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语境是读者理解语言文字必不可少的语言环境,只有在具体语境下,语言文字才有其功能意义,也只有立足语境下的阅读理解,才有可能将文本意义和理解意义统一起来。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准确理解文本意义的语境策略有多种,如联系上下文语境、阅读情景语境、补充背景语境、识别文体语境和拓展文化语境等。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策略,对文本的理解将更深入、更准确。  相似文献   

2.
<正>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语言发展,即通过阅读文本的训练和积累,形成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掌握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方法。小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就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情境中,这样才能主动地感知与把握对象。这个情境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化的情境;二是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字时的情绪状态。只有语境与心境合  相似文献   

3.
英语阅读的困境在于阅读者缺乏相关的异域文本信息。翻译行为在阅读者母语认知框架内引入新信息,扩展阅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帮助阅读者以较小努力建立与英语文本的最佳关联,从而达到阅读交际的目的。阅读中的直接翻译行为强调对文本交流线索的体现,是引导阅读者达到更准确阅读的重要策略。由于对相关性的强调,对异域隐喻的翻译行为将进一步减少认知努力,使阅读理解更加顺利。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是对文本的加工和理解过程,所谓的阅读理解是指通过书面语言的感知获得意义的一种思维过程。那么,阅读理解训练又是指什么呢?说白了,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内容,是在理解训练中经历"思维"训练的一个过程。概括地讲,语文阅读理解内容训练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文章内容并获取其意义;另一方面是把获得的意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理解内容训练的重点是第二方面,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反映。理  相似文献   

5.
文本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始终是阅读教学的重心。而阅读教学的关键是将学生带入文本情境。所谓课文情境也就是文本语境,借助文本情境的阅读理解才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体验式阅读。文本是作家生活体验的结晶,因而阅读活动就是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读体  相似文献   

6.
语境是一篇文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者创作文章时,运用语言文字创造出特定的语境,表达出特定的交际目的;读者阅读文章时,要在语境的制约和引导下掌握文本的意义。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语境,是文本解读的有效策略。那么,应该如何抓住语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呢?  相似文献   

7.
在外国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根据阅读文本与阅读情境的需要对译文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既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又可以促使阅读知识更高效地完善和建构.求同辨异之中,使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更透彻的认识,不失为阅读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全方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感悟语言就是要对语言的准确性、丰富性、情感性、形象性进行揣摩把握,这也是语文课堂永恒的主题。感悟语言的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认识的最基本要素。将对一个字词的理解扩展到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的准确把握,是…  相似文献   

9.
境界一:引导发现,吾将上下而求索教材是一种载体,它既承载着一定自然的、人文的、科学的常识,也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意志,还承载着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因此,在解读教材、解读文本时,既要让学生读懂文本语言文字的特定语境意义,还要能透过语言文字本身读懂所承载的内容。也就是说,既要理解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的含义,又要理解文本本身的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的表达方式。运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去解读文本,首先要让学生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用探索的眼光和怀疑的精神从文本中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学而无疑,非学也。”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10.
文本语言是作者基于严谨的语法系统,将自己的价值蕴藏在语言文字内部的一种文字符号系统。每篇文本的语言之中都包含丰富的价值意图和严密的逻辑联系。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形象化、直观化的思维认知阶段,对文本的理解如果仅仅停留在符号认知体系,就会对文本的感知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助图式理论,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提出要引导学生运用文本角色图式策略把握形象、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事件图式策略厘清线索、引导学生运用文本场景图式策略认识特色、引导学生运用文本状物图式策略理解寓意,提高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1.
解构主义对于文学文本以及作者思想的解构没有确定的文本要意,主张文本读者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习俗、历史背景、思维模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角度对于文本进行阅读以及理解。因此,解构主义语境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可以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以及理解角度有多种文化阐释。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语境对于文学翻译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2.
在创造性阅读的语境下,人们追求文本解读的新奇性和多样性。文本阐释一度迷失了边界。把方法论引进文本阐释,可尝试创造性阅读从“无序”到“有序”,从“无法”到“得法”的转变。《边城》作为20世纪的经典小说,在结构语言学的分析中,重复叙事加剧了作品的悲剧意识,作品中每个人都跌入到爱的旋涡;心理分析折射出翠翠爱的梦境和作者重建美好家乡的乡土梦幻;在新批评的解读中,渡船、边城、虎耳草等呈现出多种意蕴。多元阐释使得这部具有经典意义的小说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Three self-paced reading experiments examined the effect of context on interpreting subsequent sentences and in the difficulty of revising initial misinterpretations of subsequent temporarily ambiguous sentences. Target sentences containing noun phrase/sentence (NP/S) coordination ambiguities were preceded by contexts that either did or did not support the preferred, incorrect “NP and NP” interpretation. Online reading times and offline comprehension question responses were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Results suggest that when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incoming text is consistent with propositional content of the context, readers often hang on to the resulting coherent interpretation even when subsequent input contradicts it.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a) context affects reading times and final interpretation; (b) when context and comprehension questions bias readers toward the incorrect interpretation, even unambiguous sentences are regularly misinterpreted; and (c) both semantic content and syntactic form of context influence how the context and subsequent text are integrated in memory.  相似文献   

14.
19、20世纪以来西方文论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转移,即从专门研究作者为主转到专注于文本,近几十年又转向以研究读者为主。西方文论史的变迁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是巨大的。“正读”和“误读”作为文学阅读过程中的两种主要的阅读方式,“正读”考察的中心是作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误读”强调读者能动性,是一种创造性的文学阅读,它追求对文本意义的转换引申。“曲解”是“误读”极端化的方式,是背离文本客体属性的不合理解读。  相似文献   

15.
J. M. Barrie's 1922 address Courageconstitutes a paradoxical rhetorical text. In his oratorical debut, Barrie offered seniors at St. Andrews poignant and explicit advice concerning life's liminal passages, even as he carefully obfuscated his own identity. This essay offers two readings of the text to illuminate an altern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and context in rhetorical criticism. The first interpretation focuses on the obvious textual paradox related to liminality. The second reading moves from the “textual context” to the social and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argues that working within the address is the rhetorical form of “the closet.” Recontextualizing Barrie's address from within “the closet,” renders visible a second “invisible context” related to homosexuality, opening a new interpretive doorway for the critic.  相似文献   

16.
关于《许三观卖血记》的符号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号解读是传播案例分析的有效手段。任何文本都可以通过其蕴涵的各种符号加以解读,文学丈本尤其如此。关于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解读方式很多,其中,从符号学这个角度进行阐释的尚少。如果对其中的丈本符号(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进行剖析,认识和理解其符号背后所隐含的多种意义,进而对我国的现代化道路进行深层反思,亦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误读"是成型的阅读理论。将"误读"理解为个性化阅读的一种状态,有理论依据。可以将"误读"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对于中学生体味文本时出现的"误读"情形,并不太需要介意。引导学生尊重文本及解读史,是避免"错读"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文学类文本解读的传统方法,基于社会一历史视域的解读,“知人论世”有其合理性与历史意义。但在现行教学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加之课程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提倡与实践,更有利于完成“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因此,以“知人论世”为切入点,在继承“文本细读”重视文本、语言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循着文本的层次突围”的解读方法,旨在达到丰富文本内涵、指向学生个体阅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吴国干 《成才之路》2021,(11):78-79
文本细读既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又是一种重要的阅读学习方法。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通过多推敲、多体会、不过度、多方法的文本细读,让学生融入到文本的情境中,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文章探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文本细读的有效策略,以丰富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提升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境强调了听话者在交际中发挥的认知主体作用。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交际双方在认知语境上越趋同,交际就越成功。以该理论为基础所引入的趋同性认知语境概念,突显了"最大化互动-渐进性趋同-最大化相似"理念,呈现了如何定位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词汇、短语、句子及篇章意义及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习者建构趋同性认知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