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刘墉 《新读写》2008,(3):11-11
“不会舍,哪来得”,这是经验之谈,富有哲理意味。作者的话是说给孩子听的.当然.也是说给所有不懂得舍的人听的。“舍”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被作者阐述得明明白白,读书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也许,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相似文献   

2.
“反观当下”被作为机械的作文套路教授给学生,因滥用而成套路,这一现象的确需要批判,但也不能因此否定其建构论证的意义。梳理把握“应当如此,实非如此,故要如何解决”这样一种富有推演意味的三段式逻辑论证结构,也就厘清了“反观当下”在“应实要”论证链条中的必然逻辑和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爱,需要得到爱。孩子如此,成人如此;学生如此,教师也如此……平时,强调更多的是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育方法、有效的教育手段、有利的教育契机,去“爱”学生,而教师从学生那里得到的"爱"——尊敬、理解、感激,却常常被忽视。教师是教育者,更是人,也需要得到爱,这样工作起来才会心情舒畅、乐此不疲、富有创造性,从而达到爱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杏花趣谈     
马荣国 《现代语文》2007,(5):128-128
杏花在人的笔下是常写不衰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弋时,绿水人家绕。”将花落生小杏的情状写得很细腻,很微妙,给人的感觉是新生催旧物,旧物孕新生,富有一定的哲理意味。同时,这寥寥几句,还将生机勃勃的春景写出,给人以崭新的希望。宋祁《玉楼春》中“杨柳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以“闹”字见红杏开放之神韵。这里用听觉写视觉,以动写静,技法可谓独特。[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他清贫,却又十分富有;他富有,却又甘于清贫。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刘让贤。刘让贤是清贫的:朴素的蓝布衣服,平常的茶水馍馍,狭小的办公室,简陋的住宅。然而,他也是富有的:慷慨解囊,给学校添置电视机;出手大方,办起少先队活动室;先后资助学生的钱达九千元,拥有少先队工作卡片一万多张。假如把节约的工资有入银行生利息,假如用十万元奖金装修自己的住宅,刘让贤何至于如此:“寒修’。但他偏要超凡脱俗,宁肯自己穷,也要让山里人的孩子都能读书,让土族山乡有更多的识字人、中专生和大学生。“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人师者,如…  相似文献   

6.
一曾见梁漱溟行书“静观”立轴,结体、章法皆不拘一格,写得随意、开展,总体属于新文人的字。其中所带颜体笔意,是否受其举人父亲梁济的影响,不得而知。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笔名寿民或称瘦民。《民国报》总编辑孙浚明,曾为梁写一扇面,上款题漱滨,梁见后甚合心意,从此便以为名,梁漱溟为人写字看来颇受孙浚明的影响。二梁漱溟在日常著书或坐而论道时,喜谈“静”字。曾说人心特征,要在“其能静耳”。又说生命原不是静的,但“感觉和理智却是生命中最静的了”,强调“心静”,强调“人于深静”,认为如此“则人类生命中许多隐…  相似文献   

7.
【评析】这节课给人一种回肠荡气、意味深长的感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数学环节的设置上,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全课的主体结构为“游戏导入(动)——情境探索(静)——操作巩固(动)——情境应用(静)——游戏拓展(动)”。这样的动静搭配,学生学得不累。这里说的“动”与“静”,只是相对而言的。  相似文献   

8.
健脑五法     
一、超觉静思。长时间的紧张脑力劳动,会使精神疲劳、头脑昏涨、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此时不妨进行“超觉静思”,即静坐,双目微合,自然地进行深腹式呼吸,抛开各种杂念,默记呼吸次数,再默念“松、松、松”、“静、静、静”,如此3分钟,即可取得显著效果,人的精神为之一爽。  相似文献   

9.
静,顾名思义安静。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都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下作诗、构思名作。又有一位学者这样说:“静想出智慧”。静的艺术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在数学教学中也能产生如此大的作用,试想在数学教学中也能借鉴这种艺术,大胆地舍得用“静”,当然这里的静并不是绝对地安静,更不是课堂教学的平淡与冷场,只是在教学中恰当巧妙地设置一些时间“静”,让学生有足够时间静静地思考分析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巧妙设置“静”的环节,大胆地舍得用“静”呢?  相似文献   

10.
查静 《江苏教育》2007,(6):20-21
提到“静”字,人们会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词语:寂静、平静、宁静、幽静……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诗句描写的是“静”态:“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这是一种独处的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是没有私心杂念的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静……与静相联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明月、幽林、清泉、星空、古刹……一切皆让人宁静。在古人心里,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中文自修》2001,(7):8-8
茅盾先生《风景谈》中的风景,“沙漠驼铃”、“石洞雨景”、“桃园小憩”……原本很一般,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的贫乏,增添了景色,人创造了第二自然!”其实,不仅风景如此.文章也如此。生活给我们的机遇同样多,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无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这道出了“无痕教育”的真谛。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轻描淡写的一句鼓励,富有深情的一个眼神,不露痕迹的一个暗示……都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产生极大的影响。“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与各学科相结合的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如此,它不应该是口号式的道德说教,而应该由我们每一位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无痕”渗透。那么,如何做到“无痕教育”呢?笔者在写作和中学语文教法课教学中,总结出如下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3.
雨辰 《家长》2003,(Z1)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虽然非常富有,但是他深深地懂得“豪门容易出败家子”的道理,因此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花钱十分“吝啬”。这给我们做家长的在教育子女上树立了良好的典范。比尔·盖茨深刻地认识到金钱可能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宁可将大笔的钱捐献给社会慈善机构,也不愿多给孩子钱让他们随意挥霍浪费。近5年来,比尔·盖茨和他的妻子向社会捐款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他对社会对慈善事业如此大方,然而对子女却十分“小气”。他曾多次公开宣称:“我不会给我的继承人留下很多钱,因为我认为这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在比尔·盖茨…  相似文献   

14.
指导学生把文章写具体○甘玉梅(乐平市第一小学)一、展开想象,把一句话写具体少年儿童是富有想象的。这种想象蕴藏着创造的种子,是十分可贵的。在教学中我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把话写具体。如给学生一个句子“教室里静极了”,要求学生回忆生活实际中教室里...  相似文献   

15.
“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学本族语如此,学习英语更是如此。语言的学习需要毅力,需要克服困难,需要付出精力和时间,需要面对希望而又面对失望。因此语言学习是一枚苦果,教师就是给语言学习这枚苦果上抹上一层欢乐果酱的人。没有这层欢乐果酱的教学是枯燥无味的机械作业,结果老师不快乐.学生也不快乐。[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静心     
王祺 《小读者》2010,(12):31-31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如此睿智的人物都如此看重静.足以看出静的重要。所以,我们要静心思考,静心学习.静心做事。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文,用静(无声)来写静的有《琵琶行》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赞扬这种笔法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是,人们强调“静”的时候,有时却偏偏要用“声”来描写,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也听得见。事实确是如此,当我们走到杳无人烟的地方,固然有静的感觉,但在寂静中听到声音,非但不感到闹,反而更觉得静。这就是“以声写静”之妙。  相似文献   

18.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有传奇色彩:在读中学时,学文学、油画,成绩最差,均被告知是“不可造就的人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素质——给他以新的动力和源泉,建议他去学化学。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燃了。他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在同类学生中,他的成绩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19.
【引言】 孔子云:“仁者静。”诸葛亮告诫子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欧阳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曾国藩于家书中明示:“静坐思,心正气顺。”“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这些先贤十分重视用“静”治理心灵家园,修身养性,认为宁静的心境可以使人思虑全面、深刻、敏锐、细腻,有利于开发智能;  相似文献   

20.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1世纪的教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我们必须保持年轻的心态,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富有激情 心态年轻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富有激情。这个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一批富有激情的“诗人”来书写。在这个时代,落后封闭、老气横秋的“教书先生”是难以勾起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的。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蕴含着作者饱满的激情,非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共振、共鸣不足以达其妙处。其实,不单语文课如此,即使是理科的教学,也不应该是平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