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ABB式形容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B式形容词是现代汉语中固定的词 ,也是一类较为特殊的形容词。它有一般形容词的特征 ,又有不同于一般形容词的特点。这类词在古今的一些美文中经常出现 ,它在和谐音韵、开发意境上均有特殊效果。  相似文献   

2.
汉语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的一类词。客观事物的这一性质与另一性质、这一状态与另一状态之间往往很难划出一个清楚的界限。因此形容词在语言交际中用来表示客观事物的性状时,也就相应地产生了形容词的模糊性问题。本文拟就汉语形容词的模糊性问题,从聚类、组合角度加以分析探讨,试着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关于现代汉语动词、形容词的划分问题,语法学界历来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中认为:因为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成分的词,故把形容词包括在动词一类之中。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认为:“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把它作为一种半独立的小类,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不但“只有一件事为难: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作谓语,(即非谓  相似文献   

4.
这里所说的“实词”,主要是指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文言文中,某词属于某一词类,一股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务也有一定的分工。例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谓语等等。但也有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在古今汉语中一般都用作形容词,但在这里却用如使动词。象这种由这一类词用如另一类词的现象,语法上就叫做词类活用。实词活用与一个词属于几个不同词类的一词多类现象是不同的。一词多类的  相似文献   

5.
ABB式形容词是现代汉语形容词中很具个性的一类词。它有简约性、主观性、明确性、形象性等语用特征,并且在格式、意义、功能方面具有强烈的类化表现作用。  相似文献   

6.
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是汉语实词的主要类别,也是语言中运用极为广泛的三类词。然而怎样简便而明确地辨别某个词该属哪一类呢?这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说“障碍”是什么词?“智慧”又是什么词?便不能立即回答。传统的办法是按名、动、形的定义去套。比如名词是表示事物的名称的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词,形容词  相似文献   

7.
量词在现代汉语的分类中,被单独列为一类,属实词,具有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同等的语法地位.并被普遍地运用。但是,汉语专用量词并不多,大量的是借用量词。相比较而言,英语量词远没有汉语量词丰富和发达。此外,很多汉语量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具体的对应形式,或者一个汉语基词常常有若干个英语对应形式。这些都给汉语量词英译增加难度。汉语虽词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名县词(或物量词)和动量词。名县词又分成个体、集合、部分、容器、度量密、临时和不定量词等七种;动量词分专用、借用(或临时)、同形动量词三种。此外,还有近代陆续…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这门课程中,语法学习是一个难点。在本文中,笔者根据多年学习汉语的经验主要谈一谈现代汉语中名词、动词和形容词划分的标准及其运用,以供考生参考。划分词类仅从意义上分辨是远远不够的,通常大多数人认为它们的语法功能———词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和词与词之间的组合能力上来判断分析。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亦是如此。这三种词的划分看似简单,因为它们都是实词,并且有实在意义。但实际上也有许多词看似名词又好像是动词,很难判断到底要把它们归在哪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是日常交际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因此掌握这…  相似文献   

9.
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不能逐词逐句翻译。一方面。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而英语常用词有许多都是一词多类,有的甚至多达五类。另一方面,汉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多,一般无须转换词类;而英语一个词能充当的句子成分较少.充当不同成分需要转换词类。翻译时,在忠实原意的前提下,可以把一些英语词性作适当调整,如英文的名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英文的动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名词及副词等。  相似文献   

10.
两种语言在翻译过程中,汉语词大部分是一词一类,充当句子的成分较多,一般无需转换词类,而英语常用词大多是一词多类,充当句子的成分较少,尤其对在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充当不同成分的词时要进行词类转换,对此如何灵活运用,中把一些英语词性适当调整;1.英中的名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动词,副词以及形容词;2.英的动词可以转为汉语的名词,副词等等,由此,做到在忠实原义的前提下,使译符合汉语表达习惯,使其读感到更加通顺,自然。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语中有一类词,它的语法功能相当于形容词,但它并不表示事物的性质,只是对事物的状态进行描绘,因而既不能用“不”加以否定,也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这类词被称为状态词。由于在理解时难于用相应的等值词来说明,因此历来被认为是词语教学的难点。状态词一般以重叠式构成,在古汉语中较多以 AA 式出现,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在现代汉语中较多以 ABB 式出现,如“红彤彤、白茫茫、沉甸甸”等。  相似文献   

12.
形容词在日汉语言的表达中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汉语的形容词概念在日语中对应为日语的形容词和形容动词。日语的形容(动)词又可以分为属性形容(动)词和感情形容(动)词,其中感情形容(动)词在使用时受到人称的限制。与日语相反的是,汉语中的部分属性形容词也有类似对人称使用的限制功能。本文选取两种语言的部分形容词或形容动词,从词汇的主客观性的角度分析其对句中人称的限制作用,并将两者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倪洪源 《考试周刊》2009,(51):39-40
英语和汉语在用词、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上有其相同之处,但也有相异之处。在英译汉时,对有些在用词和表达方式上和汉语一致或相近的英语句子,可以采用"词与词对译"的方法翻译;而有些句子则不可用此法翻译,否则译文就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这时就要运用词性转换策略来完成翻译。结合英汉语的不同特点,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副词转换为形容词、名词转换为动词、介词译为动词、形容词译为动词等等。  相似文献   

14.
55名被试者学习含有形容词的同字同义词、异字同义词和反义词的词表(积极词和消极词均各半)后,对关键诱饵词、学过词和无关词进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汉语形容词学习中存在错误记忆现象;汉语形容词的真实记忆和错误记忆均存在消极偏向。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里,形容词修饰动词,一般都在形容词后加结构助词“地”.作词性分析时,“形容词+地”当作两个词看,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助词。有些学习英语的同志,却往往把“形容词+地”看成一个付词,如“安静地学”,就把“安静地”当作一个付词看。如果弄清了“地”和“ly”的关系,就有助于避免这种错误分析.  相似文献   

16.
核心具有向结构体渗透范畴特征的属性。汉语词缀"-子、-儿、-头"具有构词平面的名词化作用,后附成分"的"也具有改变词类的作用,从核心理论来看,实际上就是因为它们是所在结构的核心。汉语也存在词与短语的转类现象,即在不改变形式的情况下出现范畴的改变。词的转类使词的词类发生变化;短语的转类一般不会造成词类的改变,所以处于主宾语位置与定中结构中心语位置的动词形容词仍旧为动词形容词。转类是由零词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7.
汉语词在日语词汇中所占的比例接近半数,包括来自汉语的借词和自造词两部分,其中绝大多数是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汉语词多用于公开和正式场合。从读音上可以分为吴音词、汉音词、唐音词以及惯用音词。日语中的汉语词跟汉语相对比,有同形同义词、同形近义词、同形异义词及汉语中不存在的词四种。  相似文献   

18.
《朱子语类辑略》中的“般”只有量词词性,“一般”在还没有固化为一个词时是数量短语,在已经固化为一个词时是助词或形容词。由此窥见现代汉语中的“般”和“一般”既继承了近代汉语中的用法,又在语言的发展中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英汉语言中"X+fy"和"X+化"的词化模式、对称与不对称性及其句法特征的异同为研究内容。研究发现:英汉语言中都具有"名词+fy/化"和"形容词+fy/化"两种词化模式;但存在语内和语际的对称性和不对称性;英汉语在句法上存在差异。"形容词+fy"和"形容词+化"的句法相似,"名词+化"具有句法特殊性。英语两种词化模式所得到的动词都具有及物性,一般能带宾语,被动语,部分副词,祈使语。汉语中"形容词+化"和"名词+化"句法功能有差异,"形容词+化"能作谓语,不作宾语,用于被动句,不用在祈使句中;"名词+化"一般可作宾语,能用在被动句中,可受部分副词修饰,不能作谓语,不用在祈使句中。  相似文献   

20.
正文言文中,某一词属于某一类,一般是比较固定的。各类词在句中的"职责"也有一定的分工,如名词经常做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做谓语,形容词经常做定语、状语、谓语等等。这方面文言文和现代文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是文言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而灵活运用,不过这种活用只是这个词在句子中的临时"职务",如果离开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没有这种功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