要求,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记者》杂志社在上海市黄浦区图书馆的协助下,联合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首期培训班已于5月4日开学上课。为时3个月的培训班,将组织学员较系统地学习新闻采访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并进行适量的采访与作实践,从而促进学员提高新闻业务水平和新闻实践能力。培训班由复旦大学新闻系主讲新闻业务课的副教授和讲师授课。教材采用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报纸编辑》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建设峰会暨建设行业公益年会新闻发布会于2009年11月6日在京召开。北京市工商联建筑行业商会秘书长、《城市建设》杂志社社长王克剑,以及杂志社总编辑范建国、副总编辑蔡强等领导出席了会议,杂志社副社长赵焕祥主持了此次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8.
还在五十年代末期,上海市召开文教群英会的时候,我们就听说《新闻日报》有个编辑很有本事。1960年,《新闻日报》与《解放日报》合并,当时的市委领导就指定,合并后的《解放日报》第一版,由原《新闻日报》的第一版编辑来编,并且捎话给这个编辑:叫他放心大胆地干。这个编辑就是陆炳麟。他从1960年以来,一直是《解放日报》夜班编辑组组长、夜班编辑部主任,1982年开始担任副总编辑。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地连续做了30多年夜班,在《解  相似文献   

9.
雎剑坡  郭兴 《军事记者》2004,(12):46-46
2005年报刊征订工作开始后,人民军队报社拿出资金,为全社每个编辑记优先订阅了一份全军新闻专业核心期刊——《军事记》,同时要求70多名特约记人人订阅新年度《军事记》。  相似文献   

10.
《重大报道对策》是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的“中国记者书系·对策系列”的第一本。它是《中国记者》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努力的一部分。 作为为中国新闻界服务的权威新闻专业刊物,《中国记者》紧密关注新闻实践与新闻研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着力于针对新闻工作和新闻工作者的需要,运用更具科学性和现代意义的方法,就一些重大而又是新闻实践中必须解决的课题,组织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研究者,梳理源流,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探讨规律,超前策划,提供对策。我们的这些努力,不仅反映在《中国记者》杂志上,反映在中国记者杂志社编辑的增刊《现代报刊销售》、《现代媒介经营》、《现代媒介运作》等上,同时,也更深层、更系统地反映在陆续编辑出版的丛书“中国记者书系·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记者编辑部于10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了首次特约通讯员座谈会,讨论了改进编辑工作,进一步提高刊物质量和加强本刊的宣传发行工作问题。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十几位本刊首批聘请的特约通讯员分别来自北京、山东、河北、江苏、湖南、湖北、广东、黑龙江等省、市的新闻、宣传单位和邮政部门。新华社副社长、本刊编委会主任委员郭超人到会同大家见面,并讲了话,介绍了新华社事业的发展状况,并对担任本刊特约通讯员的同志表示热情欢迎和感谢。他说:“同志们应聘为《中国记者》的特约通  相似文献   

12.
秦朔档案:1968年12月出生,1990年7月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到南风窗杂志社工作。历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编辑部副主任、主任、副社长、副总编辑,现任杂志社总编辑,广州市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省市青联委员。著有《大脑风暴》、《传播成功学》等4本专著。走进《南风窗》10年前,秦朔到广州谋职时,他的第一选择是《羊城晚报》。然而,由于晚报决策的迟缓,更由于《南风窗》的领导愿意给他一个试验的机会,让他试试看,他最后选择了《南风窗》。如今,当时《南风窗》的社长成了《羊城晚报》的社长,而他招进来的这个大学生已在《南风窗》掌舵。《南风窗》近年来发行量节节攀升,已成为在国内有重大影  相似文献   

13.
烟台航运大队宣传干事王晨钟情于业余新闻写作,笔耕不辍。4年中,他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级单位采用260多篇,他本人连年被上级机关和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荣获新闻报道一等奖。为此,船运大队先后四次为他荣记三等功。去年《陆军船艇》杂志社聘请他为首批特约通讯员。爱岗敬业、勤于耕耘是王晨立足岗位,热心业余报道的动力源泉。1992年毕业于炮兵指挥学院的他,来到了烟台警备区教导队,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专业的教员。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双操炮的手竟也“摇”起笔杆子,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警备区…  相似文献   

14.
今年第三期《新闻战线》登出一条短讯:《北京日报郊区版聘请“特邀读者”》,我觉得很是新鲜。过去只知道报刊编辑部聘请“特约评论员”、“特约记者”、“特约通讯员”,也有少数聘请过“特邀编辑”;而聘请“特邀读者”,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报刊是办给读者看的。近几年来,随着极左遗毒的不断清除和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逐步恢复,在编辑部同志眼里,读者越来越被看重。于是,新闻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6.
王伦军,四川平昌县人,1976年8月出生,1992年12月入伍,1998年7月毕业于重庆通信学院。历任某分部通信站分队长、司令部通信科参谋,第273医院政治处干事,分部政治部宣传科干事,新疆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副营职新闻干事。他从事新闻工作5年来,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各类稿件500多篇,被聘为《解放军报》特约通讯员、《人民军队》特约记者和《新疆日报》驻部队记者,4次荣立三等功,连续3年被兰州军区评为“新闻工作先进个人”、《人民军队》“优秀特约记者”,连续4年被新疆军区评为“优秀新闻报道骨干”。2007年11月14日,他奉命陪同解放军报社主任编辑郭天一同志赴帕米尔边防一线执行采访任务时,突遇车祸,以身殉职,光荣牺牲。  相似文献   

17.
滑县慈周寨乡高庄村青年农民王国体,酷爱新闻写作,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采写稿件,成为远近闻名的“土记者”。10余年来,他凭着坚忍不拔的毅力,笔耕不辍,陆续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河南日报》、《河南新闻出版报》、《新闻爱好者》等100多家新闻单位发稿1000余篇,其中《成材之路在农家小院里延伸》等30余篇作品获得省、市级新闻奖。他先后被《中国乡镇企业报》、《安阳日报》、滑县电台、滑县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  相似文献   

18.
"技术编辑"是随着资讯产业兴起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行业。新闻媒体的技术编辑,既要懂得信息技术,又要熟悉新闻业务;他要把新闻业务的需求转化为对技术的需求,并负责编写成业务技术文件;他是编辑、记者与技术人员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纽带。《纽约时报》的高级技术编辑沃特·巴瑞格先生在交流会上作了《2008业界动态》的发言,会后我们又对他作了专访,请他谈谈《纽约时报》遇到的挑战和应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传媒资讯     
《今传媒》2016,(1)
2015年今传媒杂志社赠书活动2015年12月2日在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举行,《今传媒》杂志社社长一鸣、社长助理雷小毅、主编助理王文娟及部分编辑、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李明德教授及学院部分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座谈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0.
一面镜子     
和树立先生不曾晤面的交往已有近十年了吧。我多年在杂志社做编辑工作,树立先生作为作者不时投稿,往来久了就成为朋友了。这次他又把他的新书《借你一双新闻眼》的初样寄来。我怀着很高的兴致通读了全书,对树立先生的了解又增进了几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