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一提起公开课,大家就会把它与“标准课”“竞赛课”“表演课”“任务课”“豪华课”,甚至“作假课”联系起来。在教师们的心目中,公开课的名声有每况愈下之势。公开课到底怎么了?难道我们坚持推行了这么多年的一种课堂教学研究形式,就是这个样子吗?显然不是。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是学校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必经过程,通过公开课中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师生互动过程,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广优质教学经验,提高常态课教学效率。但公开课的立足点究竟是“公开”还是“课”?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关系着公开课的价值走向,关系着教学互动中师生地位的正确认识,关系着新课改的务实推进。本文以公开课的“课”为基本立足点,以探讨政治公开课的应有价值为契机,明确当前高中政治公开课暴露的问题,探讨政治公开课形式与内容、主导与主体统一的路径,推动政治公开课向常态课回归,提高政治公开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一、追求“四个转变”,接轨常态化高效课堂
  “课堂回归自然,回归常态化”是现在比较热门的话题,让公开课返璞归真,把课上得简单真实,从现有的资源出发,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拉近公开课与常态课的距离,让大家觉得可看、可学、可用,这才是公开课教学的导向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各样的示范课、优质课、展示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越来越多。然而,反观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不禁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什么样的课是“常态课”?如何在“常态课”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如何使“常态课”教学也能产生与“公开课”一样好的效果,我们该如何去耕种好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呢?  相似文献   

5.
一驳公开课“耗时费力”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把公开课与常态课放在同等位置上。两者虽然同为课,但是还有不同。公开课除了与常态课一样担负着育人任务外,还担负着大范围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的任务,必定要求精益求精,需要的是取众人之智。同时,在大兵团的“打磨”中,既锻炼了执教者,也相应地增强了执教者所在组织的学习研究能力。这是耗时费力吗?  相似文献   

6.
?吴勇———我们需公开课一、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要之美。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  相似文献   

7.
吴汉平 《学子》2012,(11):1-1
现在学校教研风气日益浓郁,开设的各种教研课也名类繁多。但凡上到公开课,各种教育设备均派上了用场,试教、试听等程序也一一安排妥当……久而久之,我们不禁要质疑,为什么一到上公开课,就这么隆重呢?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不需要作秀的公开课,不需要平时我们无法做到的华丽的公开课,我们需要的是扎实、真实、平实的常态下的公开课,需要的是...  相似文献   

8.
公开课和常态课好像酒店饭与家常菜,酒店饭要色、香、味俱全。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们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反复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观摩名师课堂、反复研磨,真是挖空了心思。有的教师因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而一战成名,也有的教师因不成功而谈“课”色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公开课呢?笔者认为要备好知识线、情感线、组织线、语言线。下面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为例子谈谈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终于冲破了“满堂灌”、死气沉沉的瓶颈,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期。一节节竞赛课、展示课、观摩课、特色课、高效课在各学校竞相比拼,互争高下,进行得如火如荼。公开课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途径之一,是教师们相互学习的平台,当我们开阔眼界的同时,也让我们有了眼花缭乱、不真实的感觉;当教育教学改革为我们注入新的血液的同时,我们更应注重公开课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相信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对上“公开课”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它可以向其他教师展示自己风采,与同行交流教学理念和方法。“恨”的是为了让所上的“公开课”出新出彩,许多老师绞尽脑汁,同时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到的东西并不多。是啊,一节精彩纷呈,课件制作美仑美奂,课堂气氛活跃的“公开课”,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究竟如何呢?与同样内容的“常态课”相比,教学效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1.
时下,公开课已成了一顿“可餐”的“秀色”,一提起公开课,在教师的心目中就是一场十分完美的、赏心悦目的戏剧表演,教师在欣赏完这样的表演后,一般都深有感触地说:“这课太美了,只可惜咱学不像。”这样就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意义。如何还公开课以本来面目,如何真正体现公开课应有的价值,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上海建平中学副校长程红兵的话说,就是要给人以“常态”的东西,要求真、求实,不要演戏,为此,笔者提以下建议:一、事先不要“千排万练”众所周知,演员为了演出成功,在进戏之前都要进行排练,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何时哭,何时笑,…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都组织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公开课、观摩课,笔者有幸参加了多次县、市组织的“课改开放日活动”,受益匪浅,但对于一些课中许多做法却不敢苟同,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提供了鲜活的教学参照 公开课,它最大的特征来源于它的示范性,这是它与常态教学的本质区别。在公开课的课堂上,信息传递对象不仅是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因此,常态课就好比教师的“自留地”,在遵循基本规律的情况下,想怎么“掘”就怎么“掘”;而公开课则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别人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公开课"的德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的最初出现,是作为一项教学教研活动,用以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最佳方法策略、推广教学经验。然而,由于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能,“公开课”的功利作用被强力扩张,“公开课”也逐渐演化成“表演课”、形象课”,甚至还出现了“公开课”作假的现象。但是,对“公开课”  相似文献   

15.
公开课和常态课好像酒店饭与家常菜,酒店饭要色、香、味俱全。为了上好公开课,教师们课前做了大量工作,反复阅读教材、上网查资料、观摩名师课堂、反复研磨,真是挖空了心思。有的教师因上一节成功的公开课而一战成名,也有的教师因不成功而谈“课”色变。怎样才能备好一节公开课呢?笔者认为要备好知识线、情感线、组织线、语言线。下面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确定位置》为例子谈谈自己粗线的想法。  相似文献   

16.
公开课应是本真的课、平实的课、高效的课。当前的公开课教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花里胡哨,教师无法进入真实的教学状态,学生无法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因而,有必要对公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让公开课常态化,让常态课优质化。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公开课因其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而受到批判。常态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面对纷繁错综的论争,我们应该以怎样更为理性的态度完善教学实践呢?我以为,把公开课上成常态下的公开课,追求自然本真的风格和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效果。细分公开课,完善教学评价体制。要真正发挥公开课的价值和作用,就必须科学地建构、理性地批判,让公开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时常跟同事谈论公开课的问题,大家虽各抒己见、各执一词,但最终也会形成一些共识。笔者以为,常态课是原生态的基石,公开课是艺术化的雕石。公开课并不排斥常态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9.
从教几年,听的公开课不少了,确实获益匪浅。然而不知为什么,近几年却越来越“怕”听公开课。听公开课,我有“三怕”:一怕完美无缺的表演。听公开课,最怕见到酣畅流利的表演,最怕听到完美无缺的回答。因为这样的公开课,往往只能有一种原因———乏课。“真实是一节课的生命。”没有了真实这第一要素,任何优秀的公开课都黯然失色。一节乏课,老师反复演练过无数遍,学生按程式回答,这样的公开课除了像舞台剧一样向人展示外,还有什么实际价值?我们的学习毕竟不是演戏。况且,我们一天到晚在呼唤诚信,一天到晚在教育学生要诚实,讲真话。而我们老师…  相似文献   

20.
所谓公开课,即指在公众的场合,一人执教,让听课的教师“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教学之目的的课。常见的公开课类型大致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汇报课”“实验课”“竞赛课”等几种。“竞赛课”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公开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