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青年记者》2007,(24):123
在中国举办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年会上,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被授予“杰出记者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一国际新闻大奖。 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成立于1971年,是由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65个国家和国际机构资助的全球性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专门从事公益性农业科技研究与示范推广的国际机构。  相似文献   

2.
2007年12月4日晚9时半,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首次在中国举办年会的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举办隆重的颁奖典礼。主持人宣布,第一项大奖是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杰出记者奖,获奖者是:来自中国的《人民日报》记者蒋建科。世界银行副行长兼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主席凯瑟琳(Katherine Sierra)亲自为蒋建科颁奖。这是中国记者首次获得这个国际新闻大奖。  相似文献   

3.
6月28日,我到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下基层采写的最后一篇稿件见报.总计9篇下基层稿件中,有6篇被评为A级稿,3篇上了头条."新闻是跑出来的,脚底板下出新闻",这句话在"记者下基层"活动中再次得到了验证. 近年来,我积极参加<(莱芜日报>组织的"记者下基层"活动,收获了一些好稿件,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的内涵、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4.
2008年,频频发生的记者被抓案,让新闻记者一次次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作为被抓记者朱文娜和李敏的代理律师周泽,其言论必然会为公众瞩目.<青年记者>2009年2月(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受贿罪阴影下的记者被抓现象>的人物专访.本文力图从法律的角度,对周泽律师的观点提出质疑,就记者受贿究竟是"错"还是"罪"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情暖凉山     
我最早走进凉山始于13年前. 1997年,中国记协、国务院开发办、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组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记者分赴全国各地贫困区.这一举动在当时被称为"新闻扶贫".我作为天津日报记者,代表天津地区新闻工作者参加"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奔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临行前,我查阅中国地图,在四川省西南部找到了凉山--一片由深黄和浅黄涂成的山地.没想到,此行我与凉山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6.
我姓农     
怎样当好一个合格的农民通讯员?这是我思索了多年的事情。三中全会以后,我重新拿起了笔,立足于我那小小的中堡村,努力反映农村的种种变化。近几年我每年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稿件都在百篇以上。连续七年被县委宣传部评为优秀通讯员。1987年还被盐城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89年4月去北京参加《农民日报》首届优秀通讯员表彰会,登上了天安门。我深  相似文献   

7.
仅仅在路上     
2009年,我从事新闻工作的第三个年头,作为一名青年编辑记者,我时常庆幸自己能够一毕业就加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辈们常说:"工作的起点就像人生的指向标,它可以决定一个人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 能够加入最重要的广播媒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我的幸运,同时也令我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努力成为一名好记者,新闻工作是严谨的、对待工作自己不能有半点马虎."工作三年来,我常常意识到,作为记者,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学习,这不仅是在从事新闻采、编、播工作初期阶段,而是将会贯穿整个新闻的职业生涯中.  相似文献   

8.
刘万永 《中国记者》2012,(10):49-50
我得到的是另一个雅号:藏獒 "他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向不公宣战是他的信仰;他是一个悲悯的义士,为弱小呐喊是他的本能.他所留下的那些文字,给了我们藐视黑暗、追求光明的勇气." 这是2009年腾讯网颁发"年度教育记者"时给我的颁奖辞. 一名年轻记者看到后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立志从事新闻工作?" 我说,我本科是学教育的,大二时还不知道新闻的5个W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9.
又到了订阅报刊杂志的时节.我再次豪不犹豫地选择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士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理论和前沿信息,使我在新闻实践中有了努力的标抽向. 了<新闻与写作>.这是我从1986年以来,第20次自费订阅这本被业内人十喻为"正经人为的正经刊物".20年来,我能顺利走过从通讯员,到市电台记者、新闻节目责任编辑的历程,离不开她的引领:八十年代,孙世恺的<新闻写作语言技巧>、胡文龙的<新闻小言论写作得失谈>等系列专栏文章,教会我如何把握各种全裁稿件的写作;九十年代,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谈>、商恺的<乔木颐园话新闻>等栏目,告诉我如何研究新闻业务;至于当今的<名师教案>、<采编提示>等栏目,则给予我新闻前沿 论和前沿信  相似文献   

10.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媒体和记者构成"新闻元素",缘由多多,不可一概而论.不过,有一个缘由愈来愈突出起来,那就是舆论监督所引发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我是记者     
我是记者班明丽这次评选新闻“百佳”,我被列在“记者”一栏。很高兴接受这个称谓。在我眼里,这个“记者”称谓的含义不凡、分量不轻,它不仅反映的是专业技术职称,也包含着对我从事新闻工作35年至今仍未脱离记者岗位的一种承认。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欣慰。35年来...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记者,从实习算起,做记者已逾十年.从手写到上网,新闻采访制作越来越便捷,周期越来越短,当记者却越来越艰难,越来越没有乐趣. 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经常和家人朋友提起,报纸上的话,不要太相信,所谓的新闻,不要太相信.身为记者的我,戏谑笑谈间,心被刺疼.  相似文献   

13.
赵振宇 《今传媒》2007,(10):14-14
设立"评论记者"的现实依据 1995年,中央电视台设立新闻评论部,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个创新.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推出以央视命名的"央视论坛",更为中国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新闻评论带来了生机.但是,央视论坛在自己的实践中越来越背离了自己的宗旨,终于在2006年的新一轮改版中被取消了,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新闻界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14.
新闻最具标志性的特性是什么?换言之,我们一看就知它是新闻而不是别的东西,那种新闻的标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现场.我自己阅读中外新闻史,觉得对于新闻动力系统的描述有很多种,但一直隐含着一条线索未被足够认真地总结,它就是:新闻现场.CNN靠什么起家?第一次海湾战争的直播!传统媒体时代,战地记者是最能够产生媒体英雄的,这在于他们最大量地提供了战争现场.我做了20多年记者,还希望能够一直在一线做,我认为记者的起点,就是被丢到一个陌生的现场,比如矿难,比如火灾……不需要多,只要两三次这样的新闻采访,就像记者了.  相似文献   

15.
"欢迎记者指导",这是许多地方接待记者一句客套话.在我参加新闻工作不长的时间里,已经记不得有多少次听过这样的话了,我从没有在意过.但到大寨又听到这句话,却引起了我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16.
揭秘性:"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在电视新闻节目越来越被关注的时候,有时记者用摄像机如实记下被采访者的语言和行为,但报道所反映的可能并非新闻真相,因为被采访者都是站在各自立场说话.怎么让被采访者说出新闻真相呢?由此需要"求证式"报道.目前,"求证式"新闻报道还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公认的定义.我觉得"求证式"报道应该属于泛调查性报道的一种,它要求记者经过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断求证新闻的内幕,最终获取新闻背后的事实.在实际操作层面上,记者调查围绕悬念展开,每次调查行为都是通过悬念的提出、求证、解决来完成."揭秘性"理应是"求证式"报道的独特品质.记者应该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构建独有的话语机制.  相似文献   

17.
60后,副高职称,20年新闻龄,N次荣获省级好新闻奖,曾被评委石家庄市"十佳记者",积累了很多新闻专业经验。这就是我,一个资深的新闻人,一个不知疲倦、永不满足的新闻探路者。蓦然回首,一年将逝,晚报选我为"年度记者",说明我没有辱没首席之称谓,干得还行。此刻,除了感谢领导和同事的信任和支持,作为一名老记,想得最多的还是年轻时就特别推崇的一句名言:"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  相似文献   

18.
当记者几乎天天都要写新闻,但要获个大奖却不容易.我做记者十余年,也淘得一点"金".这其中<农民出资奖园丁>荣获河北新闻奖二等奖,新华社也给以播发,给我的感触很深.我觉得要写出好的获奖作品,唱好"识金"、"抢金"、"掘金"的"三部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19.
记者的新闻敏感,即记者的"新闻眼"、"新闻耳"、"新闻鼻"从何而来,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为什么许多记者在熟知概念或者说经验之后,仍觉得茫然、做起来仍不那么得心应手呢?笔者认为,记者的新闻敏感来自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相似文献   

20.
草壮 《今传媒》2010,(2):64-64
"记者被打不算新闻!"不知这一"论断"出自何人之口,反正已有大量事实为证。从眼下来看,记者被打已是司空见惯了,确实不该再算"新闻"。在网上搜索"记者被打",居然搜到了1740万条!当然,这并不表明有那么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