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谢伟 《科研管理》2001,22(1):23-30
本主要研究了系统多样化程度的变化趋势和子系统与学习和后向联系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产业的进货,子系统多样化程度会降低,子系统影响和整机产品的演化,子系统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企业技术学习活动的收益同时还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实现程度,要提高子系统供应商的竞争力,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的后向联系。  相似文献   

2.
结合煤矿通风系统中出现的安全问题,基于复杂系统脆性理论,从人、设备、环境和管理4个方面研究煤矿通风系统中"参与者子系统""设备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间的因果影响关系,并构建煤矿通风系统脆性风险仿真模型;利用煤矿统计数据,对其演化过程和脆性风险的变化过程进行实证分析,进而设计系统动力学干涉实验,探究煤矿生产量变化与系统脆性风险水平变化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子系统的脆性演化最快,更容易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超能生产提高比例越高、系统脆性增长的速率越快,崩溃的时间越早。最后,提出煤矿安全通风系统脆性风险因素以及因素之间脆性关联性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影响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资源环境面临严峻问题与挑战。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亚地区的生态环境退化已经上升为全球干旱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中亚及周边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文章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周边区域的典型生态环境要素:植被要素和水资源要素,基于长时间序列的卫星遥感数据,研究和分析了其参数时空演进格局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中亚地区近几十年的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储量减少、湖泊面积萎缩、地表土壤水分减少和植被退化等。  相似文献   

4.
王仁清 《大众科技》2004,(11):59-60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国要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地增长,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那么农村应该靠什么来脱贫致富,从而实现小康呢?一是发展现代农业;二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这二项都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相似文献   

5.
正人是大自然中既普通又特殊的一分子,一方面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栖身之所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又能动地改造和深刻影响着自然,人地关系和谐与否主要取决于人,取决于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治理的技术管理水平。因此,开展自然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研究是促进人地和谐发展的重要领域。青藏高原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号称"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北半球气候调节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功能区块视角下的热岛影响因素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蓉蓉  谢苗苗  刘琦  李汉廷  郭强  李新宇 《资源科学》2020,42(12):2463-2474
针对以往热岛影响因素研究中缺乏因子综合作用及作用程度空间异质性分析的现状,本文以大都市北京为研究区,利用兴趣点(POI)数据划分承载不同人类活动的用地功能区块,结合地理探测器探究在市域整体及不同用地功能区块中植被、水体、不透水面及社会经济要素等多维因素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单因子作用与因子交互作用)。结果表明:①各单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对于地表温度的影响程度在北京市14类用地功能区块中存在空间分异。单因子探测表明整体上植被对温度的影响力高达72.3%,其作用程度与社会经济因素作用程度的差距在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块显著缩小;②因子交互作用探测显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温度的影响远大于单因子作用效果,整体水平上植被与人口交互作用是控制温度分异的主导因子,解释力达到78.9%,而在包含商业服务或公共管理服务的区块植被与人口交互作用均为影响温度分异的主导因素,包含工业的区块则为不透水与经济水平、植被交互作用为主导,且50 %区块内因子交互作用存在非线性增强现象。③根据风险探测识别出不同功能区块高温风险区特征,商业服务区块、公共管理与商业服务混合(公-商)区块为城市高温风险较高的区域。基于用地功能区块的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的解释优于市域水平的全局模型,可以较好地量化各因素在不同空间位置上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为制定分区域有针对性的城市热岛效应缓解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道"与"术"是管理者必须研究的内容.道为管理提供思想原则和行为准则,道必须顺天应人,不断创新和完善,且为广大管理对象接受.术是方法,是行为过程,应具有可行性、效率性、灵活性和遵从性.只有将正确的道与有效的术有机结合,管理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8.
本设计主要对轨道通信系统中的两个子系统进行了研究,完成了从西柳沟至西站之间传输子系统和广播子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9.
“三螺旋”模型是目前国际上研究企业、政府和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一。文章首先探讨了三螺旋模型的结构及理论含义;随后对创业型大学的衡量标准进行归纳;进而探讨基于三螺旋模型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模式,即根据科研水平和创业层次都相对比较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现状,我国高校建设“创业型”大学必须从观念和组织上进行改革,在结合国际上成功的实践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大学的不同发展水平采取不同的创业措施。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如松  欧阳志云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27(3):337-345,403,404,254
人类社会是一类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文化为经络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自然子系统是由水、土、气、生、矿及其间的相互关系来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繁衍的生存环境;经济子系统是指人类主动地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组织有目的的生产、流通、消费、还原和调控活动;社会生态子系统是人的观念、体制及文化构成。这三个子系统是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的。三个子系统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结构、秩序方面的生态耦合关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与演替方向。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是生态整合,通过结构整合和功能整合,协调三个子系统及其内部组分的关系,使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关系和谐有序,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间复合生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樊毅斌  宗刚 《软科学》2012,(1):115-119
建立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系统模型,分析了人口、畜牧业、资源、环境和旅游业子系统的内在机制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粪便生产与消耗归属与资源系统的观点。在仿真基础上,对旅游产业替代传统畜牧业的效果以及草原鼠害对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了进行产业替代和环境保护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团风县耕地资源价值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认知耕地资源价值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梳理当前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县域耕地资源价值测算体系,并以湖北省团风县为例,从村、镇和县不同地域尺度测算耕地资源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团风县耕地资源生态、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比例约为532,综合价值为466.85元/m2,约为当前耕地征收补偿标准的8.8倍;县域耕地资源经济与生态价值依附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局部地区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耕地资源综合价值与耕地区位和交通条件关系密切,并在杜皮乡、贾庙乡地区存在低值集聚。多尺度耕地资源价值研究可为甄别耕地资源价值影响因素、揭示耕地价格形成机理、推进城乡统筹一体化土地市场建立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军岩  于格  于潇萌 《资源科学》2009,31(9):1607-1611
胶州湾以其独特的环境特征与自然属性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发展的优越条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发展空间也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务件.研究胶州湾地区1980年~2000年近20年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区域未来发展有较强现实意义.研究表明:①1980年~1995年,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耕地绝对数量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绝对数量增加,耕地主要向城乡建设用地和牧草地等转换;1995年~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城乡建设用地大幅增长,耕地少量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都在减少,其中牧草地减少最多;②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可以从对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反映出来.今后需要进一步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最终实档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双赢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新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点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新疆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的地表条件及土壤保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参照区相比,减弱艾比湖地区地表抗风蚀能力,导致沙尘天气形成的不利因素首先是该区春季裸露的耕地和低覆盖度荒漠景观的分离度/破碎度较低。其次是较高的植被生态优势度、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pH值,以及较差的土壤粒度分选性。而利于地表土壤稳定性的积极因素则是植被盖度、植物群落多样性及较粗的土壤质地。在查明艾比湖地区沙尘天气发生的地表条件基础上,可以通过生物的、物理和化学的方法使上述地表环境向抑制沙尘天气发生和保护土壤免遭风蚀的方向演替。通过人工种植草、木本植物和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覆盖度。同时,注意增加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选用耐盐碱植物和先进的灌溉技术治理土壤的盐碱化,降低其pH值。掺沙改良粘重的土壤,减少沙尘源地。并按一定空间格局退耕还林还草和合理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对大面积耕地/低盖度荒漠进行充分分隔,以增加其离散程度,能有效防止土壤流失(风蚀)。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基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2000年两期共10景Landsat TM/ETM+影像,通过解译,生成土地利用图,对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各旗市的近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现出耕地明显增加,草地和林地呈减少趋势,反映出研究区开垦和砍伐现象严重;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林地转为草地主要在新巴尔虎左旗,草地转化为耕地主要发生在鄂温克自治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上要区别对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增加,内部生境更容易遭受外部的侵袭干扰;生境质量下降。两期土地利用变化结果总体上以耕地增加,各种土地类型流向耕地为主,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趋动力为人口总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西部草地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遥感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首次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不同覆盖度的草地资源以及草地内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1989年~2001年间高、中、低覆盖草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数量和特征。结果表明,12年间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它们转化为旱田的比例分别占转移总面积的77.78%、70.13%和36.57%,说明人类对草地的持续开发是造成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与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3种草地类型转化为盐碱地的面积比例随着草地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大,比例分别为0%、4.62%和32.81%,可见植被覆盖率对于草地盐碱化的发生起决定作用。从草地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呈现高覆盖向中覆盖再向低覆盖的逐级退化特征,而且这种演替规律在当前人类活动下基本上为不可逆过程,草地的退化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镇赉县的北部、洮南市的南部、通榆县的北部以及乾安县的西部。本文最后从合理利用研究区现有的草地资源、综合进行草地盐碱化的治理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修复和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Landsat TM 的塔里木河下游土地利用变化与图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闫文浩  任志远  张翀 《资源科学》2009,31(1):142-151
利用1990年~2004年的4 、3 、2 (RGB) 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对塔里木河下游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呈: 近14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体景观面积也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向塔里木河下游多次输水的结果。从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程度略低,1990年和2004年分别为0.95和0.75,表明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减弱,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整个研究区的破碎化指数较小,基质特征较明显。景观优势度较小,表明区域内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不太大。总的来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整体尚处于不良状态,主要是因为有大部分的未利用地景观作为基质。研究区LUCC除受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外,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水的地域分配及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则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空间认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耕地利用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耕地利用模式的遥感动态监测,认知丝绸之路核心带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地区的农业发展现状,同时结合两地水资源禀赋特征,总结耕地扩张过快、农业结构失衡是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根源。结合中亚与新疆水资源禀赋不足且空间分布不均、但天然草场丰富的特点,提出以流域为单元,水资源约束下的控制耕地规模、调整种植结构、积极发展高端畜牧业与精品瓜果业的发展思路,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发展提供宝贵的水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Kohonen神经网络的中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建  王军 《资源科学》2006,28(1):43-50
本文在综述我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等级体系。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根据水热气候指标与地势差异划分出我国的11个土地资源区,即东北山地平原农林用地区、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与工矿建设用地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与林牧用地区、四川盆地及秦岭山地农林用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渔与工矿建设用地区、江南丘陵山地农林用地区、云贵高原农林用地区、华南、滇南热带亚热带农林渔果与工矿建设用地区、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旱作农业与牧业用地区、西北内陆干旱荒漠与绿洲农牧用地区、青藏高原高寒荒漠与林牧用地区;在各土地资源区内部,采用自下而上归并的途径,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属性指标,以县为基本单元,应用Kohonen网络进行非监督分类,在全国续分出41个土地资源亚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