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禅宗自五祖弘忍后分为"南宗"和"北宗",南宗主"顿悟",北宗重"渐修"。受禅宗"南北宗"说影响,明代董其昌"以禅喻画",创立山水画"南北宗"说。然而古代诗歌领域的"以禅喻诗"还不充分,还没有明确的"南北宗"说。从古代诗歌创作实际看,类似禅宗"南北宗"区别明显存在。自唐代李白、杜甫起,古代诗歌也可分两个系统:杜甫、以及后来学杜者近禅之"北宗";李白、以及后来学李者近禅之"南宗"。  相似文献   

2.
打电话     
感情有如佛家的禅——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三毛) 今天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一天,我做着作业,爸爸在另一间房里看电视。突然电话铃响了起来,一阵躁动后,话筒握在了爸爸的手中,我  相似文献   

3.
宗杲看话禅以参究公案话头为修行方便,一方面,这是对文字禅以颂古、评唱为契证之期的反叛;另一方面这是继承六祖“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的修行法门。参究话头的修行方便,非为杜绝思量,而是悟入一行三昧,疑破话头也不是知见意义上的豁然贯通。这不是会一两则因缘便以为了却大事,得断片的思想而逸禅道全体的问题,而是就性上说,见性成佛。悟后修行是其必然要求,宗杲看话禅是在对正觉默照禅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默照禅主张空心、默昭、只管打坐,是事莫问。这是牛头法融一系的继续,与宗杲所沿袭六祖般若系在禅学思想上迥然异趣。  相似文献   

4.
对禅的诸多学术研究往往陷入一个误区 :很多人在研究中常避免对现象背后的机制作深入分析。诚然 ,禅宗修行者不会通过分析去了解禅 ,因为其着眼点在“体” ,目的是全盘把握禅的精髓 ;但是 ,学者不同于禅师 ,学术研究的着眼点更应放在“用”上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使大多数人理解禅并身体力行 ,就有必要对禅的精神进行简化 ,而简化的关键是对禅悟的机制进行分析 ,找出有关感受和行为产生的根源。对禅的分析无法穷尽禅的所有本质 ,但这并非说我们不能从禅当中汲取营养 ,因为得不到全部就连部分也放弃掉的做法是不明智的。…  相似文献   

5.
正最早知道合欢树是看了史铁生那篇家喻户晓的散文《合欢树》。那时就一直以为合欢是史铁生的树,就像撒哈拉属于三毛,上海属于张爱玲,每一个作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事物,那是命中注定的结合。后来,看了雪小禅关于合欢的文字,便从此断定合欢是属于这个女子的。合欢与雪小禅是此生注定的姻缘,就像梅妻鹤子的林逋。雪小禅曾经说过,合欢树,已经和青春长在一起,难分难舍。后来,百度了合欢树,才吃惊地发现这种树在我农村老家也有。因为  相似文献   

6.
南禅浅论     
禅的起源地在中国,后传入日本,近现代以来,经过铃木大拙、柳田圣山、池田大作等人的大力介绍,传入欧美,引起重视,已蔚为显学,各种禅学机构和专著日渐繁茂,弗姆洛、荣格等人力图以禅的精神匡济西方世风,日本人阿部正雄还提出以禅为中心的新的宇宙论——“人格主义宇宙论”,以对治日本和现代西方社会的“文明病”。近年来,禅就象体育竞赛中的绕标一样,又回到了中国,它一回归,就又如乍起的风,吹皱了一池春水,立刻引起轰动效应,各种禅学著作如雨后春笋,人们对此极有兴趣:禅究竟如何呢?这个课题,也引起了笔者的兴趣,故不揣浅薄,妄加指许,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禅究竟是什么?这个论题很大,而且很难用理论说准确、完整,就好象“你是准”这个即简单又复杂的论题一样,竟让人类伟大的哲人们喋喋不休地争论了几千年,也还是没有定论。说禅是一种宗教吧,可禅却不  相似文献   

7.
语文界老前辈张中行先生写有《禅外说禅》。在下仿此书句,来个“文外说文”。不是附庸风雅,而是感慨系之。陆放翁有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以前对这诗句不曾细想,以为它同苏东坡的“人生识字忧患识,姓名粗记可以休”一样,不过是诗家语,何必当真。随着年轮的增多,渐渐体味出:放翁之言,实乃至理名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这个圈子看作文,你会产生一些  相似文献   

8.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7,(28):53-54
高三的复习不应该让学生只停留在得到题目的答案,回归课本让学生从"二次学习"的角度,从整体、宏观的高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面对我们高三的学生,必要时需要达到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对于优秀的学生更要求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禅学世界里,流行所谓禅学公案。它们是一些透着机锋语的故事,常以一种失了理性的“棒喝”,离奇的对答,来阐释“禅”的意义。禅宗的一位有名的祖师马祖道一说:“因为说的人没有什么可说的,也不能给你看什么,所以听的人不可能听到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什么。那么,说的人既不能说出什么,也不能显示什么,倒不如不说的好。听的人既然不可能听到什么,也不能得到什么,倒不如不听的好。可是现在你们这儿有许多人正在等着听我演说,其实,说与不说,都是一样的。请问你们之中已经开了悟的人,我说的究竟是什么?”从中,我们好像看到一点当前语文教学的影子了。  相似文献   

11.
一禅小美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深谙吸引眼球之道。那时整个城市已经进入深秋,禅小美却穿了肥大的牛仔裤和黑色的吊带小衫,着白色的凉拖,银饰的手链在空荡荡的腕间叮当作响,很招摇地晃着人的眼睛。口香糖噗噗地吹了又破,破了又吹,有人看过来的时候,便故意地吹出大大的泡泡,将一张  相似文献   

12.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这体现了认识的不断深化,体现了彻悟后的自然回归。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唐代从谂禅师之赵州禅与当代净慧长老之生活禅作了一些探讨,力图找到二者内在的联系与共同之处。作者认为:赵州禅与生活禅之内核乃一脉所承,都是六祖慧能禅法的继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禅是赵州禅基本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禅说     
波浪的觉悟禅说:人会有痛苦是因为没悟到人的本来面目是什么……人很自私,以为自己是自己的,于是就与别人有所比较,于是就有痛苦。  相似文献   

15.
校园歌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6.
校园歌溪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我的教育之路何尝不是这样?……  相似文献   

17.
幽默之页     
自省一天,有位学者向一位著名禅师问禅。禅师先是以礼相待,却不说禅,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客的杯子,杯子里的水已满,但禅师还在继续注入。这位学者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停地溢出杯外,终于不能沉默了,大声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能再倒了!”“你就像这杯子,”禅师说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倒空,让我如何对你说禅?”禅师是有道理的。有时候,如果我们只抓住自己的东西不放,就很难接受别人的东西。对于有些人来说,放弃不是失败,是智慧。取舍医生问病人是怎么骨折的,病人说,我觉得鞋里有沙子,就扶着电线杆抖鞋,他妈的有个人…  相似文献   

18.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细细品味发现,教师研究分析教材的过程与青原行思大师参禅的不同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9.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是水。乍一读,如堕五里雾中,参不透其中的玄机,再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吗?小时候我们被保  相似文献   

20.
拥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和"江西诗派"之宗的黄庭坚和佛法都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说他们笔下的禅诗也分别代表了唐宋诗坛的特点和最高成就。笔者从中撷取一个角度,探讨他们禅诗中"绕路说禅"("遮诠")手法的运用,一叶知秋,以此窥见两位大诗人禅诗背后的禅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