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活动目的:1、通过自主活动,掌握仍在使用的12个品字形结构的汉字,认识7个已经简化的品字形结构的汉字.2、激发学生认识汉字、学习汉字的兴趣.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1、汉字王国是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国度,那里的居民们相貌不一,功用各异,当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时,一篇篇精美的文章,一首首绮丽的诗歌就诞生了.今天,我们去汉字王国认识一下“品”字形结构的汉字.2、板书课题,说说什么样的汉字才是“品”字形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汉字(之二)     
汉字基本上是表意文字,因此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十分密切。分析字形有助于了解字义,所以学习古代汉语的人应当懂得汉字的构造。中国古代学者一向用“六书”解释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是人们总结的汉字结构的六种原则。“六书”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周礼只是提到了六书。到了班固才具体地说出六书的名称是“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到了许慎才具体地谈到  相似文献   

3.
汉字的形体特征,一般多指汉字笔划、偏旁部首和结构方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它在汉字形、音、义三要素中最为复杂繁难,是影响人们学习掌握汉字的重要因素之一,所谓“汉字难学,字形为最。”对此,深入分析探讨汉字形体特征对于教学、学习活动的影响作用,应当说是提高汉字教学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所在。历来的汉字教材教法,包括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以及现行的集中识宇法、分散识字法、拼音识字法、看图识字法等(也包括日本国现行的汉字教材教法),都无一例外地主要依据汉字的笔划数目、偏旁部首和结构方式这几种形体特  相似文献   

4.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的表意文字,与拼音文字相比,其显著的特征是字形结构与表意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字的这一特征是由汉字本身特点所决定的: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同音词多,又缺乏形态变化,加上方言分歧严重,而具有表意性质的汉字正好适应这些特点而满足交际的需要.因为文字是古代先民创造的,所以,汉字的这种通过其字形(偏旁、肩架)结构而表意的性质,必然被赋予了古代先民的意识、习俗、文化心理与社会背景.否则,难以形成约定俗成的能充分表意的汉字.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即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所以对古文字字形进行分析、研究,对研究中国文化尤其上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从几个汉字的结构入手,分析先民的造字过程与意识驱动,从而窥探汉字结构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上古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文字作为人类思想文化信息的载体,东汉许慎著的《说文解字》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字形、解释字义的字典。所记录的540部汉字蕴藏着古代丰富的社会生活景象,反映了古人认识自然的过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说文“示”部字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6.
《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拟对少数汉字的字形进行调整,这个举措是正确的,但尚有几点需要改进:1.“唇、蜃、蓐”等八个字由上左包围结构改为上下结构,理由不足;不如把“辱”字改为上左包围结构,这样改一个字而统一九个字。2.调整字数统计有误:“傅”字未被统计入44个拟调整字之中;“关”字字形也有变动,未作统计。3.字形调整有遗漏:“氅”等几个字的笔形变异未被考虑。为了方便人们写字,汉字整形还应全表、诸体通盘考虑,还应兼顾人们的书写习惯;规范汉字辞书的字头应该用楷体印刷。  相似文献   

7.
外文是拼音文字,学习的时候要研究拼写;汉字是拼形文字,学习的时候要对字形进行结构分析。所以,我们要象掌握外文的拼音规律那样来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因为符合汉字实际而又反映造字原则的字形分析,对于识字教学是很重要的。现在,一般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只讲独体字、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等几种结构形式,至多谈到了“品”字结构和镶嵌结构,但都没  相似文献   

8.
《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九千多个汉字承载了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信息。对《说文》"田"部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字义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挖掘出大量相关古代农业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9.
古代汉字是现代汉字的产生之源 ,现代汉字是古代汉字的流变。三千多年的历史变化 ,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与甲金文、小篆的字形结构已经有了许多的差异 ,现代汉字的字义与《说文解字》所说的本义也有了很大的距离。这是我们今天分析字理时不能不注意的问题。所谓“字理”,指的是字形与字义、字音的联系。这是一种客观存在 ,该如何分析就如何分析 ,不能是此人讲此理 ,彼人讲彼理 ,因人而异 ;也不能是因时而异 ,因地而异。当然 ,也会有一些字的字理一时弄不明白 ,自然允许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但这样的字更要求按科学的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并不是…  相似文献   

10.
汉字在造字之初,古人对它的字形结构做了缜密的研究,在其中暗含了大量的信息。无论汉字字形怎样发展变化,但现行汉字字形及其结构仍然值得研究。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资料,论述了汉字字形三个方面的作用,即汉字字形是汉民族文化的载体、思维智慧的结晶及重要的修辞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说文解字》为参考,找出《广韵》中上古使用的尤、有、宥三部字共291个。以王力先生的古韵三十部为标准,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先秦韵文的押韵情况进行系联,发现这些字因为与不同声母搭配而在上古属于不同的韵部,并且绝大多数归幽部,极少数归之部,个别字归侯部。  相似文献   

12.
以"五行"文化特性建构人物形象,这是中国古代部分小说人物形象叙事的一种特殊方式。"五行"之特性影响着人物思想、性格的特性生成,使其成为人物形象叙事的重要原型密码。其中猪八戒与林黛玉属"木",其思想、性格具有"木"的文化特性,揭示出"五行"作为文化密码对两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但两个形象的文化意义、美学意义有所不同:猪八戒是感性的厚重,林黛玉是灵性的升华;猪八戒是喜剧,林黛玉是悲剧。这不仅反映出两部作品思想意蕴的差异,也体现了两部作品美学旨趣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说文解字》以据形求义为务,在训解汉字的同时,也承载和传播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中,类聚于“衣”部的百余字。其义类及列字规律较为真切地为我们提供了审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并体现了许慎释义次字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音乐也同样源远流长。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中国音乐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溪山琴况》不仅是一部音乐美学专著,而且还深入细致地论述了古琴演奏技术、技巧和音乐表演理论。古人对琴的描述则有"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众器之中,琴德最优"之说,它因为长期在士大夫手中而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溪山琴况》的解读能让我们看到中国古典音乐之精髓。  相似文献   

15.
孔子知识渊博,文化积淀深厚,是一位旷世大儒,他用他的一生阐释了“好学”思想,弘扬了“好学”精神。从孔子求学的信念、求学的目的、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方法、求学的品格上剖析他的好学精神,还原孔子在《论语》中的好学形象,以期能对当下教育改革提供点滴启发。  相似文献   

16.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中“副词+名词”结构是普遍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副词主要为否定副词、范围副词和情态副词,名词主要为一般名词和专有名词;现代汉语所涉副词主要为程度副词,名词以抽象名词居多。古代汉语的副名结构所涉名词,在结构中体现了它的关涉性语义成分,表示属于事物本身的客观性内容,词义单一;现代汉语所涉名词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不但体现了汉语组合方式的灵活性和特殊性,也显示了汉语表达方式的经济性和多样性。副名结构在古代汉语以简洁的形式表达单一的信息,发展至现代汉语,所表达的内容丰富多彩,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具有适应现代需要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多义现象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多义现象进行研究是当今语义研究的一个热点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阴”和“阳”这两个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字的语义研究尚鲜有关注。通过原型范畴和认知隐喻的视角,我们详细地分析了“阴”和“阳”的语义发展特征,发现这两个字的语义已经形成错综复杂的语义网状结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和思维特征。  相似文献   

19.
苗族和侗族是黔东南地区的主体民族。扫寨是两个民族共有的事象。立足于文化心理学的视野,对其进行民族性格、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的比较阐释,提高对之认识理解,以利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20.
瞽史新探     
"瞽史"一词在《国语》等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千百年来,历代学者对其有着见仁见智的诠释。或以为"瞽史"是"瞽"与"史",或以为"瞽史"为独立的史职,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前的盲人史官,或以为其为文字产生后的记事史官。如果深入探寻瞽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并对瞽史的来龙去脉及瞽史之《纪》的性质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则有种种迹象表明,瞽史并非盲人史官,而是在文字产生以后主要负责追记口传史事的史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