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开放、多元、立体的多重对话。对话教学论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我们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成了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指南。探寻课堂“有效对话”,宜通过潜心解读文本。  相似文献   

2.
新课标对语文阅读的本质做了准确的解读,“对话”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材编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要精心设计组织不同对象,多种形式的对话活动,让学生实实在在经历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对话,是人格对等基础上的心灵相约;对话,是相互信赖的精神的交融;对话,也是教学相长基础下的相互切磋。  相似文献   

3.
朱凯 《现代语文》2009,(8):43-4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这就告诉我们,阅读教学其实是一个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它需要我们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与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碰撞。可以说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渠道,而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却是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  相似文献   

4.
黄小云 《教育艺术》2005,(10):42-42,41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的过程诠释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动态过程.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对话”的新理念,使学生、教师、文本在对话中共舞精彩.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文。所以,我认为文本解读是实施有效语文教学的基础。它能体现一位语文老师的基本素养、文学功底。只有准确地解读文本,才可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给学生以正确、高屋见瓴的引领,才可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6.
1.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要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在学习过程中全身心地进入课文所创造的意境中与文本进行对话,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例如,教学《山泉流过的地方》一课,有的教师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让学生知其情,明其理。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产生了真切的角色认同,仿佛自己就置身于大山里,发自肺腑地对文本讲行了个性化解读:  相似文献   

7.
一、控制“权威泛滥”,主张个性解读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师的“权威”下,“对话”只能变成“训话”和“听话”,是“权威”扭曲了“对话”,使“对话”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对话要开通,惟有摒弃“权威”,走向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育的本源是心灵的唤醒与启悟,语文教学的对象只能是学生的心灵。课标提倡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对话,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元的心灵交流与互动;教师从事的本来就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而艰巨的工作,所以笔者认为“心灵对话”的教育理念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  相似文献   

9.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生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由于主体的差异性,解读的结论是千差万别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导航,以自己的解读过程影响学生的解读。基于文本解读的广阔内涵,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本期着重就“教师应如何解读文本”和“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与文本有效融合的解读之路”这两个层次展开讨论,有具体有效的解读方法,有可资借鉴的精彩教学片段,有轻松、隽永的教学叙事。之后,我们还将关注“名师解读文本的方法”和“文本解读的误区”等方面的内容,敬请期待。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于是,“平等对话”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一改了传统教学中“一言堂”、“填鸭式”等枯燥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拥有了话语权与思想权,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精彩。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话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最终使自身达到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的目的。但是,反观现在的语文教学,“伪对话”处处都是,如何将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提高对话教学的效率呢?请看一段赵丽宏的《致文学》的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12.
“文本解读个性化”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理应坚守的一种观念,秉持的一种策略,追寻的一种理想。然而在践行中,由于教学的“作秀”对学生的误导,应试的“功利”对学生的戕害,“文本解读个性化”的目标、过程、结果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失真”问题。让教学成为一种真诚的对话,让考试成为一种真实的应答,是其“归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一、以学定教,适时引导。《课标》所讲的“对话”,要求参与对话的双方或多方,彼此走进对方的心灵世界,以智慧开启智慧,用情感激活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只有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对话”,才有可能发生“感染”、“激活”、“碰撞”等潜藏在学生内心的活动,而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离开  相似文献   

14.
“对话”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词汇,它包括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中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因此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对话便成了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高耗低能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上老师似乎什么都“提到”了,但并不知道学生会什么不会什么,不知道什么知识应该在什么阶段教,语文课堂只是教课文、教思想,这是典型的“提到”式教学。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从文本的文学解读出发,根据生情设计精简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一课一得甚至多课一得,读写结合,“教会”学生;同时,学生知道与熟练掌握还有很大的距离,教师要创设各种境遇,让学生反复操练,在“操千曲”中“习得”。  相似文献   

16.
蒋智斌 《江苏教育》2012,(25):26-2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使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为敞亮。  相似文献   

17.
新课堂要求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生对话论”。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教学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过程。对话,不仅是一个时尚的名词、一个新锐的理念,而应是一种实实在在、付诸课堂实践的全新的教学行为和语文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其实这里面包含着两层含义:(1)阅读是读者与文本间主体的对话过程;(2)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对话过程。这里面蕴含着语文教学对话的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8.
解读文本是老师们在课前必须要做好的一件事,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之一。文本解读好了,课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下面我以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第六单元的的主题是“名人风采”,课文有《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和《鞋匠的儿子》。因为这个单元相对来说,离学生有点远。如何让孩子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推动学生与文本有效融合,成为文本的“知音”呢?我是这样尝试的。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阅读教学作了如下的明确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阅读教学中至少应该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对话: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学生与同伴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编者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教师与编者的对话、教师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编者与文本的对话等。那么,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这一时代要求面前,现代教学对话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文学课堂阅读教学的整合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下面试结合教学实例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伟大的悲剧》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探险单元的第一课,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传记作品。它不是胜利者的颂歌,而是为失败者所作的传记。它所揭示的人性的光辉,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浸润和净化。对于这篇传记,在教学设计上必须注重学生和教师、学生和文本、学生和学生的对话,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抓住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这一突破口,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品、评、磋、悟、议。作为享受文本的过程,要把握住阅读这一主线,以“整体感知———细节赏析———语言品味———整合感悟”一线贯之。以“南极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开课,引出南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