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港台新儒家所提出的“儒家三期说”背景下,李泽厚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儒家发展四期说”。蒋庆继承了李泽厚对于汉代儒学的评价,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复兴“春秋公羊学”,一方面批评宋明理学与港台新儒家的“心性儒学”传统,另一方面批判当代自由民主制度,提出“政治儒学”的主张。本文通过分析蒋庆由“公羊学”向“政治儒学”的思想脉络,分析“政治儒学”内涵的“百家言”向“王官学”的转化困境。  相似文献   

2.
梁漱溟作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代表人物,通过三种文化意欲观,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又发掘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在价值,从而得出了儒学必将复兴的结论。站在整个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立场上,解析了梁漱溟儒学复兴论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他这一论断实现的契机和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作为早期现代新儒家的领军代表人物,通过三种文化意欲观,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又发掘了中国传统儒学的内在价值,从而得出了儒学必将复兴的结论。站在整个早期现代新儒家的立场上,解析了梁漱溟儒学复兴论的思路,主要分析了他这一论断实现的契机和现实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儒学复兴思潮在中国大陆的泛起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现代新儒学不同,当前的儒学复兴不是一家独大,而是众说纷呈、多元并存。基于现代新儒家之困境与传统文化研究思潮的勃兴,人们为儒学的未来前景提出一系列独到见解,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蒋庆的“政治儒学”、黄玉顺的“生活儒学”与干春松的“制度儒学”。总的来说,虽然这些理论并非均有现实可行性,但它们标志着儒学研究路向的新展开。  相似文献   

5.
余英时认为,儒家“道统”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新儒家所谓“心性”,只不过是从“道学”中抽离出来的“道体”;宋明理学中虽然增添了“内圣”的向度,但“行道”依然是宋明理学家“第一义”的愿望,“内圣外王连续体”才是宋明理学的本义。余英时认为,儒学的批判是从内部开始的,反对用西方的哲学观念来阐述儒家学说。余英时不相信中国今天能够重建一个全面性的儒家文化,但余英时又认为儒学将在私领域继续发挥直接的效用。无论从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儒家定义看,余英时都不是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是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新儒学即是对儒学的复兴,也是一种崭新的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援佛入儒",严格区别真假儒学,深刻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这是梁对中国传统儒家所进行的有力的改革。梁漱溟想通过儒学的现代化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新儒学的诞生。梁先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有利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  相似文献   

7.
论儒学的价值结构及其现代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考察儒学,提出儒学的价值系统呈“三层次结构”。其中,君权至上是核心,决定着儒学理性思维和价值选择的主导方向;父权至尊是君权至上的社会保障机制;伦常神圣作为价值中介,使君权至上与父权至尊得以相通互补,而且具有了可操作性。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分析了儒学的“格式塔”学术模式,辨析了儒学的理性与合理性问题,认为儒学的现代命运远不像现代新儒家们讲的那么乐观,复兴儒学难免事与愿违。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新儒学研究公认的大家,方克立先生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求厘清现代新儒学发展线索,全面把握其丰厚内涵。方先生不仅发起现代新儒学研究思潮、主编现代新儒学丛书、发表综论现代新儒学文章,还对现代新儒家进行深刻细致的个案分析,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透视方先生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景海峰先生是大陆现代新儒学研究的著名学者,以坚定的学术立场、开阔的哲学视野和独到的思维方式,力图揭橥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轨迹和精神风貌。他对儒学近现代转型的深思、对现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的评判、对儒学未来走向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现代新儒学的研究视阈。在此意义上说,现代新儒学研究是解析景海峰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新儒学的活力 ,在于它力图“植根儒家传统 ,面对现代人存在的问题 ,发出有哲学意义的洞见”的追求。“儒学三期”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它对于“五四”思潮的批判 ,对于宋明理学的评价 ,不仅有失偏颇 ,而且对自身追求也是一种严重束缚。  相似文献   

11.
被中国大陆根本唾弃了的儒家文化,这几年在西洋和亚东骤然热了起来。西洋人目之为救世良方,东方“五龙”当之为治国精髓。实际上远在70多年前中国大陆一小批学者已经预言有今天儒家文化的复兴了,70多年来他们一直为儒学的“现代化”努力“创造”着。这些人就叫“新儒家”,他们的创造文化叫“新儒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 ,道学研究 ,进路多方 ,自清代以来 ,大要莫外或经学的、或史学的、或哲学的三种法门。清代经学家视道学为“宋学”(宋代经学 ) ,忽略道学实乃宋儒从经学中分化出来的新哲学形态 ,并不等同于“宋学”。近世史学家与哲学家称道学为“新儒学”、“新儒家”,史学家认为“新儒学”的产生及传衍 ,如佛出现于世一样 ,是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一大事因缘”;哲学家无论是自号“新理学”的冯友兰 ,还是诸多所谓“现代新儒家”,均不满足于“照着”道学讲的哲学史叙述方法 ,而是借助道学史料 ,运用西方传入的哲学方法 ,把道学研究推向了“中西会通”的中国哲学创作阶段。现代社会可以有多元的道学研究 ,而不可能形成一元的所谓“现代新儒家”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新儒学是对儒学的复兴和重新诠释,他试图通过"援西入儒",对中国传统儒家进行改革,凸显儒学在现代社会的精神价值,化解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紧张。梁漱溟通过儒学的社会化来实践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严格区分真假儒学,援佛学入儒学,这些都对新儒学的诞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梁漱溟的新儒学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于当今中国的文化重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已经成为事实。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立场与价值观念,人们对大陆新儒家进行了多向度、多侧面的分析、研究与评判。本文拟对学界大陆新儒家产生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关系、个案分析与未来展望四个论域的研究成果略加梳理与剖析,以期展示他们对大陆新儒学思潮的深情关切与深沉之思。  相似文献   

15.
儒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先后经历了先秦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和现代新儒学等阶段。每一阶段儒学所呈现出的新特点,都与当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儒学自身理论的嬗变及对佛道思想挑战的回应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6.
儒家蒙学教育——儒学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们现在的儒学研究主要停留在学院和书本上,只是观念的构想和学术的梳理,流于玄虚和空谈。要复兴儒学,就要使儒学成为现代社会普遍的价值认同,儒学的社会化无疑是儒学走出现代困境、完成现代复兴的根本出路。儒学的社会化可以有多种途径,儒家蒙学教育是基础性的途径,应该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重视,更要引起致力于儒学复兴事业的专家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高处不胜寒”──现代新儒学道德形而上的迷惘李培超现代新儒学是指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以儒家学说为本位来吸纳、会通酉学的一个学术流派。迄今经过几代新儒者的薪火相传已蔚成学术园地里一片茂盛的森林,引世人瞩目。现代新儒学的全部理论核心和出发点就是关于形而...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诚信乃进德修业之本,立人立政之道。宋明理学作为儒学的复兴,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对诚信极为重视。周敦颐、“二程”、朱熹等理学家不仅为“诚”的内涵作了哲学思辨的演绎,还把“诚”作为维护“天理”的精神、元点加以阐发,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儒家诚信观的哲理化。  相似文献   

19.
能否从传统儒学中引申出现代科学,能否从传统儒术里开发出当代民主,以及儒家伦理能否推进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这是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从宋明理学的逻辑分析切入,通过对现代新儒学思潮的历史反思,揭露了其学术神话的诱惑实质及其学术思路的虚幻建构,指出,作为文化思想遗产,宋明理学和传统儒学是我们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世界性的学术研究价值。但我们必须澄清三个理论问题。1.心性义理之学是不是近现代意义上的科学?2.义利公私之辨有没有管理学水平上的民主?3.天人内外合一之道能否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该文先分四个阶段对20世纪儒学的沉浮作了历史回顾,预测了21世纪儒学的命运。文章认为儒学能否变革与儒学变革能否成功是两回事,儒学不能成为传统文化现代化的主导思想,应以“大海能容百川”的心态来对待现代新儒家。作者预测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复兴的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