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正> 陈廷焯(一八五三——一八九二),字亦峰,清江苏丹徒人,常州词派晚出的词论家。其论词著作有《白雨斋词话》.是词话中篇幅最长的;另有词选本《词则》,收词二千三百六十首,上有眉批,旁有圈识,与《词话》相辅而行。作为常州词派之后劲,其论词讲究比兴寄托,在风格上拈出“沉郁”二字作为唯一准则,所谓“本诸风骚,正其  相似文献   

2.
晚清词人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提出了"沉郁顿挫"说,首次系统阐述了常州词派的观点,主张词需关注社会生活,讲求温柔敦厚传统,这是词学理论的一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早年读浙西词派朱彝尊《词综》,选《云韶集》二十六卷。后改宗常州词派,选《词则》四集二十四卷,并著《白雨斋词话》八卷与之相辅而行。书中发挥常州派论词理论,要求词应该是健康严肃的思想感情和优美婉约的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对词的创作和理论探讨产生了较大影响。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提出词艺风格上的“沉郁”说。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人间词话》受传统词学影响,前人已有研究,而所受影响多大,有哪些方面,与晚清主流词派常州词派关系如何,尚缺少深入细致的梳理。通过对《人间词话》引用情况逐条考辨,发现《人间词话》征引常州词派词论达42则73例,占《人间词话》篇幅近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人间词话》最重要的古代词学渊源即常州词派。而且,在征引常州词派诸家词论的排序上,可以发现前五名的顺序依次是周济、陈廷焯、刘熙载、谭献、冯煦,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补充和修正了前人的某些认识。尤其是周济与陈廷焯,在词人批评与词学体系的创作论、鉴赏论、发展论方面,对王国维词学体系的建构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廷焯词学渊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廷焯(1853-1892),原名世焜,字耀先,一字亦峰,镇江丹徒人。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一生以读书、著述、授徒为务,年仅四十下世。陈氏一生著述较富,据笔者考索,约有八种,即《词则》、《白雨斋词话》、《白雨斋词存》、《白雨斋诗抄》、《云韶集》、《词坛丛话》、《骚坛精选录》、《希声集》等。这些著述反映了陈氏治词所取得的成就,也体现了他的词学观和填词创作的历史变迁。一般说来,陈氏早期推崇浙派,创作与论述都受其影响,选本《云韶集》及《词坛  相似文献   

6.
晚清词坛,创作繁荣,理论活跃,诞生了陈廷焯、况周颐、王国维等一批著名的词人,产生了《白雨斋词话》、《蕙风词话》、《人间词话》等词学理论名著。他们各自提出了“沉郁顿挫”、“重拙大”、“境界”等鲜明的词学主张,并以之指导词学批评实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作为常州词论继承与发展的代表者,陈廷焯是同光时期卓著的词学大家。本文以其学著作《白雨斋词话》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核心理论“沉郁谢”,向读者展示了陈廷焯词论的独特价值及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云韶集》和《词则》看陈廷焯词学思想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韶集》和《词则》分别是陈廷焯前后期编撰的词选,代表了不同的思想,在编撰上各具特色。其实,二者并非截然分开,《云韶集》不完全(?)于浙派,为后期的转变打下了基础,而《词则》也对常州词派也进行了改造。从中可以看出陈廷焯词学思想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9.
清代常州词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词学理论上,张惠言是常州词派的创始人。其《词选序》集中体现了张氏词评的理论主张,其意内言外谓之词说立足于儒家的正统观念,开了常州词派词评的先河,扭转了当时词坛的风气,对清代词坛影响深远。从张惠言及其后继者们对常州派词论的不断完善过程中可以看出常州派词论的发展及理论思维演进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陈维崧的《陈迦陵词全集》,作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后人多把他与辛弃疾作比,尤其是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对陈维崧词的批评,尤为独到与深刻,即迦陵词与稼轩词最大的不同在于“能沉而不能郁”。  相似文献   

11.
王倩 《文学教育(上)》2013,(21):150-152
王沂孙咏物词为历代词评家所关注,陈廷焯在其《白雨斋词话》中更是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本文试运用陈廷焯"沉郁"说,探析王沂孙咏物词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表现。  相似文献   

12.
<正> 陈廷焯(1853—1892年)的《白雨斋词话》集常州词论之大成,其核心在于提出词艺风格的“沉郁”说,强调词的“浑涵”之境,反对“一直说去,不留余地”,认为“作词贵于悲郁中见忠厚”。为达到那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的“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效果,陈廷焯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凤林书院体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林书院草堂诗余》是宋末元初无名氏编选的一部词总集,厉鹗在《论词绝句》中称:“不读凤林书院体,岂知词派有江西”,使得此集与《花间集》相同,由词选而得词体之称。该文通过对凤林书院体艺术特色的分析,辨析了这部词选与辛派词风和张炎等格律派词风的异同,也展现了宋末元初江西词坛的风貌。  相似文献   

15.
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且能与苏轼并驾齐驱的豪放词人。作为词坛一大宗师,辛词风格是多样的。刘克庄曾经这样描述过他的词风:“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浓丽绵密处,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辛稼轩集序》)。《艺概》则称:“稼轩词龙腾虎掷”。陈廷焯又说:辛词“词中之龙”,“气魄极雄大,意境极沉郁”(《白雨斋词话》)。而邹祗谟却云:“稼轩词,中调小令,亦间作妩媚语(《远志  相似文献   

16.
对晚清名词学家谭献词学活动和词学理论的研究,主要献材料一般取自《复堂词话》,而词话主要辑自八卷本《复堂日记》。此八卷本日记,是作删汰后的选辑,很不完整,徐彦宽将被作删汰部分整理成《日记补录》,后又编八卷本刊后续写的日记为《续录》,内容始趋完整,惜未引起词学研究重视。本据全本《复堂日记》,发掘《复堂词话》之外的词学材料,揭示了谭献与庄槭及《白雨斋词话》作陈廷焯的关系,并初步梳述了谭献的重要词学活动及词话未收的词学评论。  相似文献   

17.
清人陈廷焯著<白雨斋词话>是影响颇大的词话著作,该书立足"本原论"而标举"沉郁说",评点历代词人与词作谛当精到.同时,<白雨斋词话>696则中出现90处(则)评诗话语,这较之此前词话著作的评诗现象明显不同.<白雨斋词话>集中的、大量的诗评使其呈现出诗评化特征,诗评在词话中的结构与诗评主旨为其具体表征,文本、作家、常州词派词学理论等因素则为诗评特征的重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9.
晚清词人况周颐(1859—1926)是“清季四大词人”之一,他的《蕙风词话》(以下简称《词话》),以宏篇巨制,评论了多家词,是晚清出现的常州派后期词论的杰作。它继承常州词派论词的余绪,加以坚实的总结,而且在词的艺术理论上,突破了常  相似文献   

20.
嘉道词坛,浙派日衰,颓风日盛。外部的社会危机和词坛内部的流弊促使词风变革成为必然。张惠言于嘉庆二年编《词选》,尊词体、重寄托、别正变,成为常州词派兴起的标志。张惠言的词作清新疏朗,格调高远,是对常州派词学观点的积极实践。张惠言的词学理论和词作对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