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而不同特色取胜--高等学校办学特色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和而不同 我国<国语·郑语>记载着史伯回答桓公的一句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也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和而不同"是指要承认"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使事物衰竭."不同"就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避免趋同发展,从而形成独自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和",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大智大慧的深刻哲理。"和",一是主张多样,二是主张平衡,"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提倡宽厚之德,发扬包容万物、兼收并蓄、淳厚中和的"厚德载物"的博大精神。"和谐教育"的提法和理论也源远流长。孔子强调"和为贵"和"有教无类",提出一个非常深刻的论点:"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即是承认多样,主张多样,不相同又和谐,从多样中寻求统一,通过多样达到精益求精。早在我国西周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183;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在承认人的差异、不同的基础上寻求统一、理解,而小人则强求同一,抹杀人的个别性。孔子论述的是当时的社会和谐之道,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不同”,是指物质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和”,是指不同事物相辅相成、共生共长。“和而不同”的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和均衡,达到总体上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论和式鉴赏     
引言和,在古代指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调和在一起。《韩诗外传》说:“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和合”即对立面的统一。有时和与同对举,扬和而抑同。《国语·郑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弃矣。”意思是说,“和”是将性质不同甚至相反的事物安排在一起,即所谓“以他平他”,事物才能生长、繁荣;“同”是将无差别的事物凑合在一起,即所谓“以同裨同”,事物终归走向没落,难以为继。孔子将和同说与臧否人物联系起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①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腊思想家那里,和的…  相似文献   

5.
"和"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指不同事物对立统一而达到的平衡协调状态。它在承认不同事物之矛盾、差异的前提下,将其统一于相互依存的整体中,并取其长而克其短,使之达到最佳的情势与节度。  相似文献   

6.
蔺德文 《中国教师》2010,(Z1):249-250
<正>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学校,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和谐校园应包括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7.
应该说,"和谐"更多地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各派共同的精髓,其道义宏大.深入考察"和谐"的意义,发现其内涵可以凝聚在"和而不同"这四个字中.换言之,和谐并不来自于事物的同一,而恰恰来自于事物不同方面的对立统一.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同",这才是"和",才能促进事物发展.大凡人类的大智慧都是相通的,这不正是世间万物联系发展的矛盾统一规律吗?  相似文献   

8.
【正】"和而不同"是中华古典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源远流长。《国语·郑语》:"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古至今,许多学者都对"和而不同"作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和而不同"是认识万物生成,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际关系,处理不同学术不同文化之间关系的重要原则,是社会发展、学术...  相似文献   

9.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地方,作为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必然带着社会的特征,必然带着从古到今人们探索的问题而存在.构建和谐校园既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也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和谐,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协调、融洽、合作等意义.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新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大学生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教育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构建和谐大学生公寓,成为推进高校标准化公寓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江苏淮阴地域文化是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形成的重要文化背景."和而不同"思想既不单纯求"同",也不单纯求"异",而是努力寻求二者的最佳结合.周恩来"和而不同"思想在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和谐产生美,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和谐也是教育的追求。和谐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身心和谐、教与学配合和谐,学生整体素质和谐发展的教学,是老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是教学的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3.
吴建明 《教书育人》2008,(12):17-17
现今的学校管理工作只能择其主要方面加以考察、把握,进行"有为而治",对其他则"无为而治".<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借鉴这样的理念,我认为现在学校的管理工作应该秉承"和而不同"的思想.即"有为而治"与"无为而治"应该一起使用.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中“和”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和”在中国儒家文化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意义。“和”不是“同”。“和”承认、肯定矛盾,“同”则取消矛盾。“和”是事物矛盾多样性的统一、平衡和协调状态。平衡、协调是动态的平衡、协调。儒家常把“和”与“中”联系起来而为“中和”。从“中”字构形来看,是事物上下左右平衡的关节点。而且表明这平衡的关节点是一个“度”,具有“量”的性质,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属于平衡,平衡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实生物”。“和”是事物的常态,“变”只是达到新事物“和”的一个短暂的过程。“和”是儒家追求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和而不同","和"是和谐、统一;"同"是相同、一致。"和而不同"即寻求多元化、差异性的统一发展。语文阅读课教学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学生具有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对同一文本的阅读理解有所不同。教师通过和而不同的策略,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能使学生放飞思维,读出个性化感悟,从而使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6.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论语·子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作者劳伦斯在塑造两对同性人物时的颇多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思想不谋而合。和谐、对立关系在两对同性之间被完美诠释。矛盾的统一让人耐人寻味。两对同性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也处处彰显矛盾,高度凝练的语言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笔者将从文中两对同性之间的描写,诠释"和而不同"思想之精华。  相似文献   

17.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18.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 本人曾撰文对哲学“矛盾”概念的含义作了新的探讨和阐释,认为,“矛盾”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性质范畴—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两极对立(或自身背反)的性质;二是作为关系范畴—指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或两个相关事物之间所具有的不平衡、不一致、不协调或互相排斥、互相否定的关系.基于对“矛盾”概念含义的这一新的理解,对于矛盾的普遍性、绝对性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原因等问题亦应相应地作新的理解和说明.  相似文献   

20.
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舒适感受,产生最佳效益。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课堂犹如一个"微型的社会",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应努力构建和谐的课堂,让学生有真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