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校联结可显著促进高中生未来取向心理品质的发展,然而其作用机制尚不明晰.采用问卷法对1771名高中生进行调查,考察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学校联结与高中生未来取向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感恩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意向性自我调节显著中介学校联结与未来取向的关系;感恩显著调节学校联结与未来取向的直接路径,以及学校联结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影响未来取向的中介路径.学校、教师和家长应采取措施,增强高中生的学校联结水平和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感恩品质的培养,从而有效促进高中生未来取向心理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学校氛围与初中生学业成绩、内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感知学校氛围问卷、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学业成绩问卷、青少年自评量表的焦虑抑郁分量表和外化问题行为问卷,对811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师生支持既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内外化问题行为,也通过促进意向性自我调节对其产生间接影响;(2)生生支持对学业成绩、内外化问题行为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但通过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3)自主性机会可通过促进意向性自我调节间接影响学业成绩和内外化问题行为,同时对学业成绩也有独特的直接效应.  相似文献   

3.
采用学习氛围量表、学校适应量表、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和意向性自我调节量表,对663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学业情绪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初中生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这一中介效应能否被意向性自我调节所调节.结果发现:学生感知的教师自主支持、学业情绪、意向性自我调节、学校适应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消极高唤醒和消极低唤醒学业情绪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校适应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学业情绪的中介作用受到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为了改善和提高青少年的学校适应水平,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营造自主支持的教育氛围,注重改善学生的学业情绪,同时着力提升青少年的意向性自我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7,(3):136-141
为探讨中学生时间管理倾向、学习成绩和自我调节学习之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自我调节学习动机与策略问卷》对25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并使用SPSS 18.0和AMOS 22.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显示: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和自我调节学习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中学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高中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中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在时间管理倾向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为探讨家长教师关系、师生关系、学校联结和中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采用家长积极教育观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学校联结量表、学业成绩问卷对689名中学生进行测查.结果 发现:师生关系在家长教师关系与中学生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师生关系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受到学校联结的调节.研究基于家校合作的视角,构建了影响学业成绩...  相似文献   

6.
以广州市中学生601人为被试,采用"内—外心理控制源量表"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探讨广州市中学生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不同学校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控制源影响有显著差异,重点学校学生表现得更内控;(2)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显著关系,其中与适应良好行为呈负相关,与适应不良行为呈正相关;(3)青少年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社会适应行为,其中对适应良好行为起负向预测作用,对适应不良行为起正向预测作用。研究结论:心理控制源能够影响社会适应行为。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感恩量表、学校联结问卷、学业成绩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410名四、五和六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早期青少年感恩与学业成绩、网络成瘾的关系,以及学校联结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感恩与学业成绩显著正相关,感恩与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学校联结在感恩与学业成绩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在感恩与网络成瘾关系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自我调节和自主发展都旨在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协调学校、家庭、社会资源的能力并管理自己的重要品质.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可操作性,使得意向性自我调节可以成为自主发展的重要指标,通过研究中学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意向性自我调节水平的支持方案,从而促进中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自编问卷对深圳市初中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方法:编制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以深圳市初中学校的4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和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的关系。结果:(1)编制的"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指标;(2)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居住条件和父母亲关系方面存在差异;(3)中学生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和自我伤害行为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自我伤害行为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同时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研究结果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结构和测量工具,采用变量为中心和个体为中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深入探索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类型特点及其与学校适应的关系。基于对来自北京、辽宁和河南三省2099名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1)青少年积极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积极发展水平与幸福感、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积极发展水平较高的青少年可分为全面积极发展型、高能力高自信型、高品格高联结型和高联结高自信型,其中全面积极发展型的人数占比最大;(3)高积极发展组的青少年的学校适应水平显著高于低积极发展组的青少年;(4)不同发展类型的青少年在学校适应方面表现有所差异,其中全面积极发展型和高品格高联结型青少年的学校适应水平整体相对较好。该结果提示我们,积极青少年发展的各维度彼此关联、相互促进,积极发展水平与学校适应存在重要关联。培养积极发展的青少年,不但要重视品格教育和能力发展的关键作用,也不能忽视自尊自信以及良好的社会联结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学校联结在相对剥夺感与留守儿童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学校联结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对广西746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相对剥夺感、学校联结与问题行为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2)相对剥夺感不仅能直接预测问题行为,也能通过学校联结的中介作用对问题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调节了相对剥夺感与问题行为的关系,留守男生问题行为受到相对剥夺感影响更大。本研究基于经典相对剥夺感理论、依恋理论和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理论,揭示了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发生机制及性别特点。  相似文献   

12.
责任伦理不仅强调行为动机的善性,而且强调行为结果的善性,对青少年进行强调信念和结果的责任伦理教育是未来责任教育改进的可能向度。责任伦理的原始模型是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庭维度是责任伦理教育的重要维度。数据分析显示:尽管中学生承担家庭责任的意愿最高,远超过其他维度,但现实中中学生仍以学业为重、很少履行家庭责任,家长也很少给予中学生践行家庭责任的机会;随着年级递增,中学生家庭责任水平逐级升高;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中学生责任形成的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力量在其责任发展中的重要性不断递增。未来要引领家庭在培育青少年责任方面履行基本责任,为中学生健全人格养成、心理健康成长奠定基础;需加强学校与家庭的配合,进一步提升学校责任教育课程和相关活动效能;进一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共同促进青少年责任伦理发展,这些都是提升中学生家庭责任伦理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自残行为具有模仿性和传播性,一旦发现,需要立即主动干预.心理教师或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自虐、自残与自杀等行为的前兆应有高度的警惕,发现情况立刻要上报学校,并展开疏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与学校关系研究是一个宽泛且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领域。美国“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调查”把学生与学校关系这一宽泛的研究领域聚焦到学校联结这一专门领域的研究,提出学校联结与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相关,是健康风险行为的保护性因子。之后的“学校联结的温斯布雷德宣言”肯定了学校联结的重要性及其重大现实意义,界定了学校联结的内涵,强调其与学生学业和健康状况的直接关系,并提出提高学校联结的策略及未来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A5):21-22
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青少年中学生的年龄阶段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没有形成,正是叛逆和探索社会的年龄。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多元化发展时代,社会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因素不断增加。对于农村中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有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网络游戏等,其容易造成农村中学生产生偏差行为。中学生阶段正是偏差行为出现的主要阶段,同时也是偏差行为矫正的关键阶段。中学生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共同矫正中学生的偏差行为,使得中学生逐渐的认知和纠正偏差行为,转变为社会认可和遵守法律法规回归道德规范的好少年。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中学生学校体育评价量表》《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和《快乐感量表》对1900名初一至高二学生进行测查,探讨了学校体育评价对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学校体育评价与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相关非常显著;差异分析发现,对学校体育发展评价越积极的中学生体验到的主观幸福感显著更高;除体育管理外,学校体育评价的各因子(包括学校层面评价和个体层面评价)对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具有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结论:学校体育评价是中学生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源。  相似文献   

17.
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性别差异、学校差异。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与学生成就之间的关系,在中学低年级,其相关不显著;而中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便成为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以及物质主义在二者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妒忌量表、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和自然联结量表对905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妒忌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与物质主义呈显著正相关;物质主义与自然联结呈显著负相关;物质主义在妒忌对青少年自然联结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认为,妒忌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还可以通过物质主义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青少年自然联结。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学生手机依赖对社会情绪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手机成瘾指数量表、视觉表象清晰度问卷、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对152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手机依赖显著负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和自我价值感,视觉表象清晰度、自我价值感显著正向预测社会情绪能力,视觉表象清晰度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自我价值感;(2)视觉表象与自我价值感在中学生手机依赖与社会情绪能力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中学生手机依赖通过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以及视觉表象—自我价值感的链式中介作用对社会情绪能力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372名青少年进行调查,采用自我报告法,收集感觉寻求、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和网络游戏成瘾的数据,运用层次回归方法考察社会印象、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关系间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感觉寻求正向影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2)正面社会印象和情感联结在青少年感觉寻求与其网络游戏成瘾之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即感觉寻求通过提升青少年对网游玩家的正面社会印象促进其对网络游戏的积极情感联结的形成,进而影响网络游戏成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