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6 毫秒
1.
一提起戏曲体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悲剧、喜剧,文戏、武戏,大戏、小戏,折子戏、连台戏,这些从不同角度分类的丰富多彩的体裁。但是,人们通常说的戏曲体裁,一般指的是悲剧、喜剧等按戏曲内容划分出的不相同的体裁。 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历来的艺术家、理论家论述颇多。我觉得鲁迅先生的两句话概括得精辟,他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里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相似文献   

2.
喜剧本质是属于喜剧美学中最深层的问题,显得抽象些;而喜剧美学中的真善美则比较具体,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以感知、感受到。对真善美有了认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地理解喜剧本质。 分析喜剧作品,首先看它是否真实,真实与否是喜剧作品的基础。从喜剧美学的意义上说,就是“真”。所谓“真”,就是指喜剧作品所反映出来的生活现象和生活流,要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刘少奇同志在1948年10月2日《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为读者服务”的口号,他说“你们写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2002,(4)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者学习班作《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者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在这里,刘少奇同志明确提出“为读者服务”,而且把是否满  相似文献   

5.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6.
在谈论喜剧创作时,我们曾经涉及到种种现象,如果我们把视角深入到最深层,就必然触及到喜剧的本质问题。 翻开西方古代喜剧史,可以看到:关于喜剧本质的论说,称得上是百家争鸣;但是,从总的倾向上去看,实际上不过是两大流派,即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前者是从精神世界出发去阐明喜剧美学的本质,把它归之于审美感受、主观意识,甚而是绝对精神、客观理想。虽然,它们在主观因素和社会功能等方面有所涉猎,并有一定的合理成份,是可取的;但是,从根本上看,由于把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主观与  相似文献   

7.
杨鹏 《报刊之友》2002,(4):28-28
1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西柏坡记学习班作《对华北记团的谈话》。他在《谈话》中说:“你们写的东西是为了给人家看的,你们是为读服务的。看报的人说好,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看报的人从你们那里得到材料,得到经验,得到教训,得到指导,你们的工作就是做好了。”  相似文献   

8.
笑一笑     
进入角色丈夫被提拔为干部之后,妻子高兴地对他说:“今后你当官了,啥活就别亲自动手了,要多支使别人去干,这样让人看起来才有个官样。”丈夫听后,上下看了看妻子说:“你说得对;那么现在就请你给我打盆温水来,然后再替我把脚给洗了!”  相似文献   

9.
一个半朋友     
我爷爷给我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仗义的广交天下豪杰的武夫。他临终前对他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就会懂得。”  相似文献   

10.
“五色土”是《北京晚报》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副刊,以文艺为主,也包罗其它的东西,例如历史、地理等等,中外古今其它内容的稿件也包含在内。邓拓同志在晚报上开了一个栏目叫做“燕山夜话”。一个星期两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和邓拓同志有所接触。他说:“你们晚报办副刊,包括办一张报纸,一定要抓一头,不能够武大郎攀杠子,两头抓不着。”怎么叫做两头抓不着呢?这是说一张报纸,包括副刊,究竟是办给谁看的,是办给上面的人看,还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电视专题片,主持人在向一位著名的喜剧演员提问,前面的一大段问话,与主题关系并不大(这是现在专题片常见的现象),最后才问到:“你认为中国喜剧与外国喜剧有什么不同,对此有什么看法?”这位演员感到很难回答,拖了好一会,才说:“我看主要在人物上……”显然,这位记者或主持人的提问让对方觉得无从“下口”。你说的“喜剧”,是指喜剧的主题,还是结构或是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等等;你说的外国,是指英国、美国,还是中东、西非?这么笼统的提问,说明提问者对这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学着写了一篇新闻稿件,拿给一位通讯干事看。他看罢后说,稿子语句还通顺,就是没有抓住特点,所以显得平淡,给人留不下什么印象。接着,他给我讲了抓特点的重要性,可我还是搞不大懂。请问,写报道为什么要强调抓特点,怎样才能写出有特点的报道来? 吴凯吴凯同志: 在采写新闻的实践中,抓特点是很重要的。啥叫特点?特点就是差别,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本质的东西。比如,花有千万种,而每种花都不一样;即使是同一名称的花,颜色姿态也各有不同,比如菊花就有数百种之多。同样叫柳树,南方的杨柳离了水就难以成活,而北方戈壁滩上的红柳却格外的耐旱。这就是特点。我们采写新闻报道,就是要抓取报道对象的特点,着力反映客观事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李同志:来信牧阅。你在信中说:“新闻对我来讲,是既熟悉叉生疏的东西。说对它熟悉,是因为每天可以从报纸上看到,从广播里听到,说对它生疏,是因为对它的认识还非常肤浅。”你还说,“投稿数次,一篇未中,几乎丧失信心了。”看了你的来信,敦促我尽快给你回一封信。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05,(2):56-56
悬吊吊四川人形容一件东西不牢靠“:看起悬吊吊的,不好。”形容一个人做事不牢靠“:他那个人,做事悬吊吊的,不行。”形容一种提心吊胆的心态:我天天心头悬吊吊的,好紧张。”某教师为了给学生邮购高考模拟题,将学生缴的钱汇去了,久不见资料寄来,提心吊胆地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收到邮包,他长出一口气,说“:这些天心头一直悬吊吊的,生怕有什么差错。这个寄资料的人办事也是悬吊吊的,那么久了才寄出来。”生活中面对僵持、窘迫的情况,成都人用一个“杵起”就形容出来了。某君回老家过年,给小辈们预备下了压岁钱,到了三十晚上,他的钱还没有拿出来,人…  相似文献   

15.
一次,我陪魏巍同志去一个单位查阅资料。在驱车回来的路上,魏巍同志从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外国记者对历次战役的报道,谈到他对当前新闻和其他一些文体的写作存在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的看法。他说:“一些外国新闻记者写的东西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比较具体、生动、形象,让人看着有兴趣,愿意看下去。当然他  相似文献   

16.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17.
报道关全局,得失寸心知。有一回,我向报社老领导请教,正在兴浓处,他话锋一转,说:“莫以为跟着叫好就省心,不,不!”我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他还是顺着自己的思路开拓。什么报人可不能学街头围观卖膏药的那帮人,只要人家双手抱拳,走一圆场,说一声:“哥儿们弟兄给捧个人场”,我们就扯着脖子直声吼:“好!”不管他卖的是真东西还是伪劣货;  相似文献   

18.
束一 《新闻前哨》2008,(7):42-44
一般来说,对一件事物.都有一个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论过程。 如果只听他怎么说的.而不看他怎么做的.是幼稚: 只听他平时说的、平时做的,而不看他关键时刻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是片面:  相似文献   

19.
有一个衙役呆得不行。刚刚说过的事,转眼就会忘个一干二净。有一天,上司叫他押解一个犯罪的和尚回府,临行时,他怕误了大事,仔细地将人与物查对了一番,便把和尚、自己和所带的东西编成了两句顺口溜。一边走,一边唠叨:“包袱雨伞枷,文书和尚我”.那和尚见衙役如此痴呆,便假装饥渴难忍,要与他喝酒后再行,呆衙役本来嘴馋,求之不得,于是将和尚的枷打开,和尚则趁劝酒之机,将衙役灌得酩酊大醉,然后把衙役的头剃个精光,又把法衣与枷给他戴上,便溜之乎也.呆衙役酒醒以后,查看了周围的东西:包袱、雨伞有,再摸自己的身上,法衣和枷也在,但见缺一个人,开始是惊呼和尚哪里去了,继而又摸自己的头,发现是光秃秃的,便说:和尚在,可我  相似文献   

20.
子生 《新闻三昧》2006,(7):35-35
报载:美国科罗拉多州联邦高地市警察,日前在当地一家脱衣舞俱乐部查黄,当场逮捕的脱衣舞俱乐部“看门人”竟然是市长戴尔·斯帕克斯。经警方讯问,他说是为了缴纳自己高额的医疗保险费才“给色情场所看大门”,而且还跟这家脱衣舞俱乐部签约签到了2007年。事发后有妇女说他是色狼,要他“引咎辞职”,他在向议会做了说明之后,要求给自己放10个月的假,要求停止对他的“质询”。4月24日首都某家可算得上家喻户晓的名报,以这条新闻为素材发表了《“美国市长”为什么去看大门?》的“来论”,对中美两国官员与社会环境进行了一番比较:“要说在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