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考情分析 “认识肤浅、内容单薄”,是考场作文的“常见病症”。“认识肤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只看到现象的浅表内涵或次要特征.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核心,文章见解庸常甚至低幼化,缺乏新颖独到的看法:不能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来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不能揭示不同事物或现象之问的紧密联系与根本区别。看问题片面孤立。  相似文献   

2.
教学一得录     
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比较注意把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统一起来。 有位老师在教《捕蛇者说》一文时,就从文章特点出发,按照由表及里的法则安排教学过程,步步深入地进行教学。他说:《捕蛇者说》这篇文章,是抓住一个“异”字来写的;“异”是全篇  相似文献   

3.
(一) 凡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广播电视教育也不例外。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的反映,也可以说规律是人们对事物运动的本质的概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果只知其表,或者把表象当作本质,就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规律,也就不能把握,驾驭事物,对事物运动过程也就容易在认识上和工作上产生差错。 我国远距离广播电视教育经过十年广泛的实践,人们认识的不断积累,有可能也应该对它的规律进行探讨,以便正确地认识它,更好地完善和发展它。 (二) 研究远距离教育规律,首先要对远距离教育明确内涵。远距离教育是对近距离教育而言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和科学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发表过一系列精辟独到的见解,其中有两句名言常为大家所引用:“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科学正是要研究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茫茫宇宙,小小寰球,都存在着人类尚未认识的大量事物。这种种“自在之物”的本质,往往为扑朔迷离的现象、假象所掩盖。即使是社会上的某一事或自然界的某一物,我们要把握它的发展规律,都得狠下苦功,否则就不能透过庐山云雾洞察其本来面  相似文献   

5.
谚语典故话哲理邵步越第五课透过现象认识本质1.瞎子摸象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性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  相似文献   

6.
刑罚的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内在的,具有隐蔽性,需要透过现象来认识。同时,现象又是复杂多变的,既有反映事物本质的真象也有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假象。这就势必导致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出现误差或多样化,但是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因此刑罚的变化必然引起学者们对“刑罚本质”的不同看法,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关于刑罚本质的几种观点进行阐述、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笔者认为较为科学、合理的刑罚本质观。  相似文献   

7.
一一提起相对真理,人们常常把它和“局限性”联在一起。认为其“局限性”表现在:一是适用范围的局限性;二是认识真理的主体认识能力的局限性。这种相对真理观,是要表达这样一种思想:就认识的主体来说,确定的认识个体的能力太有限了,不能揭示事物、规律的本质全体;就认识的客体来说,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但其现象与本质的联系极其复杂,本质的暴露需要一个过程,或者说,在确定的时空里,只能显露局部事态及在一定层次上揭示其规律;就真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表现为:(1)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自己。(2)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明确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在方法论上就要求“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即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学作文教学应该从人出发。因为人是写作的主体。从文章的生成过程来看,任何一篇文章的诞生都要经过“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转化,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转化。而后是作者的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第二转化,其“中心”毫无疑问是写作主体。因此,写作教学就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这样就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符合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能更好地提高人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推进传统实验教学思想向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转变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未知现象和事物的探究,也就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现象及其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没有科学探究就没有科学发现,就不能确认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更不能拓展和深化人们对自然、社会及其人类自身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探究,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谬误、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一、推进传统实验教学思想向先进的实验教学思想转变 科学研究的本质是对未知现象和事物的探究,也就是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们尚未认识的现象及其事物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没有科学探究就没有科学发现,就不能确认科学理论的正确性,更不能拓展和深化人们对自然、社会及其人类自身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的本质就是科学探究,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修正谬误、不断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说明文,就一般常见的而论,主要是说明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这些事物的一种文章。人们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过或长或短一段时间,就获得了对于这些事物的理性认识——认识了它们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依据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综合,把这些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等解说明白,就是说明文。不论什么文章,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丰富而复杂的。写作时,  相似文献   

13.
“规律”是哲学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命题的关注点。要正确理解“规律”,需把握好以下六对关系。一、规律与现象的关系区别: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比现象深刻,而现象比规律丰富;现象是人的感觉器官可以感知的,而规律只有运用抽象思维才能把握。联系:规律是现象中稳定的、深刻的东西,它深藏在事物的内部;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规律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与规律统一于同类事物中。现象是人们认识规律的向导,人们只有认识了现象,借助抽象思维,完成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的认识过程才能把握规律。二、规…  相似文献   

14.
实质即本质,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这样解释:“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表现的,不能用简单的直观去认识,必须透过现象掌握本质。”历史现象纷繁芜杂,有真象也有假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不是很容易的事,因此,许多学生遇到“实质”问题往往会出错。笔者就关于实质的三种设计与解答方法,提出己见,以抛砖引玉。关于“实质”的设计有三个层次,第一种是直接设问,即实质“是什么”。这种问题的解答难度相对较小,可用逻辑思维方法去做。例如:欧共体的实质是A.资本主义自由竞…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叙事:数三角形的认识封闭及其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认为某些知识(或某种方法)不能用来解决当前的问题,而实际上却是可以解决的,那么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认识封闭现象,又将这种“把不会当不能”的认识称为封闭认识.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个认识封闭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认识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思维具有两个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思维的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思维能揭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能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性质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二是思维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揭示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思维的间接性就是思维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思维的概括性和间接性是相互联系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创新思维最本质的特征是求异性。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 ,不满足于惯见的一般现象或已有的结论 ,而是用分析的、批判的 ,甚至是怀疑的态度 ,多角度地去发掘客观事物间的差异性和现象与本质间的不一致性。“求”则思 ,思而生疑 ,疑而再思 ,这种反复的思维过程就是一个求异的过程。古人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就是指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接收新信息时 ,如果与原有的知识、经验不相吻合 ,心理上就会不平衡 ,进而产生一种力求统一矛盾 ,解决疑团的强烈愿望 ,这就是求知的动力 ,即求知的内在积极因素。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人类知识的更新 ,就是…  相似文献   

18.
浅谈不可知论的历史作用包大明不可知论作为一种哲学学说,古已有之,而且在近代和现代哲学中仍有不少哲学家持有此种观点。这种学说认为:人们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是无法知道的。由于不可知论的这种认识观限制了人的认识能力,否认人类认...  相似文献   

19.
薛景芝 《辽宁教育》2005,(7):125-125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活动,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所谓地理思维,就是人们根据思维的共同规律考察地理事物或现象,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地理事物的内部联系,达到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对比”是两种事物相比较的意思。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如果没有旁的事物相对照,是很难全面、深刻地加以认识的;而如若两相对照,则或相得益彰,或相形见绌,事物的特性会一下子清楚地凸现出来。可以这样说,对比是人们迅捷、深刻地认识外界事物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