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课题.本文从手机小区广播的原理及特点人手,探讨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发布手段的新突破,即基于手机小区广播的分区预警信息发布,可以向特定区域手机用户高时效发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较为薄弱的现状和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的传递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气象预警大喇叭是解决以上问题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本文通过对气象预警大喇叭的结构,预警短信的发布方式及功能,及在示范县使用的情况。探讨气象预警大喇叭在农村防灾减灾中实际作用,进而有效的做好气象预警大喇叭的推广运用工作,从而有效的提高农村防灾减灾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深圳是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同时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地形地貌导致不同区域的气象灾害信息差别非常显著.通过对"分区预警信息发布"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地理区域网格化思路,成功实现灾害信息分区域快速发送.该成果不仅可应用于气象灾害发布,而且还能应用于公安、交通、公众管理等应急指挥及紧急信息通知,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的立法构想包括总则、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气象灾害预防、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气象灾后复原重建、其他及附则等八章,重在构建双重多级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确保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的定期投入,建立资源同化与信息共享制度,创建"以民间商业投资为主、以国家基础投入为辅"的气象灾害复原与重建制度并建立一整套违法惩处机制,在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督的前提下完善"体现民生、实现和谐"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浙江省德清县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统计调查,分析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提高公众有效覆盖率的具体措施。分析表明,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与气象监测能力、预报预警业务水平、信息传播渠道及其传播效率、社会传播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提高气象预警信息公众有效覆盖率,须从监测、预警、发布、传播等各个领域加以改进,最大可能地提前监测时间,缩短分析研判、预警信息制作、预警发布操作及信息传播时间,为公众赢得更多地应对准备时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2016年7月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一次大到暴雨灾害天气的气象服务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得出此次服务工作的特点:预报较准确、提前,预警及时、到位,部门联动效果显著,信息多渠道发布,媒体应对得体。同时结合实际服务经历分析了在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指出决策气象服务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和改进:要提高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全球气候异常,每年入汛后要加强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及时发布动态监测报告逐日滚动天气监测;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敏感性和进一步提升决策气象服务水平;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灾害性天气评估工作,根据不同的气象灾害,要关注不同的服务重点,针对性报送服务材料;加强相关单位和公众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开展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多元传播。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的内容与重点,更好地为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提供指导,笔者在充分调研国内外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结合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特点,以国家、行业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提出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的构建原则与方法,构建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并分别阐述了北京市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框架中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气象灾害预报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业一线生产,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杭州市气象局建立了针对本市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开发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将天气预报与灾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自动生成包括受灾产品、所处关键期、致灾因子、对其影响、防御措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材料,为气象开展为农服务提供基础。目前该平台已在杭州地区各气象局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11,(14):57-57
到“十二五”末,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将至少提前15分钟发出,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这是国办最新出台的《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发布工作的意见》对气象预警发布提出的明确要求。《意见》还提出,到2020年.建成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和沿海的气象灾害监测预瞽及信息发布系统,基本消除预警信息发布“盲区”。  相似文献   

10.
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即时通讯云服务的快速壮大,为健全基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最大化发挥"三个叫应"服务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提出了遵义市气象信息员业务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系统开发主要围绕解决气象信息员管理、气象部门与信息员的互动渠道、气象信息传播与反馈及灾情实时上报等方面等问题进行开展,对提高信息覆盖面和灾害防御的有效性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气象服务项目;建立公众互动的气象服务产品形成机制;强化针对社区、商业区等人口密集区域的气象服务,建立城市内涝、大气污染、雷电、大风等主要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专项服务体系;开展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体系建设和做好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气象评价6个方面提出了建设呼和浩特市创新城市气象服务新模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应用短信模块(短信猫)、数据库技术和XML技术等,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互动系统主要功能。该系统由气象信息员信息数据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气象灾情信息收集上报、气象信息员信息交互等组成,通过短信模块和数据库实现信息收发、审核、汇总,通过XML技术建立信息模板,给出了短信收发、数据库模糊查询的代码设计方案。该系统已在气象信息员管理和防灾减灾气象工作中投入应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北京市平谷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加强平谷区气象灾害防御软实力建设,提升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水平,加强部门间协作,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提高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相似文献   

14.
准确及时的气象预警信息是防灾减灾的有力保障,完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对降低灾害损失,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介绍了各类预警的发布实况,分析乌审旗气象台2018年1月—9月已发布预警信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提高气象服务防灾减灾水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科技风》2017,(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公共气象服务需求越来越大,对即时气象信息获知的要求不断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作为当前气象部门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信息化,现代化的手段不断提升,对气象预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气象部门必须在灾害来临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将预警信息出传达给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6.
以阿拉善盟防灾减灾预警短信服务的实际需求为依据,采用MVC设计模式,用JAVA语言开发,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建成集手机预警短信编辑、审核、快速发布的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信息的发布效率和覆盖面,使本地区防灾减灾应急预警信息服务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为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灾害防御,最大限度的降低和减轻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汶川、玉树地震为例,分析了目前我国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面临着防雷设施破坏严重、灾区信息传播受阻、临时避难场所防雷设施不完善等新形势,指出地震灾后雷电灾害防御存在着防雷减灾机制不健全、过渡安置点防雷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灾区群众防御雷电灾害意识淡薄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防雷减灾工作组织领导、灾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工程建设、雷电灾害预警信息发布、防雷科普宣传等地震灾后雷电灾害应急管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曹玮  肖皓  罗珍 《情报杂志》2012,(1):57-63,94
基于"科学防范胜于救灾"的应急管理理念,从监测与预报能力、预警与发布能力以及预防与准备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并引入变异系数对CRITIC法进行了改进,建立了基于改进CRITIC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形成了基于"三预"视角的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突出了"预报、预警、预防"在灾害防御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各区域气象灾害应急防御能力差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且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这与现实情况基本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西藏科技》2007,(12):79
近几年来,西藏大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准确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20.
综合利用现代气象业务和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工作基础,初步建立城市内涝风险预警服务业务体系,提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和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推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制度化,提高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提高全社会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力度,为全面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